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氣象觀測設備技術裝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象觀測站中用的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它包括支架,支架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內部的定滑輪和用于固定支架的穩定鋼絲,支架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安裝有絞盤,主軸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絞盤上纏繞有主拉鋼絲,主拉鋼絲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支架的底端設置有底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裝置通過穩定鋼絲、主拉鋼絲以及定滑輪的配合下,只需一人即可完成風桿的升降,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且省時省力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氣象觀測設備技術裝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且省時省力的氣象觀測站中用的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
技術介紹
氣象風桿是固定風速、風向傳感器的專用立桿,配上其它附件可以安裝自動站數據采集器、各類氣象傳感器和小型防輻射通風罩等,根據《中國氣象地面觀測規范》,氣象風桿高達10. 5米以減少周圍障礙物對風速風向測量的影響。目前,氣象站均安裝氣象風桿,風桿主體通常由高強度鋁鈦合金或不銹鋼制成,重量較大。現在的安裝方式是依靠人力安裝,勞動強度較大、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一般情況下需要五、六個人才能完成風桿的起降,在山區則需要七、八個人才能完成起降工作。同時,根 據中國氣象局計量站檢定規程以及電子儀器校準規范,氣象站每兩年進行一次檢定維修。因此,在氣象站建設安裝及風速、風向傳感器檢定維修時都需要起降風桿,因此風桿要被頻繁的放倒和豎立。由于現有的風桿起降時的助力裝置笨重、不方便,致使在風桿升起或放倒時完全依靠人力手推肩扛,非常費力、費時、費事,在人員較少的情況下給安裝維修人員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開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且省時省力的氣象觀測站中用的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所述的支架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內部的定滑輪和用于固定支架的穩定鋼絲,支架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安裝有絞盤,主軸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絞盤上纏繞有主拉鋼絲,主拉鋼絲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支架的底端設置有底座。所述的穩定鋼絲為一端固定在支架的頂端另一端固定在基體上的三根,其中兩側的穩定鋼絲與中間的穩定鋼絲之間的夾角均為45度。所述的絞盤的外側設置有用于壓緊絞盤內的主拉鋼絲的彈簧壓套。所述的帶鎖銷把手包括通過固定螺絲安裝在主軸末端的扳手、以及安裝在扳手末端且與扳手垂直的手柄。所述的支架與底座之間為螺釘連接且底座的下側面設置有鋼釬。所述的主拉鋼絲的自由端設置有用于固定風桿的卡套。所述的支架的中部設置有加固鋼帶。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穩定鋼絲以及底座固定在地基上,主拉鋼絲的自由端固定在要起降的風桿上,然后搖動帶鎖銷把手帶動絞盤轉動,絞盤纏繞主拉鋼絲,穩定鋼絲與主拉鋼絲相配合,主拉鋼絲在定滑輪的變向作用下拉起或者放倒風桿。本技術具有以下積極的效果(I)本技術裝置通過穩定鋼絲、主拉鋼絲以及定滑輪的配合下,克服了需要5至6人手推肩扛才能完成風桿起降操作的缺點,只需一人即可完成風桿的升降,不僅結構簡單,而且使用方便;實驗證明,本技術裝置最大拉力約為1000公斤,而人力最大拉力約為50公斤,省力約10 20倍,具有省時省力且使用安全的優點。(2)本技術裝置最大的部件為支架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成本低的特點。(3)本技術裝置通過帶鎖銷把手與絞盤和支架的配合,使得風桿在起降過程中可以在0-90度自由停放,具有升起或者放倒風桿方便的優點,便于維修風桿頂部的傳感 器等設備。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的帶鎖銷把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支架2、底座3、絞盤4、帶鎖銷把手4-1、手柄4_2、扳手4_3、固定螺絲5、穩定鋼絲6、主拉鋼絲7、定滑輪8、站立平臺9、水泥墩10、卡套11、彈簧壓套12、主軸13、加固鋼帶14、鋼釬15、風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I如圖I所示,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1,所述的支架I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8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8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I內部的定滑輪7和用于固定支架I的穩定鋼絲5,支架I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12安裝有絞盤3,主軸12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4,絞盤3上纏繞有主拉鋼絲6,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7,支架I的底端設置有底座2。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穩定鋼絲5以及底座2固定在地基上,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固定在要起降的風桿15上,然后搖動帶鎖銷把手4帶動絞盤3轉動,絞盤3纏繞主拉鋼絲6,穩定鋼絲5與主拉鋼絲6相配合,主拉鋼絲6在定滑輪7的變向作用下拉起或者放倒風桿15。實施例2如圖I所示,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1,所述的支架I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8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8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I內部的定滑輪7和用于固定支架I的穩定鋼絲5,支架I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12安裝有絞盤3,主軸12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4,絞盤3上纏繞有主拉鋼絲6,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7,支架I的底端設置有底座2。所述的穩定鋼絲5為一端固定在支架I的頂端另一端固定在基體上的三根,其中兩側的穩定鋼絲5與中間的穩定鋼絲5之間的夾角均為45度。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穩定鋼絲5以及底座2固定在地基上,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固定在要起降的風桿15上,然后搖動帶鎖銷把手4帶動絞盤3轉動,絞盤3纏繞主拉鋼絲6,穩定鋼絲5與主拉鋼絲6相配合,使支架I正對起降風桿15且略向后傾斜15度,三根穩定鋼絲5分別固定在風桿15前方預埋的水泥墩9上及其兩側,兩側穩定鋼絲通過鋼釬14插入地下固定,主拉鋼絲6在定滑輪7的變向作用下使得風桿15起降自如且可以停留在平放與豎直的任何角度。實施例3如圖I所示,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1,所述的支架I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8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8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I內部的定滑輪7和用于固定支架I的穩定鋼絲5,支架I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12安裝有絞盤3,主軸12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4,絞盤3上纏繞有主拉鋼絲6,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7,支架I的底端設置有底座2。 所述的穩定鋼絲5為一端固定在支架I的頂端另一端固定在基體上的三根,其中兩側的穩定鋼絲5與中間的穩定鋼絲5之間的夾角均為45度。所述的絞盤3的外側設置有用于壓緊絞盤3內的主拉鋼絲6的彈簧壓套11。本技術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穩定鋼絲5以及底座2固定在地基上,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固定在要起降的風桿15上,然后搖動帶鎖銷把手4帶動絞盤3轉動,絞盤3纏繞主拉鋼絲6,穩定鋼絲5與主拉鋼絲6相配合,使支架I正對起降風桿15且略向后傾斜15度,三根穩定鋼絲5分別固定在風桿15前方預埋的水泥墩9上及其兩側,兩側穩定鋼絲通過鋼釬14插入地下固定,主拉鋼絲6在定滑輪7的變向作用下使得風桿15起降自如且可以停留在平放與豎直的任何角度,其中彈簧壓套11主要用來壓緊絞盤3上主拉鋼絲6以免其松動。實施例4如圖I和2所示,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1,所述的支架I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8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8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I內部的定滑輪7和用于固定支架I的穩定鋼絲5,支架I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12安裝有絞盤3,主軸12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4,絞盤3上纏繞有主拉鋼絲6,主拉鋼絲6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7,支架I的底端設置有底座2。所述的穩定鋼絲5為一端固定在支架I的頂端另一端固定在基體上的三根,其中兩側的穩定鋼絲5與中間的穩定鋼絲5之間的夾角均為4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攜式風桿起降裝置,包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為頂端設置有站立平臺的梯形狀結構,站立平臺的下方設置有安裝在支架內部的定滑輪和用于固定支架的穩定鋼絲,支架內部的中下方通過主軸安裝有絞盤,主軸的一端設置有帶鎖銷把手,絞盤上纏繞有主拉鋼絲,主拉鋼絲的自由端穿過定滑輪,支架的底端設置有底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立清,王向東,徐遠遠,馮丹,元保軍,梁克林,李丹,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省氣象信息網絡與技術保障中心,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