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及復合光學透鏡,所述復合光學透鏡包括聚光透鏡及由聚光透鏡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所述聚光透鏡包括凸形基面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所述凸形基面與反射鏡之間形成一盲孔,所述發光二極管可以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LED相對于盲孔沿著光學軸線的相對運動能變化地調節具有光線射束的不同錐角的不同照射特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模塊,尤其是指一種LED新型照明模塊。
技術介紹
現有白熾燈手電筒通常具有一個朝端面錐形地變寬的燈頭,在其內部設置一個構成為拋物線的凹面反射鏡,在凹面反射鏡的焦點上設置白熾燈或其螺旋形燈絲。這種凹面反射鏡面很容易受污染或者鏡表面因腐蝕效應而褪色,使得光線的反射變得較弱。隨之市場上出現了早期的發光二極管手電筒。這種手電筒比白熾燈消耗更少的電并且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用較低的工作電壓進行工作,使得小的作為電源就足夠了。特別是通過采用發光二極管可以制造結構方式’'、的手電筒,使得它們可以作為鑰匙掛件等方便地一起攜帶。除了較小的耗電之外,發光二極管對于受到的沖擊和擊打不敏感使其具有極長的壽命,避免了早期白熾燈必需經常更換的麻煩。·而在一些現有已知的手電筒中,通過在光線射出面上設置一個聚光透鏡,使光線發射的位置設置于該聚光透鏡的焦點上的情況下,基本上可以射出平行的光束。但是如果發光二極管將其中的一部分光線朝側面即以相對于其軸線較高的角度發射,這些光線將不能被反射利用。因此有必要專利技術一種新型的復合光學透鏡,充分利用LED及透鏡的優勢,使得所有LED發出的光都能經透鏡反射/折射被充分利用,以此實現綠色節能環保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體積較小,使用方便的新型照明模塊。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及復合光學透鏡,所述復合光學透鏡包括聚光透鏡及由聚光透鏡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所述聚光透鏡包括凸形基面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所述凸形基面與反射鏡之間形成一盲孔,所述發光二極管可以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本技術照明模塊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LED相對于盲孔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方向運動能變化地調節具有不同錐角的光線射束的不同照射特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復合光學透鏡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的第一種照明光線射束圖。圖3為本技術的第二種照明光線射束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三種照明光線射束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請參照圖I至圖4所示,本技術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I及復合光學透鏡2,所述復合光學透鏡旋轉對稱,所述復合光學透鏡2包括聚光透鏡20及由聚光透鏡20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21,所述聚光透鏡20包括凸形基面201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202,所述凸形基面201與反射鏡21之間形成一盲孔22,所述發光二極管I可以在該盲孔22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通過LED相對于盲孔沿著光學軸線的相對運動能變化地調節具有光線射束的不同錐角的不同照射特性。所述反射鏡21至少具一個光線射入面210和一個軸向切(截)面為弧形的圓錐形圓周光線射出面212。所述光線射入面210與光線射出面212之間形成有光線反射面213。所述光線射入面與光線反射面通過垂直于透鏡光學軸線的水平面214相連接,所 述光線反射面213與光線射出面212通過平行于透鏡的光學軸線的豎直面215相連接。所述光線射出面與光線反射面分別水平延伸形成一垂直于透鏡光學軸線的水平面216,所述水平面通過豎直面215相連接。聚光透鏡20的直徑與盲孔22的直徑差彡2mm,盲孔的直徑> IOmm,因此允許所有常用的發光二極管包括燈座可在該盲孔內沿軸向移動,使得LED連同燈座一起可以推入到底面的盲孔內。復合光學透鏡的高度與其直徑的比例在O. 5 O. 6,優選在O. 54與O. 58之間,復合光學透鏡的總高度在16. 2mm與25mm之間。聚光透鏡的厚度與復合光學透鏡的高度比為O. 2 O. 5,優選為在O. 24與O. 41之間。聚光透鏡的直徑與復合光學透鏡的直徑比為O. 35 O. 45。聚光透鏡凸形基面的曲率半徑小于凸形射出面的曲率半徑,復合光學透鏡由塑料優選PMMA或者玻璃構成。所述盲孔具有一個允許LED體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的圓周直徑,所有光線射入和光線射出面使傾斜出現的光線這樣折射,由LED射出的光線基本上完全、尤其是高于85%地朝前射出并且通過LED的沿軸向的移動可以產生光錐角<12°直至光錐角>30°的光錐的光錐角度變化,并且在至少一個相對于復合光學透鏡的盲孔的LED位置上,在橫截面上垂直于光學軸線均勻地照明一個里面的光錐區域,優選在2. 5M , _離處均勻地照明一個直徑為O. 6M的圓。折射光線或者完全反射光線的表面可以借助于二維的尺寸切割方法進行計算。優選這樣的方案,即復合光學透鏡設置在一個相對于通常的燈體可沿軸向移動的燈頭中,LED也固定安裝在該燈體內。必要時可以為此設置一個沿軸向的或者螺旋形的導向裝置。復合光學透鏡的總直徑可以例如為29mm、35mm、40mm或46mm,分別對于16. 2mm、20mm、22mm或25mm的結構高度。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及復合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光學透鏡包括聚光透鏡及由聚光透鏡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所述聚光透鏡包括凸形基面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所述凸形基面與反射鏡之間形成一盲孔,所述發光二極管可以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鏡至少具一個光線射入面和一個光線射出面。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線射入面與光線射出面之間形成有光線反射面。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線射入面與光線反射面通過垂直于透鏡光學軸線的水平面相連接,所述光線反射面線射出面通過平行于透鏡的光學軸線的豎直面相連接。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線射出面與光線反射面分別水平延伸形成一垂直于透鏡光學軸線的水平面,所述水平面通過豎直面相連接。6.如權利要求I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聚光透鏡的直徑與盲孔的直徑差彡2臟,盲孔的直徑> 10mm。7.如權利要求I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復合光學透鏡的高度與其直徑的比例為O. 5 O. 6,復合光學透鏡的總高度在16. 2mm與25mm之間。8.如權利要求I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聚光透鏡的厚度與復合光學透鏡的高度比為O. 2 O. 5。9.如權利要求I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聚光透鏡的直徑與復合光學透鏡的直徑比為O. 35 O. 45。10.如權利要求I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新型照明模塊,其特征在于聚光透鏡凸形基面的曲率半徑小于凸形射出面的曲率半徑。專利摘要本技術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及復合光學透鏡,所述復合光學透鏡包括聚光透鏡及由聚光透鏡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所述聚光透鏡包括凸形基面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所述凸形基面與反射鏡之間形成一盲孔,所述發光二極管可以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本技術通過LED相對于盲孔沿著光學軸線的相對運動能變化地調節具有光線射束的不同錐角的不同照射特性。文檔編號F21Y101/02GK202708995SQ20122024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照明模塊,其包括發光二極管及復合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光學透鏡包括聚光透鏡及由聚光透鏡向兩側延伸形成的反射鏡,所述聚光透鏡包括凸形基面及與所述基面相對的凸形射出面,所述凸形基面與反射鏡之間形成一盲孔,所述發光二極管可以在該盲孔內沿著復合光學透鏡的光學軸線軸向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洪永強,
申請(專利權)人:洪永強,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