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具有遮蔽機構的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殼體、一第二殼體、一支撐臂以及一遮蔽機構;該第二殼體以可翻轉方式設置于該第一殼體上;該支撐臂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該支撐臂在該第二殼體立于該第一殼體的表面時支撐住該第二殼體;該遮蔽機構設置于該支撐臂與該第二殼體之間,該遮蔽機構用來遮蔽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支撐臂之間的一空隙。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有效避免外物伸入空隙內造成損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提供一種可將屏幕端相對主機端翻轉的具有遮蔽機構的電子裝置,尤指一種具有遮蔽機構,以覆蓋屏幕端與主機端間空隙的電子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的進步,觸控式面板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顯示用面板,而成為筆記本型計算機的屏幕配置主流。傳統的筆記本型計算機包含有一主機端與一屏幕端,且屏幕端利用一鉸鏈式轉軸樞接至主機端。當屏幕端配置觸控式面板時,使用者可按壓屏幕端來執行輸入指令的操作,以取代鍵盤或鼠標等輸入裝置。然而傳統的筆記本型計算機僅利用鉸鏈式轉軸作為連結屏幕端與主機端的承載機構,其承載強度不足以抵擋使用者按壓觸控面板時所產生的外力,故屏幕端會隨著使用者按壓而來回晃動,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另一種傳統的筆記本型計算機將一承載臂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屏幕端與主機端,以形成三角支撐結構來加 強屏幕端的穩定度,然而此三角支撐結構會在承載臂、屏幕端與主機端之間形成孔隙,孔隙沒有防護裝置,若使用者的手指或其他物品不慎誤入會造成夾傷或損毀,且三角支撐結構的結構強度也會因而被破壞而降低其支撐屏幕端的功效。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具有遮蔽機構的電子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遮蔽機構,以覆蓋屏幕端與主機端間空隙的電子裝置,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本技術公開一種具有遮蔽機構的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殼體、一第二殼體、一支撐臂以及一遮蔽機構;該第二殼體以可翻轉方式設置于該第一殼體上;該支撐臂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該支撐臂在該第二殼體立于該第一殼體的表面時支撐住該第二殼體;該遮蔽機構設置于該支撐臂與該第二殼體之間,該遮蔽機構用來遮蔽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支撐臂之間的一空隙。本技術還公開該遮蔽機構包含有一第一板部以及一第二板部。該第一板部的一側樞接于該第二殼體。該第二板部的一第一側樞接于該第一板部的另一側,且該第二板部的一第二側樞接于該支撐臂。本技術還公開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的一面積總和實質上大于該空隙的面積。本技術還公開該遮蔽機構還包含有一接合結構。該接合結構包含有一轉軸與一扣接部,且該轉軸與該扣接部分別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該扣接部以可活動方式接合于該轉軸,且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利用該接合結構相互樞轉。本技術還公開該第一板部的該側具有二凸塊,該第一板部利用該二凸塊連接至該第二殼體。本技術還公開該第二板部的該第二側具有二凸塊,該第二板部利用該二凸塊連接至該支撐臂。本技術還公開該遮蔽機構包含有一樞接部、二桿部以及一可折疊結構體。該樞接部連接于該支撐臂與該第二殼體的接合處。該二桿部的一端以可樞轉方式連接至該樞接部,且該二桿部相對該樞接部轉動以調整該二桿部之間的一夾角。該可折疊結構體設置于該二桿部之間。該可折疊結構體隨著該夾角變化而調整其拉張狀態或疊合狀態。本技術還公開該可折疊結構體由可彎折材質所構成。本技術還公開該可折疊結構體由多個板材相互連接所構成。本技術還公開該相鄰板材利用一扣環以可活動方式相互銜接。本技術的電子裝置設置有一組用來覆蓋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與支撐臂之間空隙的遮蔽機構。空隙的大小會隨著第二殼體的翻轉角度改變,故遮蔽機構亦可隨著第二殼體的翻轉而調整其表面積的大小,以保持在可完全覆蓋空隙的狀態下,藉此有效避免外物伸入空隙內造成損傷。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2與圖3分別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在不同操作狀態的組立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遮蔽機構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6與圖7分別為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在不同操作狀態的組立圖。圖8為本技術的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部分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 電子裝置12 第一殼體14 第二殼體141 容置空間16 支撐臂18 遮蔽機構18’ 遮蔽機構18” 遮蔽機構20第一板部201 凸塊22 第二板部221 第一側223 第二側225 凸塊24 接合結構241 轉軸243 扣接部26 樞接部28 桿部30 可折疊結構體301 板材302 扣環A接合處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圖I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一電子裝置10的組件分解示意圖。電子裝置10可為一筆記本型計算機,其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2與一第二殼體14。第一殼體12為主機端,內部設置鍵盤、主機板、硬盤機、微處理器等電子組件。第二殼體14為屏幕端,配置顯示面板。第二殼體14通過一鉸鏈轉軸以可翻轉方式設置在第一殼體12上,因此電子裝置10為可折疊開闔的筆記本型計算機。電子裝置10還包含有一支撐臂16。支撐臂1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第一殼體12與第二殼體14,當第二殼體14相對第一殼體12翻轉開闔,而立于第一殼體12的表面以提供較佳的屏幕視角時,支撐臂16用來支撐住第二殼體14的重量,并輔助該鉸鏈轉軸限制第二殼體14相對第一殼體12的轉動,以將第二殼體14保持在預設的位置。請參閱圖I至圖3,圖2與圖3分別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在不同操作狀態的組立圖。如圖2與圖3所示,支撐臂16、第一殼體12及第二殼體14之間會形成一空隙,具有三端邊的空隙可視為一個三角支撐結構。此三角支撐結構可提高第二殼體14立于第一殼體12的穩定性。電子裝置10還包含有至少一遮蔽機構18,設置于支撐臂16與第二殼體14之間。遮蔽機構18用來遮蔽空隙,以防止外物,如使用者的手指,伸入空隙造成傷害。一般來說,電子裝置10皆包含有兩組遮蔽機構18,分別置于空隙的左右兩偵牝然而后續僅就單一組遮蔽機構18的詳細功能及結構做詳述,在此先說明。·請參閱圖4,圖4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遮蔽機構18的示意圖。遮蔽機構18可包含有一第一板部20與一第二板部22。第一板部20的一側可樞接于第二殼體14,其另一側則連接第二板部22。第二板部22的一第一側221可樞接于第一板部20,且第二板部22的一第二側223可樞接于支撐臂16。遮蔽機構18所包含的板部數量可不限于第一實施例所述,視設計需求而定。遮蔽機構18還可包含有一接合結構24,設置于第一板部20與第二板部22之間,而第一板部20可利用接合機構24而相對第二板部22樞轉。接合結構24可包含有一轉軸241與一扣接部243。在第一實施例中,轉軸241設置在第二板部22上,扣接部243設置在第一板部20上。扣接部243可為一弧形構件,以可活動方式半覆蓋在轉軸241上,以達到限位接合并可環繞旋轉的目的。其中轉軸241與扣接部243還可分別配置在第一板部20及第二板部22上,其設置方式視實際需求而定,故此不再詳述。除此之外,如圖4所示,第一板部20的側邊可具有至少二個凸塊201,凸塊201可分別插入第二殼體14的相對應凹孔(未標不于圖中),以使第一板部20可利用凸塊201與凹孔的組合以可樞轉方式固定在第二殼體14上。另一方面,第二板部22的第二側223可具有至少二個凸塊225,凸塊225亦可分別插入支撐臂16的相對應凹孔(未標示在圖中),因此第二板部22可以凸塊225為旋轉軸心而相對支撐臂16樞轉。第一板部20與第二殼體14的樞接機構、以及第二板部22與支撐臂16的樞接機構可不限于前述的凸塊與凹孔的組合,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遮蔽機構的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殼體;一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以可翻轉方式設置于該第一殼體上;以及一支撐臂,該支撐臂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該支撐臂在該第二殼體立于該第一殼體的表面時支撐住該第二殼體;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還包括一遮蔽機構,該遮蔽機構設置于該支撐臂與該第二殼體之間,該遮蔽機構用來遮蔽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支撐臂之間的一空隙。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采筠,余麗華,
申請(專利權)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