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其人字架上橫梁的頂部設置有安全鉤,該安全鉤用于在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前大梁處于俯仰狀態時,將前大梁與人字架上橫梁進行固定,安全鉤上設置有用于連接至支座的軸孔,且安全鉤被軸孔分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的端部設置有鉤體;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還包括:支撐裝置,該支撐裝置設置在后端下方,在前端的俯仰角度大于或等于預設的角度閾值時,支撐裝置能夠與后端接觸,以限制前端的俯仰角度,確保鉤體不會脫鉤。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可以使得起重機上的安全鉤在暴風狀態下不會脫鉤。(*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起重機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岸邊集裝箱起重機。
技術介紹
目前,當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前大梁處于俯仰狀態時,需要通過安全鉤鉤住前大梁。如圖I所示,安全鉤4由電液推桿動作,由緩沖器防撞保護,接近感應開關對動作進行信號傳輸和檢測。采用圖I中的安全鉤4的形式,可以對前大梁104a進行鎖定,但由于在風力較大的情況下,安全鉤4可能發生脫鉤現象,從而導致起重機前大梁104a落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可以使得起重機上的安全鉤在暴風狀態 下不會脫鉤。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可以使得起重機上的安全鉤在暴風狀態下不會脫鉤。有鑒于此,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人字架上橫梁的頂部設置有安全鉤,所述安全鉤用于在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前大梁處于俯仰狀態時,將所述前大梁與所述人字架上橫梁進行固定,所述安全鉤上設置有用于連接至支座的軸孔,且所述安全鉤被所述軸孔分為前端和后端,其中,所述前端的端部設置有鉤體;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還包括支撐裝置,所述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后端下方,在所述前端的俯仰角度大于或等于預設的角度閾值時,所述支撐裝置能夠與所述后端接觸,以限制所述前臂的俯仰角度,避免安全鉤的偏移。在該技術方案中,在前端處于俯仰狀態時,能夠通過支撐裝置支撐后端,從而限制前端的俯仰角度,使前端的俯仰角度處于安全范圍內,避免安全鉤脫鉤。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撐桿,設置在所述后端的下方,所述撐桿的高度與所述前端的俯仰角度相配合。在該技術方案中,當前端處于俯仰狀態時,后端的水平位置將會低于前端的水平位置,當前端的俯仰角度將要超出安全范圍時,后端將會接觸到撐桿而無法繼續下降,進而使得前端的俯仰角度不會繼續增加,無法超出安全范圍,保證了不脫鉤。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底座,所述撐桿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至所述底座。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對支撐裝置的轉動,可以調節支撐裝置與后端之間的高度,從而控制鉤體的俯仰角度。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撐桿上設置有轉動軸,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軸承座,所述轉動軸設置在所述軸承座中以實現所述撐桿的轉動。在該技術方案中,由于撐桿可以在軸承座中轉動,起重機在正常工作狀態下,撐桿能夠轉動至不對后端進行限位的位置,使前端脫鉤進行工作;在大風環境下,撐桿能夠轉動至對后端進行限位的位置,使前端不脫鉤。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轉動手柄,所述轉動手柄的一端連接至所述轉動軸,以驅動所述撐桿的軸向轉動。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轉動馬達,所述轉動馬達的動力軸與所述轉動軸相連,以驅動所述撐桿的軸向轉動。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限位裝置,所述撐桿在轉動至預設角度時與所述限位裝置接觸,以停止轉動。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限位裝置,撐桿在支撐后端時能夠與限位裝置相接觸,使撐桿穩定支撐后端而不會發生偏轉。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擋板。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塊,所述支撐塊設置在所述安全鉤的支座的抗磨塊上。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起重機具有防風安全支撐裝置,可以使得起重機上的安全鉤在暴風狀態下不會脫鉤。附圖說明圖I示出了相關技術中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安全鉤的結構圖;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3A至圖3C為圖2所示的實施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上的一種支撐裝置的結構圖;圖4為圖2所示的實施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上的另一種支撐裝置的結構圖。圖I至圖4中的各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之間的對應關系為I支撐裝直;2如端;3后端;4安全鉤;41支座;42軸孔;43鉤體;11撐桿;12軸承座;13底座;14轉動軸;15轉動手柄;16限位裝置;門框結構102 ;大梁104 ;前大梁104a ;后大梁104b ;人字架上橫梁106。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包括門框結構102、大梁104等機構,大梁分為前大梁104a和后大梁104b,其中,前大梁104a在一些情況下,比如需要靠岸的船體高度較高時,需要調整至俯仰狀態,具體地,需要將前大梁104a向上抬起后,固定至人字架上橫梁106,以確保船只能夠順利靠岸。在對前大梁104a進行固定時,具體采用安全鉤4鉤住前大梁104a。但由于在風力較大的情況下,安全鉤4可能發生脫鉤,容易釀成事故。因此,可以在安全鉤4的后端(遠離前大梁104a的一端)設置一支撐裝置1,對安全鉤4的后端進行支撐,從而防止其前端2發生俯仰導致鉤體43脫鉤,提升安全性能。圖3A至圖3C為圖2所示的實施例的一種支撐裝置的結構圖。如圖3A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支撐裝置1,用于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上的安全鉤4,該安全鉤4上設置有用于連接至支座41的軸孔42,且安全鉤4被軸孔42分為前端2和后端3,其中,前端2的端部設置有鉤體43,支撐裝置I設置在后端3下方,在前端2的俯仰角度大于或等于預設的角度閾值時,支撐裝置I能夠與后端3接觸,以限制前端2的俯仰角度。在該技術方案中,在前端2處于俯仰狀態時,能夠通過支撐裝置I支撐后端3,從而限制前端2的俯仰角度,使前端2的俯仰角度處于安全范圍內,避免安全鉤4脫鉤。 如圖3B所示,為支撐裝置I的正視圖。支撐裝置I包括撐桿11,設置在后端3的下方,撐桿11的高度與前端2的俯仰角度相配合。在該技術方案中,當前端2處于俯仰狀態時,后端3的水平位置將會低于前端2的水平位置,當前端2的俯仰角度將要超出安全范圍時,后端3將會接觸到撐桿11而無法繼續下降,進而使得前端2的俯仰角度不會繼續增加,無法超出安全范圍,保證了不脫鉤。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支撐裝置I還包括底座13,撐桿11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至底座13。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對支撐裝置I的轉動,可以調節支撐裝置I與后端3之間的高度,從而控制前端2的俯仰角度。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撐桿11上設置有轉動軸14,底座13上設置有軸承座12,轉動軸14設置在軸承座12中以實現撐桿11的轉動。在該技術方案中,由于撐桿11可以在軸承座12中轉動,起重機在正常工作狀態下,撐桿11能夠轉動至不對后端3進行限位的位置,使前端2脫鉤進行工作;在大風環境下,撐桿11能夠轉動至對后端3進行限位的位置,使前端2不脫鉤。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支撐裝置I還包括轉動手柄15,轉動手柄15的一端連接至轉動軸14,以驅動撐桿11的軸向轉動。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支撐裝置I還包括轉動馬達,所述轉動馬達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人字架上橫梁(106)的頂部設置有安全鉤(4),所述安全鉤(4)用于在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前大梁(104a)處于俯仰狀態時,將所述前大梁(104a)與所述人字架上橫梁(106)進行固定,所述安全鉤(4)上設置有用于連接至支座(41)的軸孔(42),且所述安全鉤(4)被所述軸孔(42)分為前端(2)和后端(3),其中,所述前端(2)的端部設置有鉤體(43),其特征在于,所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還包括:支撐裝置(1),所述支撐裝置(1)設置在所述后端(3)下方,在所述前端(2)的俯仰角度大于或等于預設的角度閾值時,所述支撐裝置(1)能夠與所述后端(3)接觸,以限制所述前端(2)的俯仰角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李,張亞軍,李國杰,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