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壓縮氣體處理裝置、油氣混合塊和油氣分配器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和油氣混合塊之間形成;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油氣混合塊中混合,混合后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的分配后,注射到潤滑部位。通過對本裝置的使用不僅耗油量少,而且不會形成油霧,周圍環境不受污染;氣冷效果好,可降低軸承的運行溫度,從而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對臥螺離心機進行潤滑的
,具體涉及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
技術介紹
臥螺離心機的潤滑方式一般為油脂潤滑,油脂潤滑有它的優點,但也存在缺陷,比如加脂量不好控制,易出現潤滑不良或加脂過多引起軸承發熱的現象,對潤滑脂的黏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油脂更換較復雜和繁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對臥螺離心機進行油氣潤滑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考慮到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根據本技術公開的一個方面,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壓縮氣體處理裝置、油氣混合塊和油氣分配器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和油氣混合塊之間形成;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油氣混合塊中混合,混合后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的分配后,注射到潤滑部位。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都通過PLC控制系統進行控制。本技術還可以是還包括對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運輸過程進行監控的電子監控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過對本技術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的使用,不僅耗油量少,而且不會形成油霧,周圍環境不受污染;氣冷效果好,可降低軸承的運行溫度,從而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可以提高軸承使用壽命5 6倍);系統的工作狀況很容易實現電子監控,并且與油的黏度無關,凡是能流動的油都可以輸送,油和氣都可以精密計量;由于潤滑部位保持著一定的正壓,使外界的臟物和水不能侵入,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油氣潤滑適應了機械工業設備的最新發展的需要,尤其適用高溫、重載、高速、極低速以及有臟物侵入潤滑點的工況條件惡劣的場合。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申請文件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對本申請文件中一些實施例的參考,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它的附圖。圖I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的示意框圖。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I - PLC控制系統,2 —氣動泵,3 —壓縮氣體處理裝置,4 一遞進式分配器,5 —油氣混合塊,6 —油氣分配器,7 —潤滑部位。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圖I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的示意框圖。參考圖I所示一種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2、壓縮氣體處理裝置3、油氣混合塊5和油氣分配器6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4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3和油氣混合塊5之間形成;如圖I所示,其中A通道為壓縮氣體進口,B通道為潤滑油進口,箭頭方向為壓縮氣體和潤滑油的流向。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2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3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5 ;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4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5 ;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油氣混合塊5中混合,混合后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6分配后,注射到潤滑部位7。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都通過PLC控制系統I進行控制。油氣潤滑的原理是利用定量活塞式分配器將非常微量的油,以最佳的周期間歇地排出,排出的油在到達軸承之前就形成連續液流隨同壓縮空氣送入潤滑部位軸承處。根據受潤滑設備的需油量和事先設定的工作程序接通氣動泵2。壓縮空氣經過壓縮空氣處理裝置進行處理。潤滑油經遞進式分配器4分配后被輸送到與壓縮空氣網絡相連接的油氣混合塊5中,并在油氣混合塊5中與壓縮空氣混合形成油氣流從油氣出口輸出進入油氣管道。在油氣管道中,由于壓縮空氣的作用,使潤滑油沿著管道內壁波浪形地向前移動,并逐漸形成一層薄薄的連續油膜。經油氣混合塊5混合而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6的分配,最后以一股極其精細的連續油滴流噴射到潤滑點。油氣分配器6可實現油氣流的多級分配。由于進入了軸承內部的壓縮空氣的作用,既使潤滑部位得到了冷卻,又由于潤滑部位保持著一定的正壓,使外界的臟物和水不能侵入,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采用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能將極微量的定量油連續穩定地供給軸承,故可以像潤滑脂那樣能控制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油量。由于進入了軸承內部的壓縮空氣的作用,既使潤滑部位得到了冷卻,又由于潤滑部位保持著一定的正壓,使外界的臟物和水不能侵入,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而且適用于高溫、重載、高速、極低速各種不同條件的場合。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它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參見即可。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的“一個實施例”、“另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等,指的是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合任一實施例描述一個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時,所要主張的是結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者特點也落在本技術的范圍內。盡管這里參照本技術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 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更具體地說,在本申請公開、附圖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對主題組合布局的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多種變型和改進。除了對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的變型和改進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其他的用途也將是明顯的。權利要求1.一種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壓縮氣體處理裝置、油氣混合塊和油氣分配器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 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和油氣混合塊之間形成;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油氣混合塊中混合,混合后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的分配后,注射到潤滑部位。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都通過PLC控制系統進行控制。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運輸過程進行監控的電子監控系統。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壓縮氣體處理裝置、油氣混合塊和油氣分配器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和油氣混合塊之間形成;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臥螺用自動油氣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由氣動泵、壓縮氣體處理裝置、油氣混合塊和油氣分配器通過管道依次連接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由遞進式分配器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第一支路的壓縮氣體處理裝置和油氣混合塊之間形成;空氣通過所述氣動泵進入第一支路,通過壓縮氣體處理裝置處理后輸往油氣混合塊;潤滑油進入第二支路,經遞進式分配器分配后被輸送到油氣混合塊;所述空氣與潤滑油在油氣混合塊中混合,混合后形成的油氣流通過油氣分配器的分配后,注射到潤滑部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親華,鄧翔,曾建清,葉勇,
申請(專利權)人:天圣環保工程成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