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現有的竿頭保護套對于上方沒有進行卡止,所以由竿的朝向不同而竿頭竿搖晃,有可能從卡止擋套向上方脫離,后側的重量施加于竿頭竿而使會竿管和引導器損傷。在本發明專利技術中,在卡止擋套(13)的擋套本體(15)內設置有具備在前后和上方向貫通的插入用窄縫(29)的間隔部(23),且在該間隔部(23)連續設置有從橫向延伸地把本體的內部空間從上方遮蓋的上檐(39、39)。利用該上檐(39、39)來限制具備引導器(G2)的二號竿向上方移動,阻止脫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
技術介紹
現有,相對具有纖細竿頭的海濱擺放竿(日文磯上物竿)等而粗重的條石鯛竿和鯉魚竿、甩竿等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如專利文獻I所示,在內設于套本體內的卡止擋套的后端設置有帶窄縫的間隔板,把該間隔板的后端面作為二號竿的卡止面,以保護竿頭。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昭63-28341號公報把帶引導器的甩竿向竿頭保護套裝入時,把勒緊帶向本竿卷繞以勒緊固定,但由于現有的卡止擋套對于上方沒有進行卡止,所以由竿的朝向不同而竿頭竿有大搖晃,有可能從卡止擋套向上方脫離,后側的重量施加于竿頭竿而可能會使竿管和引導器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于是,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新穎且有用的竿頭保護套,不僅對于上下方向的搖晃,而且即使使竿朝向任何方向,也能夠充分地保護竿頭竿。即使提高勒緊固定部的剛性等而把本竿怎樣地牢固勒緊固定,例如裝有竿頭保護套地把竿舉起來時,有時竿頭竿也向上方有大搖晃。本專利技術者試行錯誤的結果是著眼于卡止擋套,在卡止擋套的形狀上想辦法,發現利用與現有同樣的一體成形法可制作能夠阻止竿頭竿向上方脫離的結構,從而完成本專利技術。本
技術實現思路
I的專利技術是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其中,在其套本體上,在上側設置有接受ロ,內設有后端開ロ的缺ロ筒狀的卡止擋套(日文係止駒),在所述卡止擋套的內側設置有具備在前后和上方向貫通的窄縫的間隔部,且從所述間隔部向后側并從兩橫向延伸地連續設置有把筒的內部空間從上方遮蓋的上檐。本
技術實現思路
2的專利技術是在本
技術實現思路
I記載的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中,其中,使卡止擋套的間隔部前面側超過接受ロ而向上方突出。本
技術實現思路
3的專利技術是在本
技術實現思路
2記載的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中,其中,使卡止擋套間隔部的后側內面成為頂點朝向前側且使自中心軸的上側成為切斷面的切斷圓錐形而從窄縫擴展內部空間。本
技術實現思路
4的專利技術是在本
技術實現思路
3記載的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中,其中,切斷圓錐形是頂點靠上部的斜圓錐形。本
技術實現思路
5的專利技術是在本
技術實現思路
2到4中任一項記載的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中,其中,間隔部的突出部分與上檐連結。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竿頭保護套,把竿朝向任何方向都能夠把竿頭竿的竿管整齊地收容到套本體內而后側的重量不會施加于竿頭竿。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竿頭保護套側視圖; 圖2是內設在圖I竿頭保護套的套本體的卡止擋套的立體圖;圖3(1) ⑵是圖2卡止擋套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和橫向的切斷剖視圖;圖4是圖2卡止擋套的上下方向切斷剖視圖;圖5是圖2卡止擋套的后面圖;圖6(1) (4)是說明把竿頭竿向圖I的竿頭保護套裝入順序的圖。附圖標記說明I竿頭保護套 3透明的套本體 5筒狀的套部7蓋 9竿體安裝部 11勒緊帶 13卡止擋套15擋套本體 17滑動突起 19接受ロ 21前端壁23間隔部 25平板部 27突出部 29插入用窄縫31缺ロ筒狀體 33上側開ロ 35切斷圓筒狀體37切斷圓錐狀體 39上檐 41增強部分M本竿 Gl竿頭竿的浮動引導器 G2 二號竿的固定引導器H竿頭竿具體實施例方式依據附圖來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竿頭保護套I。圖I中,符號3表示透明的套本體,由樹脂構成且被一體成型。套本體3的前側部分成為筒狀的套部5,其前端被蓋7封閉。后側部分的上部被切開而向上面開ロ,被切開得大的靠后端成為竿體安裝部9,在那里分別安裝有兩個勒緊帶11、11的一端。符號13表示卡止擋套,由樹脂一體成型。在該卡止擋套13的擋套本體15下面形成有滑動突起17,該滑動突起17向形成在套本體3的滑動用窄縫嵌入而能夠向前后方向滑動移動。以下,依據圖2到圖5來詳細說明卡止擋套13的結構。擋套本體15是上側開ロ的缺ロ筒狀,其軸向朝向前后方向。由上側的缺ロ邊緣構成接受ロ 19。擋套本體15的前端被前端壁21封閉,而后端開ロ。符號23表示間隔部。該間隔部23的前側是成為平板狀的平板部25,在該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狀態下,板厚度側的邊緣與擋套本體15的內側連續設置而與擋套本體15成為一體。該平板部25的板厚度側邊緣中的上側超過接受ロ 19而向上方突出,成為突出部27。從突出部27到平板部25形成有插入用窄縫29。如圖5所示,該插入用窄縫29從突出部27的上端向下方切入,邊緣作為輪廓線而呈現上下方向正立的U字狀。由于該插入用窄縫29而突出部27被左右分開成為一対。插入用窄縫29的下端比擋套本體15的內側底面靠上。與插入用窄縫29的邊緣相連而在其后側配置有上側被切斷而開ロ的缺ロ筒狀體31。缺ロ筒狀體31的切斷邊緣成為上側開ロ 33。缺ロ筒狀體31超過擋套本體15的接受ロ 19而向上方突出,結果是也與突出部27的后端面下部側連結,成為從后側支承突出部27的狀態。缺ロ筒狀體31的前側成為切斷圓筒狀體35,其內周截面的輪廓線與插入用窄縫29同樣地呈現U字狀。頂點朝向前側且使自中心軸的上部成為切斷面的切斷圓錐狀體37與切斷圓筒狀體35的后側相連。切斷圓錐狀體37的內周截面輪廓線呈現上側被切ロ的圓弧。切斷圓錐狀體37是頂點大致在最上部的斜圓錐形。通過上述結構,使切斷圓錐狀體37的內部空間比切斷圓筒狀體35向左右和上下擴展,越向后方越擴展得大。切斷圓筒狀體35與切斷圓錐狀體37的內周面邊界沒有臺階地連續。由于切斷圓錐狀體37的圓弧超過圓周的2/3,所以上側成為把內部空間從上方遮蓋的上檐39。由于上側開ロ 33的ロ寬度除了后端之外而在前后方向是一定的,所以越向后方被該上檐39遮蓋的比例就越大。如圖5所示,當從后方看該ー對上檐39、39時,看到從兩橫側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上檐39、39之間的間隙只要是能夠插入竿頭竿H的竿管t程度便可。把缺ロ筒狀體31的上側開ロ 33包圍的部位與突出部27連結而成一體,突出部27被增強。擋套本體15的外面中與包含上檐39的圓弧狀的后邊緣部分和接受ロ 19的邊緣部分對應的增強部分41,被形成得壁厚而增強。下面說明竿頭竿H的裝入狀態。當把圖I所示的竿頭竿H裝入,并把其本竿M用勒緊帶11、11勒緊固定,則如圖3、圖4所示,竿頭竿H的竿管t通過插入用窄縫29,而間隔部23則來到竿頭竿H的浮動引導器Gl與二號竿的固定引導器G2之間。具備引導器G2的二號竿從后側與切斷圓錐狀體37抵接,向前方的移動被限制。且由于上檐39、39的存在,使二號竿向上方的移動也被限制。且由于二號竿的竿管被卡止在圓弧狀處,所以竿朝向任何方向都能夠不搖晃地被穩定收容。因此,即使竿朝向任何方向,竿頭竿H也不會從卡止擋套13脫離,也沒有搖晃。接著,依據圖6來說明把竿頭向竿頭保護套I裝入的順序。如圖6(1)所示,在使竿頭保護套I的卡止擋套13滑動移動到最后側的狀態下,用一個手拿著竿頭保護套I并使接受ロ 19朝向斜上方,用另一手拿著竿的本竿M。如圖6(2)所示,把引導器Gl放置在與平板部25連續設置的突出部27前面并掛住后,把本竿M向后側下方拉拽而使竿頭竿H的竿管t(圖I)伸展,使引導器G2從引導器Gl充分離開。接著如圖6(3)所示,ー邊把引導器Gl向平板部25側按壓一邊把竿頭竿整體從接受ロ 19向擋套本體15內插入。這時,引導器G2位于卡止擋套13的后方,對于插入動作不產生干渉。然后如圖6(4)所示,把本竿M壓回,ー邊收容竿頭竿H的竿管t ー邊使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其特征在于,在其套本體上,在上側設置有接受口,內設有后端開口的缺口筒狀的卡止擋套,在所述卡止擋套的內側設置有具備在前后和上方向貫通的窄縫的間隔部,且從所述間隔部向后側并從兩橫向延伸地連續設置有把筒的內部空間從上方遮蓋的上檐。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8.03 JP 2011-1699631.ー種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其特征在干, 在其套本體上,在上側設置有接受ロ,內設有后端開ロ的缺ロ筒狀的卡止擋套,在所述卡止擋套的內側設置有具備在前后和上方向貫通的窄縫的間隔部,且從所述間隔部向后側并從兩橫向延伸地連續設置有把筒的內部空間從上方遮蓋的上檐。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引導器的甩竿的竿頭保護套,其特征在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大村一仁,
申請(專利權)人:富士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