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薄片堆疊設備和圖像形成設備。薄片堆疊設備包括對齊單元,所述對齊單元用于使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與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對齊。所述對齊單元包括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用于在寬度方向上移動。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與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的寬度方向的側端相接觸以使薄片對齊。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與已堆疊在堆疊托盤上的第一薄片的寬度方向的長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著所述寬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疊在該第一薄片上的情況下,所述薄片堆疊設備禁止對第二薄片進行對齊單元的對齊操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使堆疊托盤上所堆疊的薄片對齊的功能的薄片堆疊設備以及圖像形成設備。
技術介紹
關于連接至圖像形成設備并用于堆疊大量薄片的薄片堆疊設備,對于能夠在排出薄片之前高精度地使薄片對齊的性能的需求日趨增長。日本特開2006-206331論述了以下設備,其中,在堆疊托盤上設置對齊構件,并且通過使對齊構件相對于與薄片排出方向平行的薄片端面進行接觸和分離來對齊薄片端面以將薄片堆疊在一起。 然而,在將薄片寬度為Wl的薄片堆疊在堆疊托盤701上并且將薄片寬度為與薄片寬度Wl不同的W2的薄片堆疊在薄片寬度為Wl的薄片上的情況下,需要消除已堆疊的薄片和各對齊板的底面之間的間隙。為此,如圖17所示,對齊板A和B需要抵接已堆疊的薄片的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當在對齊板與堆疊薄片的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相接觸的狀態下,對齊板A在圖17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移動時,對齊板A的底面與堆疊薄片的最上面薄片發生摩擦。這導致薄片上的調色劑發生分離,由此擔心圖像質量的劣化。此外,當附著有調色劑的對齊板的底面接觸其它薄片時,將使得調色劑附著至該薄片,由此擔心圖像質量的劣化。此外,即使在沒有形成調色劑圖像的地方,薄片表面也與對齊板發生摩擦,并且薄片質量可能劣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涉及一種能夠防止損壞堆疊在堆疊托盤上的薄片的薄片堆疊設備。此外,本說明的實施例涉及一種能夠防止使堆疊在堆疊托盤上的薄片的圖像質量劣化的薄片堆疊設備。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一種薄片堆疊設備,包括排出單元,用于排出薄片;堆疊托盤,用于堆疊所述排出單元排出的薄片;對齊單元,用于使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與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對齊,其中所述對齊單元包括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所述第一對齊構件和所述第二對齊構件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移動并且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側端相接觸以使薄片對齊;以及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著所述寬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疊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況下,禁止對所述第二薄片進行所述對齊單元的對齊操作。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圖像形成單元,用于對薄片進行圖像形成;排出單元,用于排出所述圖像形成單元進行了圖像形成的薄片;堆疊托盤,用于堆疊所述排出單元排出的薄片;對齊單元,用于進行對齊操作,以使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與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對齊,其中所述對齊單元包括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所述第一對齊構件和所述第二對齊構件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移動并且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側端相接觸以使薄片對齊;以及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著所述寬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疊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況下,禁止對所述第二薄片進行所述對齊單元的對齊操作。通過以下參考附圖對典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將變得明顯。附圖說明 包含在說明書中并構成說明書一部分的附圖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典型實施例、特征和方面,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圖I是圖像形成設備的截面圖。圖2是示出圖像形成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圖3示出操作顯示單元。圖4A和4B是自動整理器的截面圖。圖5是示出自動整理器的結構的框圖。圖6A和6B示出堆疊托盤和對齊板的位置。圖7示出自動整理器中的薄片輸送。圖8A 8D示出整理(sort)模式時的堆疊托盤上的薄片對齊操作。圖9A 9G示出移位整理(shift sort)模式時的堆疊托盤上的薄片對齊操作。圖IOAlOC示出自動整理模式選擇畫面。圖11示出薄片進給托盤選擇畫面。圖12A和12B示出原稿尺寸混合堆疊模式設置畫面。圖13是示出根據第一典型實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圖。圖14是示出對齊處理操作的流程圖。圖15是示出根據第二典型實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圖。圖16是示出根據第三典型實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圖。圖17示出將不同薄片寬度的多個薄片堆疊在一起時的對齊操作。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各種典型實施例、特征和方面。圖I是示出圖像形成系統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縱向截面圖。圖像形成系統包括圖像形成設備10和用作薄片堆疊設備的自動整理器500。圖像形成設備10配備有用于從原稿讀取圖像的圖像讀取器200和用于在薄片上形成所讀取的圖像的打印機350。原稿進給設備100從第一頁開始逐一進給面朝上設置在原稿托盤101上的原稿,并且將原稿輸送至稿臺玻璃102上的預定讀取位置。然后,原稿進給設備100將原稿排出至排出托盤112上。此時,掃描器單元104固定在預定讀取位置。當原稿穿過讀取位置時,由掃描器單元104讀取原稿的圖像。更具體地,當原稿穿過讀取位置時,利用掃描器單元104的燈103的光來照射原稿,并且經由鏡105、106和107將來自原稿的反射光引導至透鏡108。穿過透鏡108的光在圖像傳感器109的攝像面上形成圖像,并且將該圖像轉換成圖像數據并輸出該圖像數據。將從圖像傳感器109輸出的圖像數據作為視頻信號輸入至打印機350的曝光單元110。打印機350的曝光單元110基于從圖像讀取器200輸入的視頻信號來調制激光束并且輸出調制后的激光束。激光束在利用多面鏡進行掃描的同時被施加至感光鼓111。在感光鼓111上形成與所掃描的激光束相對應的靜電潛像。利用從顯影裝置113供給的顯影劑將感光鼓111上的靜電潛像可視化為顯影劑圖像。利用拾取輥127或128從設置在打印機350內的上側盒114和下側盒115進給薄 片。利用薄片進給輥129或薄片進給輥130將所進給的薄片輸送至定位輥126。當薄片的前端到達定位棍126時,以預定時刻來驅動定位棍126,并且將薄片輸送至感光鼓111和轉印單元116之間的間隙。利用轉印單元116將感光鼓111上所形成的顯影劑圖像轉印至所進給的薄片。將轉印有顯影劑圖像的薄片輸送至定影單元117,其中定影單元117通過對薄片加熱和加壓來將顯影劑圖像定影在該薄片上。利用擋板121和排出輥118將穿過定影單元117的薄片從打印機350排出至圖像形成設備的外部(自動整理器500)。在薄片的兩面上均進行圖像形成的情況下,將薄片經由反轉路徑122輸送至雙面輸送路徑124,并且進一步將薄片再次輸送至定位輥126。參考圖2的框圖說明整體控制圖像形成系統的控制器的結構和整體系統結構。圖2是示出用于整體控制圖I的圖像形成系統的控制器的結構的框圖。如圖2所示,控制器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電路單元900,并且CPU電路單元900包括CPU 901、只讀存儲器(ROM) 902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903。CPU 901是用于進行整個圖像形成系統的基本控制的CPU,以及寫入了控制程序的ROM 902和用于進行處理的RAM通過地址總線和數據總線連接至CPU 901。CPU 901利用ROM 902中所存儲的控制程序來整體地控制各種控制單元911、921、922、904、931、941和951。RAM 903臨時存儲控制數據并且用作控制中所涉及的計算處理的工作區域。原稿進給設備控制單元911基于來自CPU電路單元900的命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片堆疊設備,包括:排出單元,用于排出薄片;堆疊托盤,用于堆疊所述排出單元排出的薄片;對齊單元,用于使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與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對齊,其中所述對齊單元包括第一對齊構件和第二對齊構件,所述第一對齊構件和所述第二對齊構件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移動并且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側端相接觸以使薄片對齊;以及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與所述堆疊托盤所堆疊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長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著所述寬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疊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況下,禁止對所述第二薄片進行所述對齊單元的對齊操作。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藤裕,西村俊輔,橫谷貴司,加藤仁志,
申請(專利權)人:佳能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