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結構簡單,沖油控制方便的裝置。其由供油及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組成;油箱(14)內設有回油管(13),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橫向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的中部設有溢流閥(31);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在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2)處設有節流閥(32);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且工件表面的粗糙度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加工
,具體為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
技術介紹
混粉鏡面電火花加工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改善大面積電火花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先進技術,所謂混料鏡面電火花加工即是在工作液中添加了微粉,比如,硅粉、鋁粉、鉻粉,以及有關添加劑,以期使加工表面獲得鏡面效果。日本最早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國內起步較晚,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加工所近來也進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由于在工作液中混入了微粉,因此不能用電火花機床原有的工作液循環裝置。我們在前期的試驗中應用簡易工作液循環裝置發現存在如下問題(I)加工中混·在工作液中的粉末有較嚴重的沉積的現象,影響了電極與工件的正常放電;(2)粉末在工作液中分布的均勻性也不理想,影響了放電的分散性,不利于提高工件的表面粗糙度;(3)沖油控制不便。因此需要重新設計工作液循環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且結構簡單、容易操作,噴油嘴位置容易調整和沖油控制方便的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技術具體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由供油及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組成。其特征在于供油及回油系統I包括油泵U、沖油管12、回油管13、油箱14、濾油器16 ;工作液槽系統2包括工作液槽箱體21、工作臺22、工作液槽攪拌器23 ;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由溢流閥31,節流閥32,壓力表33組成;油箱14內設有油箱攪拌器15、回油管13,且回油管13與油箱攪拌器15之間設有一管道,其上安裝有油泵11,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橫向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的中部設有溢流閥31,油泵11上部管道與沖油管12的交叉處連接有壓力表33 ;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在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2處設有節流閥32 ;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所述的濾油器16的濾網選用的網眼尺寸為大于50 μ mX 50 μ m的篩網。所述的供油及回油系統I中設置有油箱攪拌器15,工作液槽系統2內設有工作液槽攪拌器23。本技術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濾油器16的濾網選用網眼尺寸為彡50 μ mX 50 μ m的篩網,使工作液中的微粉(通常選用的微粉直徑< 30 μ m)能夠順利通過濾油器16,又能阻止較大的雜質顆粒通過,提高了工件表面的粗糙度;沖油管12上設置有溢流閥31,方便了沖油控制;供油及回油系統I中設置有油箱攪拌器15,工作液槽系統2內設有工作液槽攪拌器23,使油泵11將工作液從油箱14中縱向抽出,通過安裝在油箱14四周的噴油嘴注射回油箱14中,形成湍流來達到攪拌工作液的目的,使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而且結構簡單。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且工件表面的粗糙度高。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油泵11,沖油管12,回油管13,油箱14,油箱攪拌器15,濾油器16,工作液槽箱體21,工作臺22,工作液槽攪拌器23,溢流閥31,節流閥32,壓力表33。具體實施方式實例I :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如圖I所示,其由油泵11,沖油管12,回油管13,油箱14,油箱攪拌器15,濾油器16,工作液槽箱體21,工作臺22,工作液槽攪拌器23,溢流閥31,節流閥32,壓力表33組成;油箱14內設有油箱攪拌器15、回油管13,回油管13與油箱攪拌器15之間設置的管道上安裝有油泵11,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上設有溢流閥31 ;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2處設有節流閥32 ;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本技術的濾油器16的濾網選用網眼尺寸為彡50μπιΧ50μπι的篩網,使工作液中的微粉(通常選用的微粉直徑<30 μ m)能夠順利通過濾油器16,又能阻止較大的雜質顆粒通過,提高了工件表面的粗糙度;沖油管12上設置有溢流閥31,方便了沖油控制;供油及回油系統I中設置有油箱攪拌器15,工作液槽系統2內設有工作液槽攪拌器23,使油泵11將工作液從油箱14中縱向抽出,通過安裝在油箱14四周的噴油嘴注射回油箱14中,形成湍流來達到攪拌工作液的目的,使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而且結構簡單。權利要求1.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由供油及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組成;其特征在于供油及回油系統(I)包括油泵(11)、沖油管(12)、回油管(13)、油箱(14)、濾油器(16);工作液槽系統(2)包括工作液槽箱體(21)、工作臺(22)、工作液槽攪拌器(23);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由溢流閥(31)、節流閥(32)、壓力表(33)組成;油箱(14)內設有油箱攪拌器(15)、回油管(13),且回油管(13)與油箱攪拌器(15)之間設有一管道,其上安裝有油泵(11),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橫向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的中部設有溢流閥(31),油泵(11)上部管道與沖油管(12)的交叉處連接有壓力表(33);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在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⑵處設有節流閥(32);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濾油器(16)的濾網選用的網眼尺寸為大于50μπιΧ50μπι的篩網。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加工
,具體為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結構簡單,沖油控制方便的裝置。其由供油及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組成;油箱(14)內設有回油管(13),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橫向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的中部設有溢流閥(31);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在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2)處設有節流閥(32);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微粉在工作液中分布均勻,且工件表面的粗糙度高。文檔編號B23H1/10GK202701534SQ20122020920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0日專利技術者劉立鋒 申請人:劉立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粉鏡面加工工作液循環裝置,其由供油及回油系統(1),工作液槽系統(2),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組成;其特征在于:供油及回油系統(1)包括油泵(11)、沖油管(12)、回油管(13)、油箱(14)、濾油器(16);工作液槽系統(2)包括工作液槽箱體(21)、工作臺(22)、工作液槽攪拌器(23);流量及壓力調節系統(3)由溢流閥(31)、節流閥(32)、壓力表(33)組成;油箱(14)內設有油箱攪拌器(15)、回油管(13),且回油管(13)與油箱攪拌器(15)之間設有一管道,其上安裝有油泵(11),油泵(11)上部連接的管道處橫向設有沖油管(12),沖油管(12)的中部設有溢流閥(31),油泵(11)上部管道與沖油管(12)的交叉處連接有壓力表(33);回油管(13)上設有濾油器(16),且在回油管(13)上、靠近工作液槽系統(2)處設有節流閥(32);沖油管(12)、回油管(13)與工作液槽系統(2)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立鋒,
申請(專利權)人:劉立鋒,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