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旨在提供一種使電磁鐵或電磁閥在啟動和維持兩種工況下分別輸出不同的功率,做到節能環保、延長電磁鐵和電磁閥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3.3V、12V、24V直流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多個晶體管和電阻、電容,所述多個晶體管和電阻、電容間對應適配連接,通過控制信號FCON電平的變化操控相關晶體管的開啟與關斷,使電磁鐵和電磁閥在開啟和保持不同工況下得到不同的電壓和功率,從而達到既滿足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正常工作,又節省電能,減少發熱,同時起到了節能環保、延長電磁鐵和電磁閥使用壽命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廣泛應用于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領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
技術介紹
電磁鐵和電磁閥在啟動初始耗電功率都是較大的,一旦啟動過后的保持磁吸所需電功率就無需很大,如果一直都用啟動時的電功率去維持吸合后所需的保持電功率的話,尤其是長時間的情況下,電量的浪費就很大,而且電磁鐵和電磁閥的發熱量很大,有損電磁鐵和電磁閥的使用壽命。針對上述情況,開發一種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使電磁鐵或電磁閥在啟動和維持兩種工況下分別輸出不同的功率,從而達到既滿足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正常工作,又節省電能,減少發熱,這是業內人員十分愿意的事情,同時起到了節能環保、延長電磁鐵和電磁閥使用壽命的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使電磁鐵或電磁閥在啟動和維持兩種工況下分別輸出不同的功率,做到節能環保、延長電磁鐵和電磁閥的使用壽命。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它包括3. 3V、12V、24V直流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晶體管、第二晶體管、第三晶體管、第四晶體管、第五晶體管、第六晶體管、二極管、發光管、阻尼二極管、電容、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所述第四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控制信號FC0N,所述第四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四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二電阻R2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三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四晶體管的集電極,所述第三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三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四電阻連接所述第五晶體管的基極和所述電容的正極及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控制信號FC0N,所述電容的負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并串聯所述第六電阻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二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二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八電阻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的基極,所述第六晶體管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七電阻與所述第六晶體管的發射極和電源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五電阻與所述第一晶體管的發射極和電源12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三電阻R3與所述第五晶體管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十電阻與所述控制信號FCON連接,所述述控制信號FCON串聯所述第九電阻后連接共地,所述第一晶體管的集電極正向串聯所述二極管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為功率輸出端,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與發射極間并聯著所述阻尼二極管,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十一電阻后連接所述發光管的正極,所述發光管的負極接共地。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術它包括3.3V、12V、24V直流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晶體管、第二晶體管、第三晶體管、第四晶體管、第五晶體管、第六晶體管、二極管、發光管、阻尼二極管、電容、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所述第四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控制信號FC0N,所述第四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四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二電阻R2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三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四晶體管的集電極,所述第三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三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四電阻連接所述第五晶體管的基極和所述電容的正極及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控制信號FC0N,所述電容的負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并串聯所述第六電阻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二晶體管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二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八電阻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的基極,所述第六晶體管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七電阻與所述第六晶體管的發射極和電源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五電阻與所述第一晶體管的發射極和電源12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三電阻R3與所述第五晶體管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的基極還串聯所 述第十電阻與所述控制信號FCON連接,所述述控制信號FCON串聯所述第九電阻后連接共地,所述第一晶體管的集電極正向串聯所述二極管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為功率輸出端,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與發射極間并聯著所述阻尼二極管,所述第六晶體管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十一電阻后連接所述發光管的正極,所述發光管的負極接共地。所以本技術能使電磁鐵或電磁閥在啟動和維持兩種工況下分別輸出不同的功率,減少發熱,做到節能環保、延長電磁鐵和電磁閥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控制電路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它包括3. 3V、12V、24V直流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晶體管Q1、第二晶體管Q2、第三晶體管Q3、第四晶體管Q4、第五晶體管Q5、第六晶體管Q27、二極管D1、發光管D32、阻尼二極管、電容Cl、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7、第八電阻R79、第九電阻R80、第十電阻R81、第十一電阻R97,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基極連接控制信號FC0N,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二電阻R2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基極連接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集電極,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四電阻R4連接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基極和所述電容Cl的正極及所述第一電阻Rl的一端,所述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控制信號FC0N,所述電容Cl的負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并串聯所述第六電阻R6后連接電源3. 3V正極,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八電阻R79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基極,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七電阻R77與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發射極和電源24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Ql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五電阻R5與所述第一晶體管Ql的發射極和電源12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Ql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3電阻R3與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十電阻R81與所述控制信號FCON連接,所述述控制信號FCON串聯所述第九電阻R80后連接共地,所述第一晶體管Ql的集電極正向串聯所述二極管Dl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為功率輸出端,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與發射極間并聯著所述阻尼二極管,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十一電阻R97后連接所述發光管D32的正極,所述發光管D32的負極接共地。FCON為控制信號,當FCON由低電平變高電平時,所述第二晶體管Q2導通,帶動所述第六晶體管Q27輸出24V電壓,同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磁鐵和電磁閥的控制電路,它包括3.3V、12V、24V直流電源和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晶體管(Q1)、第二晶體管(Q2)、第三晶體管(Q3)、第四晶體管(Q4)、第五晶體管(Q5)、第六晶體管(Q27)、二極管(D1)、發光管(D32)、阻尼二極管、電容(C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7)、第八電阻(R79)、第九電阻(R80)、第十電阻(R81)、第十一電阻(R97),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基極連接控制信號FCON,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二電阻(R2)后連接電源3.3V正極,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基極連接所述第四晶體管(Q4)的集電極,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三晶體管(Q3)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四電阻(R4)連接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基極和所述電容(C1)的正極及所述第一電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控制信號FCON,所述電容(C1)的負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并串聯所述第六電阻(R6)后連接電源3.3V正極,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發射極連接共地,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八電阻(R79)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基極,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七電阻(R77)與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發射極和電源24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Q1)的基極串聯所述第五電阻(R5)與所述第一晶體管(Q1)的發射極和電源12V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晶體管(Q1)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三電阻(R3)與所述第五晶體管(Q5)的集電極和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還串聯所述第十電阻(R81)與所述控制信號FCON連接,所述述控制信號FCON串聯所述第九電阻(R80)后連接共地,所述第一晶體管(Q1)的集電極正向串聯所述二極管(D1)連接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為功率輸出端,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與發射極間并聯著所述阻尼二極管,所述第六晶體管(Q27)的集電極串聯所述第十一電阻(R97)后連接所述發光管(D32)的正極,所述發光管(D32)的負極接共地。...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君,張坤鵬,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寶萊特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