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夾持裝置,底座上設有用于托撐加工件的托板,所述托板的上方設置有壓板,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的上端與壓板鉸接連接,所述構成鉸接連接的鉸接軸與壓板平齊且位于壓板的對稱中心線上,所述鉸接軸與升降機構的升降方向垂直布置,所述壓板的下板面上設置有彈性壓頭,所述的彈性壓頭與托板之間的區域構成夾持工件的夾持部。通過將壓板和升降機構的上端鉸接連接,這樣就可使得壓板一次對多個工件進行快速的夾持和疏松,減小對工件進行夾持和卸載的操作時間和提高加工設備的加工效率,減小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車輛部件的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夾持加工件的夾持>J-U ρ α裝直。
技術介紹
目前,汽車底盤類鑄鐵件加工主要還是通過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拉床、大型沖床等加工設備來完成,在這些加工設備對工件進行加工時,需要通過人工手動操作將工件夾緊后,加工設備才可以對工件進行加工。但在實際生產中,人工手動夾緊工件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工件固定操作時間長,延長工件加工的效率,增加生產成本;其次人工固定時的·定位的準確性差,加工出來的產品精度不穩定,特別是對于制動支架類產品的加工,工件本身形狀的特殊且加工精確度要求,因此不合格品較多,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夾持裝置,可對多個工件快速的進行夾持,增加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底座上設有用于托撐加工件的托板,所述托板的上方設置有壓板,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的上端與壓板鉸接連接,所述構成鉸接連接的鉸接軸與壓板平齊且位于壓板的對稱中心線上,所述鉸接軸與升降機構的升降方向垂直布置,所述壓板的下板面上設置有彈性壓頭,所述的彈性壓頭與托板之間的區域構成夾持工件的夾持部。通過將壓板和升降機構的上端鉸接連接,這樣就可使得壓板一次對多個工件進行快速的夾持和疏松,減小對工件進行夾持和卸載的操作時間和提高加工設備的加工效率,減小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與工件的裝配示意圖;圖4是活塞桿和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首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可對多個加工件進行快速、自動地進行夾持和疏松的夾持裝置,減少對加工件進行加工時緊固和卸載的時間,其所采用的方案為,如圖I所示,一種夾持裝置,底座10上設有用于托撐加工件的托板11,所述托板11的上方設置有壓板20,所述底座10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的上端與壓板20鉸接連接,所述構成鉸接連接的鉸接軸50與壓板20平齊且位于壓板20的對稱中心線上,所述鉸接軸50與升降機構的升降方向垂直布置,所述壓板20的下板面上設置有彈性壓頭21,所述的彈性壓頭21與托板11之間的區域構成夾持工件的夾持部。所述的升降機構為油缸30構成,所述油缸30的活塞桿31的端頭部由鉸接軸50與壓板20構成鉸接連接。本技術選取壓板20與活塞桿31的上端構成鉸接連接,由于活塞桿31的長度較短且活塞桿31上端的位移量有限,因此壓板20和托板11之間夾合的空間區域不會太大,將壓板20和活塞桿31設置成鉸接連接可便于不同形狀、尺寸較大的多個加工件在壓板20和固定托板11之間的放置和夾持緊固時壓板20容易在加工件的表面尋找合適的壓合點,保證加工件夾持的可靠性,另外鉸接連接也可防止活塞桿31在進行伸縮運動時,位于鉸接軸50兩側的壓板20對加工件進行夾持時活塞桿31各向受力不均,導致活塞桿31彎曲,影響夾持裝置的整體性能。同時彈性壓頭21的設置也是便于加工件準確的定位和夾持。具體實施時,可按圖4進行實施,所述活塞桿31的上端設置有與鉸接軸50構成鉸接連接的連接件32,所述的連接件32為一立狀布置的圓形或橢圓形板體構成,所述板體的中部開設與鉸接軸配合的連接孔321。這樣壓板20中部開設容納連接件32的通孔,鉸接軸50與壓板20相固接,從而實現活塞桿31與壓板20的可靠地鉸接連接,具體操作時可將板 體的上下端開設置成平齊狀,以便于活塞桿31進行連接。進一步的方案如圖2所示,所述壓板20與鉸接軸50相平行的兩側設置有副壓板40,所述的壓板20與副壓板40由銷軸60鉸接連接,所述的銷軸60與鉸接軸50和升降機構的升降方向均垂直。本技術中由于采用壓板20中部和活塞桿31的上端構成鉸接連接,因此,一次可對兩個加工件進行夾持,這樣可大大提高加工設備的加工效率,同時減小加工設備停車和開車的次數,保護加工設備。由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壓板20的板面不可設置的較大,因此在鉸接軸50相平行的兩側設置副壓板40,通過副壓板40和托板11的配合,進一步保證加工件夾持的牢固性。這樣在整體夾持時,就相當于把夾持裝置整體的夾持區域由鉸接軸50的軸線和銷軸60的軸線分割成四個夾持部,這樣在需要對加工件進行夾持時,就將通過將副壓板40和壓板20分別設置成斜率最大的傾斜狀,首先在四夾持部中開口最大的夾持部內安裝第一加工件,第一加工件安裝完畢后,再將與第一加工件處于同側的副壓板40設置成反向的最大傾斜狀態,以在同側的另一夾持部內安裝第二加工件,第二加工件安裝完畢后,將壓板20設置成反向的最大傾斜狀態,對夾持裝置的另一側安裝第三、四加工件。這里所說的反向最大傾斜狀態是指壓板20或副壓板40關于鉸接軸50或銷軸60對稱的一側相對于其本身初始狀態所能處在的相反的最高或最低狀態。這樣在所有加工件安裝完畢后,油缸30就會帶動壓板20和副壓板40首先依次在各個加工件的表面進行貼合接觸,當壓板20和副壓板40處在同一水平面時,油缸30才帶動壓板20和副壓板40同時對多個工件進行夾持緊固。這樣的設計可進一步的使得在油缸30頂伸行程較小時,對多個尺寸較大的工件進行快速的工裝,而且保證對多個加工件的加持效果相同,防止活塞桿31彎曲。由于像制動鉗支架這類加工件,其結構形狀復雜、而且在加工時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因此在保證對加工件進行快速牢固夾持的同時,還需要保證加工件在夾持裝置上的準確定位,以便加工設備對加工件的高精度加工,所以本技術的更進一步的具體實施方案為,所述的壓板20與托板11之間設有固定板12,所述的固定板12中部開設有供活塞桿31通過的通孔,所述固定板12與副壓板40相對應的兩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對加工件進行定位的彈性定位件121。所述托板11上設置有對加工件進行定位的凸塊111,所述的凸塊111沿鉸接軸(50)對稱設置。所述的彈性壓頭21由壓板11下板面上開設的孔腔內設置的彈簧和彈簧外端相連鋼球構成,所述彈性壓頭21沿鉸接軸50相對稱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托板20與基座10之間設置連接側板13。彈性定位件121和凸塊111的設置都是為了加工件在夾持裝置上準確的定位,在安裝時,彈性定位件121和壓板20下板面上設置的彈性壓頭21分別對加工件進行水平方向和鉛垂方向的定位,保證加工件在制動裝置上夾持的牢靠性和定位的準確性,進一步的使得加工設備可對制動鉗支架的進行高精度加工,保證產品質量和提高生產效率,減小廢品率。本技術在具體實施時,彈性定位件121的設置也可按照彈性壓頭21的方式進行,在固定板12相應的側面開設通孔并在其內設置彈簧,彈簧的外端連接小鋼珠。另外固定板12的兩側邊和鉸接軸50兩側的壓板13下板面上,分別沿前后方向設置有兩個彈性定位件121和彈性壓頭21,這樣對鉸接軸50兩側的加工件的夾持和定 位效果最佳。總之,如圖1、2、3、4所示,在安裝加工件時,此時油缸21的活塞桿31處于頂升狀態,壓板20與托板11之間間距最大,將加工件分別放置在托板11上相應的位置處,進行準確的定位,然后再啟動油缸30,活塞桿31回縮,從而將加工件牢固的夾持,這樣銑床等加工設備就可一次對多個制動鉗支架進行加工。同時可在一個加工設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0)上設有用于托撐加工件的托板(11),所述托板(11)的上方設置有壓板(20),所述底座(10)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的上端與壓板(20)鉸接連接,所述構成鉸接連接的鉸接軸(50)與壓板(20)平齊且位于壓板(20)的對稱中心線上,所述鉸接軸(50)與升降機構的升降方向垂直布置,所述壓板(20)的下板面上設置有彈性壓頭(21),所述的彈性壓頭(21)與托板(11)之間的區域構成夾持工件的夾持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祝筆裕,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萬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