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結構的側壁,所述側壁還包括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一結構和第二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結構為一上窄下寬的錐臺結構;所述第二結構為所述第一結構的向下延伸,第二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凹弧線。所述第二結構的凹弧線可以使后套的外徑尺寸快速增大,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寬厚的卡住掌緣的支撐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脫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球拍組件,具體涉及一種球拍后套。
技術介紹
球拍一般由拍頭、中管、拍柄組成。拍柄一般是細長均勻的八面體,在拍柄的末端通常都套入一個后套以縮緊拍柄。后套的一般的作用在于保護拍柄,防止球拍脫手并使球拍看上去更加美觀。現有的后套結構如圖I所示,其側壁一般為平滑均勻的結構。這種平滑均勻的結構并不能很好的防止球拍的脫手,尤其對于手掌容易出汗導致拍柄濕滑的使用者,即使球拍具有這樣后套,但是其平滑均勻的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阻力防止球拍的脫手。在現實使 用中,很多使用者都會選擇由后套部分開始纏繞吸汗帶的第一圈,并且要通過折疊吸汗帶或者多纏繞半圈的方式增加球拍握柄底端的厚度以防止脫手,這就必然會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如何設計一種能夠有效防止球拍脫手的后套就成了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球拍后套,能夠防止球拍脫手并兼顧美觀。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結構的側壁,所述側壁還包括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一結構和第二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結構為一上窄下寬的錐臺結構;所述第二結構為所述第一結構的向下延伸,第二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凹弧線。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結構的凹弧線的曲率符合人體掌緣的弧度。進一步地,所述側壁還包括與所述第二結構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三結構,所述第三結構為所述第二結構的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凸弧線。進一步地,所述第三結構最凸處的外徑大于第一結構的最下端的外徑從而形成卡住掌緣的支撐部。進一步地,所述凹弧線的曲率半徑大于所述凸弧線的曲率半徑。進一步地,所述凹弧線和凸弧線的結合形成水滴狀輪廓線。進一步地,所述側壁的下端還具有下開口,所述所述第三結構的下端連接所述下開口 ;所述球拍后套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封裝在所述下開口上,所述底座和下開口的尺寸與所述第三結構的外徑尺寸相關。與現有的方案相比,本技術所獲得的技術效果I)所述第二結構的凹弧線可以使后套的外徑尺寸快速增大,即所述第三結構最凸處的外徑相對第一結構的最下端的外徑顯著增大,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寬厚的卡住掌緣的支撐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脫手;2)第二結構的凹弧線和第三結構的凸弧線的結合形成一水滴狀輪廓,由此水滴狀輪廓線得到的立體結構使后套的裝飾效果更強,看上去更加美觀;3)第二結構的凹弧線的曲率符合人體掌緣的弧度,增加了使用舒適度,手感也更加扎實;4)第三結構的凸弧線的曲率半徑的減小并向后套內側彎曲使得整個后套的體積、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的球拍后套的結構示意圖;圖2a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球拍后套的橫向截面圖;圖2b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縱向截面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配合圖式及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藉此對本技術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功效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本技術的核心構思在于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結構的側壁,其上端具有上開口,所述側壁還包括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一結構和第二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結構為一上窄下寬的錐臺結構,其上端連接所述上開口 ;所述第二結構為所述第一結構的向下延伸,第二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彎曲方向(即合力方向、弧線內側)指向所述后套外側的弧線(即凹弧線)。這個凹弧線可以使后套的下端的外徑尺寸快速增大,從而形成一個卡住掌緣的支撐部。所述側壁還包括與所述第二結構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三結構,所述第三結構為所述第二結構的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彎曲方向(即合力方向、弧線內側)指向所述后套內側的弧線(即凸弧線)。以下描述下本技術前套的應用場景和設計要點。球拍一般由拍頭、中管、拍柄組成。在拍柄的末端通常都套入一個后套以縮緊拍柄。后套的設計要點在于保護拍柄,防止球拍脫手并兼顧美觀。現有技術中考慮了設計后套結構來防止球拍的脫手,但是側壁一般為平滑均勻的結構,雖然后套相對拍柄已經加粗,但是這種由拍柄到后套側壁的連接是平滑均勻的過渡面,如圖I所示,這種過渡面并不能提供足夠的阻力,尤其在手掌出汗導致拍柄濕滑的時候。所以解決方案應該考慮通過結構的設計來對后套進行改進,增加足夠的阻力,還能讓使用者感覺舒適并兼顧美觀I)防脫設計——增大滑脫時阻力后套的外形設計一般是以平滑均勻的斜面過渡到底座,實踐中已經證明了這種外形設計還是不能有效地防止脫手。本專利考慮通過增大后套底端的外部尺寸來阻止球拍脫手。2)舒適、美觀設計一后套底座的過渡面的弧度設計如果單純增大后套底端的外部尺寸,手部掌緣貼近后套底端時很可能會碰到手掌,底端增厚所產生棱角會導致使用者不舒適,通過合理設置后套的底端的弧度結構可以在防止脫手的同時增加使用舒適度并帶來美觀的效果。以下以第一實施例對本技術的球拍后套進行說明。如圖2和3所示,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的球拍后套,包括偵彳壁I、底座2和內腔3。所述側壁I為具有均一內徑的中空結構,上端、下端分別具有上開口 14和下開口15,上開口 14的內徑為20. 2mm,外徑為21. 19mm,此尺寸與圖I所示的傳統尺寸相同。底座2封裝在下開口 15從而底座2與側壁I包圍形成內腔3,所述內腔3具有均一內徑20. 2mm,為一圓柱筒結構。所述側壁I還包括依次平滑連接的第一結構11、第二結構12和第三結構13。所述第一結構11為一中空的上窄下寬的錐臺結構,上端連接上開口 14,第一結構11上部的外徑小于下部的外徑;所述第二結構12為第一結構11的向下延伸,也為中空結構,第二結構12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凹弧線;所述第三結構13為第二結構12的向下延伸,也為中空結構,下端連接下開口 15,第三結構13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凸弧線。所述第二結構12的凹弧線可以使后套的外徑尺寸快速增大,即所述第三結構13最凸處的外徑相對第一結構11的最下端的外徑顯著增大,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寬厚的卡住掌緣的支撐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脫手。第三結構13的外徑需要具有一定的寬度,相對于如圖I所示的傳統尺寸有所加大,本方案中第三結構13的外徑達到橫向寬度達至Ij 31. 24mm,縱向寬度達到31. 77mm,遠超過如圖I所示的傳統尺寸29. 2mm,所述底座2和下開口 15的尺寸與所述第三結構13的外徑尺寸相關,因此相應地所述底座2和下開口 15的尺寸也加大。所述第二結構12的凹弧線的曲率半徑大于第三結構13的凸弧線的曲率半徑,這樣,所述第二結構12的凹弧線和第三結構13的凸弧線的結合形成一水滴狀輪廓線,由此水滴狀輪廓線得到的立體結構使后套的裝飾效果更強,相對于傳統球拍看上去更加美觀。而且第三結構13的凸弧線的曲率半徑的減小并向后套內側彎曲使得整個后套的體積、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所述第二結構12的凹弧線的曲率符合人體掌緣的弧度,增加了使用舒適度,手感也更加扎實。 本技術的球拍后套可應用于任何球拍,包括羽毛球拍、網球拍、壁球拍等等,本技術并不限于此。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術的若干優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技術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結構的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壁還包括平滑連接的中空的第一結構和第二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結構為一上窄下寬的錐臺結構;所述第二結構為所述第一結構的向下延伸,第二結構縱截面的側壁輪廓為凹弧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華平,
申請(專利權)人: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