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包括儲液器,儲液器的出口管路分別與發生器和蒸發器并聯,發生器內設有與余熱熱源相連通的換熱盤管,蒸發器內設有與用戶制冷終端形成制冷循環管路的換熱盤管,蒸發器入口管路上設置有膨脹閥,發生器和蒸發器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噴射器,噴射器的出口管路與冷凝器相連通,冷凝器的出口管路與儲液器相連通,在冷凝器內還設置有與用戶供暖終端形成供暖循環管路的換熱盤管,在供暖循環管路上還設置有與冷卻裝置相連通的冷卻循環管路,在制冷循環管路、供暖循環管路和冷卻循環管路上還都設置有閥體。這是一種利用工業生產余熱作為驅動熱源,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能夠節省大量一次能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制冷、熱泵系統,特別是一種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
技術介紹
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是一種利用熱源驅動,將熱量從低溫環境中抽取出來,制取冷量/熱量的一種裝置。傳統的噴射式制冷系統主要是采用以水蒸氣或負壓蒸發下的氟利昂制冷劑,使得系統負壓運轉,制冷效果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同時系統運行維護費用較高,系統整體要求較高,因此使工業應用的推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由各種換能設備、用能設備和化學反應設備產生而未被利用的余熱資源,特別是低品位熱源,遍布各行各業;通常,這些余熱未經利用就被隨意排 放,不僅造成能源浪費,同時也污染環境。工業余熱的數量巨大,據美國70年代對部分專業部門統計,余熱約占用能總量的一半以上。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余熱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用能總量的相當大部分。資料顯示,我國一次能源利用率為30%,這一數值僅為日本的一半,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低3個百分點,能源的浪費量是巨大的。因此如果能夠將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余熱回收起來并加以利用,則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利用工業生產余熱作為驅動熱源,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能夠節省大量一次能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包括裝有制冷劑的儲液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儲液器I的出口管路分別與發生器2和蒸發器3并聯,發生器2內設置有與余熱熱源相連通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內也設置有與用戶制冷終端4形成制冷循環管路8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的入口管路上設置有膨脹閥13,發生器2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噴射器5,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與冷凝器6相連通,冷凝器6的出口管路與儲液器I的進口管路相連通,在冷凝器6內還設置有與用戶供暖終端7形成供暖循環管路9的換熱盤管,在供暖循環管路9上還設置有與冷卻裝置10相連通的冷卻循環管路11,在制冷循環管路8、供暖循環管路9和冷卻循環管路11上還都設置有閥體12。所述的噴射器5至少為兩個,且并聯在循環系統內。所述的儲液器I、發生器2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均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T和壓力檢測裝置P,所述的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壓力檢測裝置P。所述的制冷劑為R134a制冷劑、R141b制冷劑或R236fa制冷劑。本技術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種結構形式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其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它針對現有的噴射式換熱系統需要使用水蒸氣或負壓蒸發下的氟利昂作為制冷劑,造成系統運行維護費用較高,整體要求較高等問題,使其在工業上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它創造性地利用了工業生產中的余熱作為驅動熱源,一方面能夠降低噴射式換熱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同時又可以將工業生產中的余熱回收利用,節省了大量的能源,為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并且這種系統同時具備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功能,且成本低廉,維護方便,因此可以說它具備了多種優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較為廣闊。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系統組成框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包括裝有制冷劑的儲液器1,這里的制冷劑為制冷劑為R134a制冷劑、R141b制冷劑或R236fa制冷劑。在儲液器I的出口管路處分別并聯有發生器2和蒸發器3,在發生器2內設置有換熱盤管,并且這個換熱盤管與余熱熱源相連通,在蒸 發器3內同樣設置有換熱盤管,這個換熱盤管與用戶制冷終端4形成制冷循環管路8,蒸發器3的入口管路上設置有膨脹閥13,發生器2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噴射器5,噴射器5的數量至少為兩個,并且并聯的連接在循環系統的管路內;這些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與冷凝器6相連通,而冷凝器6的出口管路則與儲液器I的進口管路相連通,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在冷凝器6內還設置有與用戶供暖終端7形成供暖循環管路9的換熱盤管,在供暖循環管路9上還設置有與冷卻裝置10相連通的冷卻循環管路11,這里的冷卻裝置10可以是冷卻塔等裝置,它的作用是在不需要使用用戶供暖終端7的時候,將系統內的熱量利用冷卻塔排放到外界之中;為了便于控制,在制冷循環管路8、供暖循環管路9和冷卻循環管路11上還都設置有閥體12 ;在儲液器I、發生器2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均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T和壓力檢測裝置P,而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上則設置有壓力檢測裝置P。本技術實施例的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的工作過程如下機組在運行時,由儲液器I供給的液態制冷劑,一路經膨脹閥13進入蒸發器3中,變成低壓的制冷劑蒸汽時,吸收制冷循環管路8中的熱量,在制冷劑的作用下溫度降低,為用戶制冷終端4提供冷量,為了方便控制和監控,在蒸發器2的出口管路處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T和壓力檢測裝置P,在制冷循環管路8上還設置有閥體12 ;另一路在發生器2中受工業生產中的余熱的加熱,變成高壓的制冷劑蒸汽。高壓的制冷劑蒸汽進入噴射器5時,引射低壓的制冷劑蒸汽在噴射器5中混合形成中壓制冷劑蒸汽,攜帶大量熱量的中壓制冷劑蒸汽在冷凝器6中冷凝時,釋放熱量給供暖循環管路9。同時中壓制冷劑蒸汽被液化成液態制冷劑進入儲液器1,進行再循環。為了方便控制和監控,在發生器2的出口管路處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T和壓力檢測裝置P,在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處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T和壓力檢測裝置P,在制冷循環管路8和供暖循環管路9上分別設置閥體12。在夏季或需要用戶制冷終端4工作時,通過調節閥體12,使制冷循環管路8處于開啟狀態,供暖循環管路9處于關閉狀態,冷卻循環管路11處于開啟狀態,為用戶制冷終端4提供冷量;在冬季或需要用戶供暖終端7工作時,通過調節閥體12,使制冷循環管路8處于開啟狀態,供暖循環管路9處于開啟狀態,冷卻循環管路11處于關閉狀態,為用戶供暖終端7提供熱量。本系統中的噴射器5數量至少為兩個,并且并聯的設置在整個循環系統之中,可以根據所需循環制冷劑的總量和流量開決定噴射器5的數量,能夠利用多個較小規格的噴射器5實現較大流量制冷劑的循環,降低了噴射器5的設置成本?!嗬?.一種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包括裝有制冷劑的儲液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儲液器(I)的出口管路分別與發生器(2)和蒸發器(3)并聯,發生器(2)內設置有與余熱熱源相連通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內也設置有與用戶制冷終端(4)形成制冷循環管路(8 )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 )的入口管路上設置有膨脹閥(13 ),發生器(2 )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噴射器(5),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與冷凝器(6)相連通,冷凝器(6 )的出口管路與儲液器(I)的進口管路相連通,在冷凝器(6 )內還設置有與用戶供暖終端(7)形成供暖循環管路(9)的換熱盤管,在供暖循環管路(9)上還設置有與冷卻裝置(10)相連通的冷卻循環管路(11),在制冷循環管路(8)、供暖循環管路(9)和冷卻循環管路(11)上還都設置有閥體(12)。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射器(5)至少為兩個,且并聯在循環系統內。3.根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以余熱為驅動熱源的噴射式制冷、熱泵機組,包括裝有制冷劑的儲液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儲液器(1)的出口管路分別與發生器(2)和蒸發器(3)并聯,發生器(2)內設置有與余熱熱源相連通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內也設置有與用戶制冷終端(4)形成制冷循環管路(8)的換熱盤管,蒸發器(3)的入口管路上設置有膨脹閥(13),發生器(2)和蒸發器(3)的出口管路上設置有噴射器(5),噴射器(5)的出口管路與冷凝器(6)相連通,冷凝器(6)的出口管路與儲液器(1)的進口管路相連通,在冷凝器(6)內還設置有與用戶供暖終端(7)形成供暖循環管路(9)的換熱盤管,在供暖循環管路(9)上還設置有與冷卻裝置(10)相連通的冷卻循環管路(11),在制冷循環管路(8)、供暖循環管路(9)和冷卻循環管路(11)上還都設置有閥體(1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暉,于洪濤,梁家鼎,
申請(專利權)人:中能東訊新能源科技大連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