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平動式張緊機構,包括相互平行安裝的第一張緊單元和第二張緊單元;第一張緊單元上固定有膠帶,膠帶分別順序通過五個軸系導向第二張緊單元;第一張緊單元在第一永磁制動器內,第二張緊單元放置在一軸承座內,通過軸承座與第二永磁制動器連接;每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半圓軸套,每一半圓軸套的外側面精銑一外側平面,其內側面上精銑一與外側平面相平行的內側平面,兩個半圓軸套所設置的外側平面相互平行,兩半圓軸套的外側平面分別設置大小、規格、位置相同的刻度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自動適應不同類型和不同內徑的膠帶,方便數據管理統計,確保膠帶運輸元器件的時候能保持平行、運動順暢,不需要經常調整膠帶的位置,操作輕便靈活。(*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貼片設備,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平動式張緊機構。
技術介紹
市場上的貼片設備固定膠帶的方式大都采用以下3種機構半圓撐開張緊式機構由兩半圓軸套組成,一端通過轉軸連接,另一端是拉簧連接,中間處有兩個帶球狀的導向斜面(導向斜面的傾斜面與軸芯的傾斜面接觸,并且與主軸軸線成45° )作用在兩半圓軸套上,兩個斜面的相對運動實現撐開和收縮動作;通過拉簧一端的手輪(與軸芯固定,成為一體)擰入主軸的螺紋孔,手輪順時針擰兩半圓軸套撐開、逆時針擰兩半圓軸套收縮,成“八”字形狀,手輪擰入主軸的深度決定兩個半圓形成的實際直徑,即膠帶的內徑。 三片矩形片張緊式機構三片矩形片插入軸芯的三條槽內,在一個圓上呈120°均勻分布,同時用三條拉簧將三片矩形片串連在一起,矩形片的斜面與軸芯內的斜面的角度都為45°并且接觸,通過手輪(與軸芯固定,成為一體)擰入主軸的螺紋孔使兩斜面相對運動實現三片矩形片同步伸出(撐開)和縮回(收縮)動作,手輪擰入主軸的深度決定三片矩形片形成的實際直徑,即膠帶的內徑。空心圓套筒間隙配合張緊式機構空心圓套筒與膠帶的內徑之間的間隙配合,通常為某一固定值,同時帶有兩個固定環加擋片實膠帶的固定。固定膠帶的方式存在以下缺點1、膠帶在整個的運輸過程中,膠帶朝某一個固定的的方向偏移,有時候可能使運輸結構卡死,調整難度增加,花費時間。2、膠帶的工作位置不好確定,每次更換膠帶的時候,膠帶固定的位置與之前的位置不一樣,需要重新調整,花費時間。3、膠帶張緊之后,膠帶會與張緊零件相對轉動,膠帶不是處于繃緊狀態,運輸元器件時每兩件元器件的間距不一樣,需要反復的調整張緊機構,增加調整的難度,花費時間。4、隨著膠帶的內徑發生改變時,張緊機構需要重新設計,不能自動適應膠帶的內徑。5、張緊機構過于簡單,可調性不好,外觀不美觀。6、張緊的力度不好控制,固定時,操作員要求力氣較大。因此,現有技術存在缺陷,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適應不同類型和不同內徑的膠帶,方便數據管理統計,確保膠帶運輸元器件的時候能保持平行、運動順暢,并且,不需要經常調整膠帶的位置,操作輕便的平動式張緊機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平動式張緊機構,包括相互平行安裝的第一張緊單元和第二張緊單元;并且,所述第一張緊單元上固定有膠帶,所述膠帶分別順序通過設置的第一導向軸、第二導向軸和第三導向軸導向撕膜平臺,撕膜吸片后,并通過設置收帶主動軸和收帶導軸導向所述第二張緊單元;第一張緊單元在第一永磁制動器內,第二張緊單元放置在一軸承座內,并通過所述軸承座與第二永磁制動器連接;每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半圓軸套,每一半圓軸套的外側面精銑一外側平面,并且,其內側面上精銑一與所述外側平面相平行的內側平面,兩個半圓軸套所設置的外側平面相互平面式平行安裝;并且,兩半圓軸套的外側平面分別設置大小、規格、位置相同的刻度線。應用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平動式張緊機構中,每一張緊單元還分別設置主軸、軸芯、手輪和兩導向斜面,所述手輪和所述軸芯相固定并擰入所述主軸內,所述軸芯插入所述主軸的端部的斜面角度為45°,并且,兩導向斜面形成的傾斜角度為45°。應用于各個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平動式張緊機構中,每一張緊單元還設置四個第四導向軸,每一所述第四導向軸插入一直線軸承內,并通過其對應的直線軸承裝入所述主軸,與所述主軸相固定。應用于各個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平動式張緊機構中,每一半圓軸套分別與各第四導向軸對齊并固定,各半圓軸套的內側平面分別與各導向斜面的頂面接觸,并且,兩半圓 軸套分別通過設置兩條拉簧相互連接。應用于各個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平動式張緊機構中,所述軸芯擰入所述主軸的深度與兩導向斜面推動兩半圓軸套形成直徑變化值的比例為1:2。應用于各個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平動式張緊機構中,兩半圓軸套形成直徑變化為 60mm-200mm。采用上述方案,本技術通過相互平行安裝的第一張緊單元和第二張緊單元,膠帶通過第一張緊單元放帶,分別順序通過設置的第一導向軸、第二導向軸和第三導向軸導向撕膜平臺,撕膜吸片后,并通過設置收帶主動軸和收帶導軸導向所述第二張緊單元;確保膠帶運輸元器件的時候能保持平行、運動順暢,并且,不需要經常調整膠帶的位置,并且,平面式對稱平行安裝每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半圓軸套,每一半圓軸套的外側面精銑一外側平面,并且,其內側面上精銑一與所述外側平面相平行的內側平面,兩個半圓軸套所設置的外側平面相互平面式平行安裝;并且,兩半圓軸套的外側平面分別設置大小、規格、位置相同的刻度線;自動適應不同類型和不同內徑的膠帶方便數據管理統計,操作輕便。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中膠帶運輸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張緊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A-A面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平動式張緊機構,如圖I所示,所述平動式張緊機構主要應用于貼片機中,其主要是在貼裝流程中使用。本實施例的所述平動式張緊機構主要用作貼片前膠帶的送給、以及貼片完成后膠帶的收取過程,具有自動適應不同種類的膠帶各種內徑,膠帶運輸元器件的時候能保持平行,運動順暢,不需要經常調整膠帶的位置等優點。其中,如圖I所示,所述平動式張緊機構包括相互平行安裝的第一張緊單元105和第二張緊單元106,即所述第一張緊單元105和第二張緊單元106垂直安裝在貼片機中的撕膜立板上,并且相互軸線平行,所述第一張緊單元105和第二張緊單元106結構相同,第一張緊單元105用于放膠帶,第二張緊單元106用于收膠帶,常用膠帶內徑為75mm。并且,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張緊單元105上固定有膠帶9,所述膠帶9分別順序經過設置的第一導向軸10、第二導向軸11和第三導向軸12導向撕膜平臺,通過撕膜部件103進行撕膜吸片,再通過設置的收帶主動軸14和收帶導軸15導向所述第二張緊單元106,第二張緊單元收緊經過撕膜吸片后的廢膠帶16。并且,所述第一張緊單元105安裝固定在第一永磁制動器內,以及所述第二張緊單元106放置在一軸承座內,并通過所述軸承座與第二永磁制動器104連接,通過第一張緊單元105和第二張緊單元106的尾端分別與其對應的永磁制動器相連,膠帶在進給過程中 始終保持繃緊狀態,運輸元器件的檢測之后停止位置能夠保持一致。并且,如圖3所示,每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個半圓軸套7,即第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個半圓軸套,第二張緊單元也設置兩個半圓軸套,每一半圓軸套的外側面精銑一外側平面,并且,其內側面上精銑一與所述外側平面相平行的內側平面,,在安裝時,每一張緊單元分別精銑的兩個半圓軸套所設置的外側平面相互平面式平行安裝,即在安裝時,兩個外側面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并且,兩半圓軸套的外側平面分別設置大小、規格、位置相同的刻度線202,如此,在使用時,可以將膠帶纏繞在兩外側平面的相同刻度線對應位置上,刻度線202要明顯同時容易看到,可以作為固定膠帶位置的參考依據,膠帶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發生偏移。或者,如圖3和圖4所示,每一張緊單元還分別設置主軸2、軸芯4、手輪5和兩導向斜面3,所述手輪5和所述軸芯4相固定并擰入所述主軸內,在安裝時,軸芯中4壓入手輪5,并用頂絲卡位固定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平動式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安裝的第一張緊單元和第二張緊單元;并且,所述第一張緊單元上固定有膠帶,所述膠帶分別順序通過設置的第一導向軸、第二導向軸和第三導向軸導向撕膜平臺,撕膜吸片后,并通過設置收帶主動軸和收帶導軸導向所述第二張緊單元;第一張緊單元在第一永磁制動器內,第二張緊單元放置在一軸承座內,并通過所述軸承座與第二永磁制動器連接;每一張緊單元設置兩半圓軸套,每一半圓軸套的外側面精銑一外側平面,并且,其內側面上精銑一與所述外側平面相平行的內側平面,兩個半圓軸套所設置的外側平面相互平面式平行安裝;并且,兩半圓軸套的外側平面分別設置大小、規格、位置相同的刻度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晨,楊少輝,郝春娟,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晨晶機電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