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包括:電機;雙聯下傳動齒輪,通過傳動帶與電機連接;上傳動齒輪,設置在雙聯下傳動齒輪的上方,與雙聯下傳動齒輪嚙合;下牽伸輥傳動齒輪,與雙聯下傳動齒輪嚙合;下牽伸輥,與下牽伸輥傳動齒輪同軸設置;上牽伸輥傳動齒輪,與上傳動齒輪嚙合;上牽伸輥,與上牽伸輥傳動齒輪同軸設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上牽伸輥為主動驅動,具有噪聲小、摩擦發熱少、節約能源、生產效率高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纖維紡織
,尤其涉及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
技術介紹
目前前紡工藝中的并條機傳動機構具體為1)棉條通過前后不同速比的三對回轉羅拉使須條由粗變細,牽伸過程的實質,在于實現纖維相對位置的移動,以及纖維在較大長度片段上的重新分布。纖維與纖維之間的摩擦以及纖維與牽伸部件之間的摩擦,致使纖維伸直平行并沿紗條軸向重新排列。羅拉牽伸的目的有兩個,從量的方面看,是減少條子截面內的纖維根數,使條子由粗變細;從質的方面看,是消除條子內纖維的彎鉤,使其伸直,并使纖維沿條子軸向平行定向。2)在目前的并條牽伸工藝中,下羅拉為主動牽伸輥,驅動棉條運動,上羅拉為壓緊的橡膠皮輥,隨棉條運動時被動旋轉。由于上下羅拉對棉條的壓力和它們之間的摩擦力,影響了棉條牽伸的質量。摩擦產生的熱量也限制了牽伸速度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本技術在喂入棉條時,采用帶花紋的牽伸輥對喂入棉條進行牽伸,上牽伸輥與下牽伸輥均為主動牽伸輥,提高生產效率。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包括電機;雙聯下傳動齒輪,通過傳動帶與所述電機連接;上傳動齒輪,設置在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的上方,與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嚙合;下牽伸輥傳動齒輪,與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嚙合;下牽伸輥,與所述下牽伸輥傳動齒輪同軸設置;上牽伸輥傳動齒輪,與所述上傳動齒輪嚙合;上牽伸輥,與所述上牽伸輥傳動齒輪同軸設置。其中,進一步包括搖架;所述搖架的一端與所述上傳動齒輪同軸設置,另一端與所述上牽伸輥連接。其中,所述傳動帶為齒形皮帶。其中,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的直徑為15-25mm;所述上傳動齒輪的直徑為15-25mm ;所述下牽伸輥傳動齒輪的直徑為30_50mm ;所述上牽伸輥傳動齒輪的直徑為30_50mm。其中,所述下牽伸輥的長度為150-300mm,直徑為25_45mm ;所述上牽伸輥的長度為 15Q-300mm,官徑為 25_45mm。其中,所述下牽伸輥與上牽伸輥的轉速為1-10000轉/分。其中,所述下牽伸輥與上牽伸輥上設置有花紋。其中,所述搖架與位移傳感器連接。本技術采用一對帶鋸齒的牽伸輥進行并條牽伸。與現有并條機中上牽伸輥是被動轉動不同,本技術中上牽伸輥與下牽伸輥均為主動牽伸輥,因此大大降低了上牽伸輥與棉條之間過大的正壓力和摩擦力,減少了摩擦發熱量,從而可以提高出條速度、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采用本技術的并條機的并條工藝與現有并條工藝比較,至少可以提高生產效率50%。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的示意圖。圖2是兩組本技術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工作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結合以下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本專利技術的過程、條件、實驗方法等,除以下專門提及的內容之外,均為本領域的普遍知識和公知常識, 本專利技術沒有特別限制內容。如圖I中,I-電機,11-過傳動帶,2-雙聯下傳動齒輪,3-上傳動齒輪,4-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1-下牽伸輥,5-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1-上牽伸輥,6-搖架,7-棉條,81-第一牽伸單元,82-第二牽伸單元。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包括電機I、雙聯下傳動齒輪2、上傳動齒輪3、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下牽伸輥41、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以及上牽伸輥51。雙聯下傳動齒輪2的直徑為15_25mm。雙聯下傳動齒輪2通過傳動帶11與電機I連接,分別與上傳動齒輪3、下牽伸輥傳動齒輪3嚙合。電機I依次通過傳動帶11、雙聯下傳動齒輪2驅動上傳動齒輪3與下牽伸輥傳動齒輪3。上傳動齒輪3的直徑為15_25mm。上傳動齒輪3設置在雙聯下傳動齒輪2的上方,與雙聯下傳動齒輪2、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嚙合。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的直徑為30-50mm。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與雙聯下傳動齒輪2哨合。下牽伸棍41的長度為150-300mm,直徑為25_45mm。下牽伸棍41與下牽伸棍傳動齒輪4同軸設置。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的直徑為30-50mm。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與上傳動齒輪3嚙合。上牽伸輥51的長度為150-300mm,直徑為25_45mm。上牽伸輥51與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同軸設置。下牽伸輥41與上牽伸輥51上設置有花紋,花紋有助于增大牽伸輥與棉條7之間的摩擦力,使牽伸輥具有更佳的牽伸效果。下牽伸輥41與上牽伸輥51的轉速為1-10000轉/分。本技術進一步包括搖架6。搖架6的一端與上傳動齒輪3同軸設置,另一端與上牽伸輥51連接。搖架6還與位移傳感器連接,位移傳感器能夠監測搖架6上下擺動的幅度。傳動帶11為齒形皮帶。齒形皮帶連接電機I與雙聯下傳動齒輪2。齒形皮帶與雙聯下傳動齒輪2嚙合。實施例I :本技術中每一個牽伸輥均為主動牽伸輥,通過特別設計的上牽伸輥傳動機構驅動上牽伸輥51。上牽伸輥51和下牽伸輥41的直徑均為30mm,其上均設有花紋。當電機I通過傳動帶11驅動雙聯下傳動齒輪2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與雙聯下傳動齒輪2嚙合的上傳動齒輪3以及下牽伸棍傳動齒輪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與上傳動齒輪3嚙合的上牽伸棍傳動齒輪5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上牽伸輥51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下牽伸輥41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向上牽伸輥51與下牽伸輥41之間放入棉條7后,上牽伸輥51與下牽伸輥41能夠同時對棉條7起到牽伸作用。因此最高出條速度可以大大提高,可以達到1200米/分 。搖架6的一端固定在上傳動齒輪3的軸心處,搖擺端固定在上牽伸輥51上。上牽伸輥傳動齒輪4能以搖架6為軸,繞上傳動齒輪3的軸心上下小幅度轉動。搖架6與位移傳感器相連,棉條7的厚度不均勻會導致上牽伸輥51上下轉動。通過位移傳感器實時測量搖架上下轉動的角度,計算出所牽伸棉條7的厚度。實施例2 采用本技術的并條機中每對上牽伸輥51與下牽伸輥41構成一組牽伸單元,兩個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前后設置,如圖2所示。棉條7從兩對牽伸單元的上牽伸輥51與下牽伸輥41之間穿入。兩對牽伸輥的轉速不同,通過調節每對牽伸輥的轉速達到對棉條進行牽伸的目的。本實施例通過以下方式完成應用本技術的并條機對棉條的牽伸操作步驟一電機I通過齒型皮帶驅動雙聯下傳動齒輪2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步驟二 雙聯下傳動齒輪2同時驅動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和上傳動齒輪3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步驟三上傳動齒輪3驅動上牽伸棍傳動齒輪5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步驟四上傳動齒輪3與搖架6的一端安裝在同一軸上;上牽伸輥51軸固定在搖架6的擺動端。根據步驟一至步驟四設置并條機中的兩對上牽伸輥傳動機構,第一上牽伸輥傳動機構與第二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前后設置。向第一上牽伸輥傳動機構的第一牽伸單元81中喂入棉條7。棉條7沿第一牽伸單元81的牽伸方向前進。棉條7從第一組牽伸單元81進入第二上牽伸輥傳動機構的第二牽伸單元82中。當棉條7的厚度變化時,上牽伸輥51繞搖架6上下小幅度轉動;通過位移傳感器檢測搖架6轉動的角度,檢測出棉條7的厚度。當檢測的棉條7的厚度大于設定棉條厚度值時,第二牽伸單元82在原有的出條速度設定值基礎上,調節電機I增加出條速度;當檢測的棉條7的厚度小于設定棉條厚度值時,第二牽伸單元82在原有的出條速度設定值基礎上,調節電機I減小出條速度,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并條機上牽伸輥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機(1);雙聯下傳動齒輪(2),通過傳動帶(11)與所述電機(1)連接;上傳動齒輪(3),設置在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2)的上方,與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2)嚙合;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與所述雙聯下傳動齒輪(2)嚙合;下牽伸輥(41),與所述下牽伸輥傳動齒輪(4)同軸設置;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與所述上傳動齒輪(3)嚙合;上牽伸輥(51),與所述上牽伸輥傳動齒輪(5)同軸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從心,張貴寶,鄒澤明,朱開玉,李松波,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華鳶機電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