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一種放置在后背門與車體后背門框之間,測量后背門與車體內隙的后背門與車體內隙測量裝置。
技術介紹
車體后背門處的內隙涉及的車體分總成較多,增加了內隙的測量難度。而內隙符合設計尺寸的程度又關聯著門框處水密的好壞。傳統的測量內隙方法是將橡皮泥放置在內隙處,用鋼板尺測量橡皮泥上壓痕的深度。由于橡皮泥有很強的塑性,且橡皮泥與車體的接觸面較大,不易找到最小內隙的位置。這樣容易造成內隙的測量數據不準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測量準確、誤差率低的后背門與車體內隙測量裝 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所述的后背門與車體內隙測量裝置,包括套筒,在所述套筒頂部設置有與其頂部邊沿平齊的磁鐵,在所述套筒內套裝有調整塊,所述調整塊的調整桿下部向下延伸出套筒外,在置于套筒內的調整塊外周面套裝設置有橡膠圈;在調整塊的自由滑動過程中橡膠圈起阻尼作用。所述調整塊的調整桿底端為錐形結構。本技術優點在于在游標卡尺的配合使用下,可準確測量后背門與車體間的內隙。降低了后背門內隙測量數據的測量誤差率,提高了測量數據的準確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所示,本技術所述的后背門與車體內隙測量裝置,包括套筒1,在所述套筒I頂部設置有與其頂部邊沿平齊的磁鐵2,在所述套筒I內套裝有調整塊3,所述調整塊3的調整桿下部向下延伸出套筒I外,在置于套筒I內的調整塊3外周面套裝設置有橡膠圈4 ;所述調整塊3的調整桿底端為錐形結構。使用時,將本裝置放置在背門內板和后立柱外板之間,磁鐵2吸附在后立柱外板上,要求磁鐵2與接觸面垂直;關閉背門,將基準部位面差調整為0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背門與車體內隙測量裝置,包括套筒(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1)頂部設置有與其頂部邊沿平齊的磁鐵(2),在所述套筒(1)內套裝有調整塊(3),所述調整塊(3)的調整桿下部向下延伸出套筒(1)外,在置于套筒(1)內的調整塊(3)外周面套裝設置有橡膠圈(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午陽,施素玲,黃錦祥,楊進榮,付杰,康笑陽,
申請(專利權)人: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