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該輪轂本體內沿著軸線方向設有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孔分別位于輪轂內腔的兩側,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以上結構,增強了輪轂內腔處的強度,減少了損壞現象的發生,延長了輪轂的使用壽命,給駕乘人員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涉及車用輪轂。
技術介紹
輪轂是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取決于所用輪轂的性能和使用壽命。輪轂是汽車制動部分之一,屬于汽車制動器的旋轉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連接制動轂與半軸的主要部件,輪轂是一個殼體,使軸承滾子正確就位,使各部位互相連接,適當配合。在輪轂的設計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輪轂的材質和強度性能。目前,大部分輪轂雖然采用碳鋼制成,在使用過程中,卻發現輪轂軸承孔壁與內腔強度不夠高,易出現破損現象,直接影響自動效果和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車用輪轂,解決了輪轂軸承孔壁與內腔強度不夠高,易出現破損現象的問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該輪轂本體內沿著軸線方向設有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孔分別位于輪轂內腔的兩側,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進一步,所述加強板繞所述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環形陣列布置。進一步,所述加強板的數量為六個。進一步,所述加強板沿著所述輪轂本體的所述軸線方向延伸。進一步,所述外壁在與所述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法蘭結構。進一步,所述加強板的一端沿著所述輪轂本體的所述軸線方向延伸至與所述法蘭結構連接。進一步,該車用輪轂的內壁和外壁都設有防銹底漆層。進一步,所述第一軸承孔內壁設有第一階梯結構;所述第二軸承孔內壁設有第二階梯結構。進一步,所述輪轂本體的軸長為232mnT240mm ;所述第一軸承孔的軸長為59mnT63mm ;所述第二軸承孔的軸長為54mnT58mm ;第一軸承孔的孔徑為148mnTl52mm ;第二軸承孔的孔徑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I、設有加強板的結構,增強了輪轂內腔處的強度,減少了損壞現象的發生,延長了輪轂的使用壽命,給駕乘人員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2、加強板環形陣列布置,保證加強了輪轂內腔處的各個部位的強度;采用法蘭結構,連接牢固;3、采用球墨鑄鐵鑄造成型,球墨鑄鐵是通過球化和孕育處理得到球狀石墨,有效地提高了鑄鐵的機械性能,特別是提高了塑性和韌性,從而得到比碳鋼還高的強度,力學性能較好。4、采用防銹底漆層,防止生銹,延長使用壽命,降低整車的故障率,避免安全隱患;采用特定的尺寸,與其他特定的零部件更好的配合。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車用輪轂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I的正視示意圖;圖3是圖2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圖中,I-輪轂本體;2_第一軸承孔;21_第一階梯結構;3_輪轂內腔;4_第二軸承孔;41_第二階梯結構;5_加強板;6_法蘭結構。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1,該輪轂本體I內沿著軸線方向X向設有第一軸承孔2、輪轂內腔3和第二軸承孔4,第一軸承孔2和第二軸承孔4分別位于輪轂內腔3的兩側,第一軸承孔2、輪轂內腔3和第二軸承孔4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I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3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5。該至少二個加強板5繞輪轂本體I的中心軸線環形陣列布置。本實施例中,加強板5的數量為六個,加強板5沿著輪轂本體I的X向延伸。本實施例設有加強板5的結構,增強了輪轂內腔3的強度,減少了損壞現象的發生,延長了輪轂的使用壽命,給駕乘人員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且加強板5環形陣列布置,保證了輪轂內腔3處的各個部位的加強強度。輪轂外壁在與輪轂內腔2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法蘭結構6,該法蘭結構6靠近第二軸承孔4,法蘭結構6上設有十個法蘭孔。加強板5的一端沿著輪轂本體I的X向延伸至與法蘭結構6連接,進一步,加強板5的另一端延伸至與第一軸承孔2相對應的位置處。本實施例采用法蘭結構6,連接牢固。本實施例為由球墨鑄鐵制成的車用輪轂,球墨鑄鐵是通過球化和孕育處理得到球狀石墨,有效地提高了鑄鐵的機械性能,特別是提高了塑性和韌性,從而得到比碳鋼還高的強度,力學性能較好。本實施例的內壁和外壁都設有防銹底漆層,防止生銹,延長使用壽命,降低整車的故障率,避免安全隱患。本實施例中,第一軸承孔2內壁設有第一階梯結構21 ;第二軸承孔4內壁設有第二階梯結構41。本實施例中,輪轂本體I的軸長H滿足232mm彡H彡240mm,優選236mm ;第一軸承孔2的軸長LI滿足59mm ^ LI ^ 63mm,優選61mm ;第二軸承孔4的軸長L2滿足54mm ^ L2 ^ 58mm,優選56_ ;第一軸承孔2的孔徑Dl滿足148_ ^ Dl ^ 152mm,優選150mm ;第二軸承孔4的孔徑D2滿足152_彡D2彡156_,優選154mm。本實施例車用輪轂的其它結構參見現有技術。4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專利技術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型屬于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專利技術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本體內沿著軸線方向設有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孔分別位于輪轂內腔的兩側,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繞所述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環形陣列布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的數量為六個。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沿著所述輪轂本體的所述軸線方向延伸。5.根據權利要求I或4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在與所述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法蘭結構。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的一端沿著所述輪轂本體的軸線方向延伸至與所述法蘭結構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車用輪轂的內壁和外壁都設有 防銹底漆層。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承孔內壁設有第一階梯結構;所述第二軸承孔內壁設有第二階梯結構。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輪轂,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本體的軸長為232mnT240mm ;所述第一軸承孔的軸長為59mnT63mm,第一軸承孔的孔徑為148mnTl52mm ;所述第二軸承孔的軸長為54mnT58mm ;第二軸承孔的孔徑為152mnT56mm。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該輪轂本體內沿著軸線方向設有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孔分別位于輪轂內腔的兩側,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上結構,增強了輪轂內腔處的強度,減少了損壞現象的發生,延長了輪轂的使用壽命,給駕乘人員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文檔編號B60B27/00GK102910032SQ20121046036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4日專利技術者吳志強, 陳鉅全, 周建文, 曹景文, 徐志堅, 王景剛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用輪轂,包括輪轂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本體內沿著軸線方向設有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孔分別位于輪轂內腔的兩側,第一軸承孔、輪轂內腔和第二軸承孔的中心軸線與輪轂本體的中心軸線一致;輪轂本體的外壁在與輪轂內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至少二個加強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志強,陳鉅全,周建文,曹景文,徐志堅,王景剛,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富華鑄鍛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