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煤礦礦區污水處理回用系統,屬于水處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對礦井水進行處理的系統。目前對礦井水的處理與回用還存在不足,尚未對礦區的全部污水進行處理與回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要點是:它包括有潔凈礦井水回用子系統,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酸性礦井水回用子系統,含懸浮物礦井水回用子系統,洗煤廢水回用子系統和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各回用子系統之間互為聯系,互為補充;達到了對煤礦礦區全部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的全部回用,實現了煤礦礦區污水零排放的技術效果。其結構簡單。減少了部分污水處理的設施建設與運行費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煤礦礦區污水處理回用系統
本技術屬于水處理
,尤其是涉及一種對礦井水進行處理的系統
技術介紹
井工礦在采掘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礦井會產生不同特性的礦井水,如常規礦井水、高礦化度礦井水、酸性礦井水、特殊污染礦井水。這些礦井水一般都不能直接循環利用,如不進行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而同時,煤礦在采掘、輸送、洗煤、礦區綠化、環衛以及職工洗浴等生產環節與期間要進行噴淋抑塵、精煤洗選、洗浴與生活飲用又需要供應大量的水。這樣一排一供,雙向加大了對水資源的消耗,因此,將產生的礦井水、洗煤廢水、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回用于礦區各種用途,是一項保護環境、節約水資源的措施。但是,目前對礦井水的處理與回用還存在不足之處,其不足之處在于礦井水處理后在某一環節或幾個環節的回用;尚未對礦區的全部污水進行處理與回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煤礦礦區污水處理回用系統。使其煤礦礦區的全部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全部回用,實現煤礦礦區污水零排放。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煤礦礦區污水處理回用系統,包括有潔凈礦井水回用子系統I、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酸性礦井水回用子系統3、含懸浮物礦井水回用子系統4、洗煤廢水回用子系統5,所述潔凈礦井水回用子系統I中包括有涌水截流裝置101,過濾池102,消毒裝置103,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所述涌水截流裝置1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其涌水截流裝置101的排水口與過濾池1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102的排水口與消毒裝置1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103的第一排水口與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同時,消毒裝置103的第二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201,混凝沉淀池202,過濾池203,吸附裝置204,消毒裝置205,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所述涌水匯集裝置2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涌水匯集裝置201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2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202的排水口與過濾池2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203的排水口與吸附裝置2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吸附裝置204的排水口與消毒裝置2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一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酸性礦井水回用子系統3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301,中和池302,所述涌水匯集裝置3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涌水匯集裝置301的排水口與中和池3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含懸浮物礦井水回用子系統4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401,混凝沉淀池402,過濾池403,消毒裝置404,所述涌水匯集裝置4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其涌水匯集裝置401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4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402的排水口與過濾池4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403的第一排水口與消毒裝置4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 所述洗煤廢水回用子系統5中,包括有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洗煤廢水匯集裝置502,洗煤廢水沉淀裝置503,其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設置在井下或者井上的儲煤工作面,洗煤廢水匯集裝置502的入水口設置在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下方位置處,洗煤廢水匯集裝置502的排水口與洗煤廢水沉淀裝置5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洗煤廢水沉淀裝置503的排水口與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其特別之處在于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中還設置有深度混凝沉淀池206,過濾池207,紅外線消毒裝置208,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 ;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二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三排水口與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排水口與過濾池207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207的排水口與紅外線消毒裝置208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紅外線消毒裝置208的排水口與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同時,中和池302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2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403的第二排水口與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一排水口與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二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三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第一入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第二排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第二入水口與消毒裝置404的第四排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第三入水口與消毒裝置205的第四排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第四入水口與消毒裝置103的第三排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排水口與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第一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中,還包括有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6,其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6中包括有污水匯集裝置601,格柵602,調節池603,厭氧池604,缺氧池·605,好氧池606,混凝沉淀池607,污泥處理池608,所述污水匯集裝置601設置在室外地坪以下,污水匯集裝置601的入水口與居民住宅排水管和垃圾滲濾液排水管的排水口之間分別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污水匯集裝置601的排水口與格柵6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格柵602的排水口與調節池6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調節池603的排水口與厭氧池6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厭氧池604的排水口與缺氧池6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缺氧池605的排水口與好氧池606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好氧池606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607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607的排水口與洗煤用水儲水裝置501的第五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607的排泥口與污泥處理池608入泥口之間用排泥管道相連通。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中,還包括有用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7,替代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6,其生活污水處理回用子系統7中包括有污水匯集裝置701,格柵702,苛化池703,曝氣池704,沉淀池705,污泥處理池706,過濾池707,其污水匯集裝置701設置在室外地坪以下,污水匯集裝置701的入水口與居民住宅排水管和垃圾滲濾液排水管的排水口之間分別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污水匯集裝置701的排水口與格柵7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格柵702的排水口位于苛化池703的前上方位置,與苛化池703的入水口相連通,苛化池703的排水口與曝氣池7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曝氣池704的排水口與沉淀池7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煤礦礦區污水處理回用系統,包括有潔凈礦井水回用子系統(1)、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酸性礦井水回用子系統(3)、含懸浮物礦井水回用子系統(4),所述潔凈礦井水回用子系統(1)中包括有涌水截流裝置(101),過濾池(102),消毒裝置(103),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所述涌水截流裝置(1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其涌水截流裝置(101)的排水口與過濾池(1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102)的排水口與消毒裝置(1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103)的第一排水口與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同時,消毒裝置(103)的第二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201),混凝沉淀池(202),過濾池(203),吸附裝置(204),消毒裝置(205),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所述涌水匯集裝置(2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涌水匯集裝置(201)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2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202)的排水口與過濾池(2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203)的排水口與吸附裝置(2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吸附裝置(204)的排水口與消毒裝置(2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一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酸性礦井水回用子系統(3)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301),中和池(302),所述涌水匯集裝置(3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涌水匯集裝置(301)的排水口與中和池(3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含懸浮物礦井水回用子系統(4)中,包括有涌水匯集裝置(401),混凝沉淀池(402),過濾池(403),消毒裝置(404),所述涌水匯集裝置(401)設置在采掘工作面,其涌水匯集裝置(401)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4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混凝沉淀池(402)的排水口與過濾池(403)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403)的第一排水口與消毒裝置(404)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其特征在于: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回用子系統(2)中還設置有深度混凝沉淀池(206),過濾池(207),紅外線消毒裝置(208),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二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所述消毒裝置(205)上設置的第三排水口與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排水口與過濾池(207)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207)的排水口與紅外線消毒裝置(208)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紅外線消毒裝置(208)的排水口與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同時,中和池(302)的排水口與混凝沉淀池(202)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過濾池(403)的第二排水口與深度混凝沉淀池(206)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一排水口與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二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消毒裝置(404)的第三排水口與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反滲透膜處理裝置(209)的排水口與生活用水儲水裝置(104)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市政用水儲水裝置(105)的第一排水口與井下噴淋灑水儲水裝置(210)的入水口之間用排水管道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凌云,李曉強,王坤,
申請(專利權)人:周凌云,李曉強,王坤,山西云天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