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涉及救生裝置技術領域,包括一密封的救生艙,所述救生艙前外壁上設有書櫥,所述書櫥內鑲嵌有救生艙艙前門,所述救生艙后部設有艙后門,所述救生艙內部一角設有保險柜,所述救生艙內部中間設有儲物柜,所述儲物柜上部設有靠椅,所述靠椅上配有安全帶和頭盔,所述救生艙內壁上掛設有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所述救生艙內壁靠近艙后門斜上方設有上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底板上設有下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設有LED照明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集書櫥、保險柜、避險救生功能于一體,既美觀又實用,是一種新型多功能的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救生裝置
,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
技術介紹
地震和火災都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對居住在高層建筑的人們危害更大。在地震和火災發生時,電梯停用,只能走樓梯,樓層越高,人們逃離危險越困難。當逃生通道受阻時,固守待援是消防人員常用的建議。而發生地震和火災時,高層建筑的人員傷亡主要是由于事故發生后樓宇空間形成高溫、缺氧、充滿有毒有害氣體的環境造成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高一種能夠為地震和火災發生事故后無·法及時撤離的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密閉空間的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包括一密封的救生艙,所述救生艙前外壁上設有書櫥,所述書櫥內鑲嵌有救生艙艙前門,所述救生艙后部設有艙后門,所述救生艙內部一角設有保險柜,所述救生艙內部中間設有儲物柜,所述儲物柜上部設有靠椅,所述靠椅上配有安全帶和頭盔,所述救生艙內壁上掛設有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所述救生艙內壁靠近艙后門斜上方設有上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底板上設有下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設有LED照明燈。所述的救生艙殼體由鋼制外殼和鋼制內殼構成,所述鋼制外殼和鋼制內殼之間通過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支撐。所述的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間隔設于鋼制外殼和鋼制內殼之間。所述的鋼制外殼和鋼制內殼之間設有保溫絕緣層,保溫絕緣層由陶瓷隔熱材料組成。所述的上通風口和下通風口為翻蓋式結構,需要時既可通風,又可保持密閉。所述的下通風口通過鋼管從救生艙底板下的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間伸出艙外,所述的鋼管帶防進水翻蓋機構,有水進入自動關閉出口。所述救生艙上部為拱形圓頂,可有效抵抗建筑材料的重壓,所述救生艙下部是長方體,整體呈倒“U”型結構。所述的艙前門內外均裝有輪式把手,以防止意外鎖死,所述艙前門與門框邊沿呈交錯疊加型接觸,咬合緊密,氣密性好。所述救生艙內壁上鑲嵌貼滿裝有二氧化碳吸附劑和有害氣體吸附劑的透氣透明袋子,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失效變色指示,可自由拆下替換,鋼制儲物柜中備有足量小袋裝的吸附劑,供替換。所述的鋼制儲物柜分上下2層,下層為氧氣瓶儲存柜,內裝正壓帶面罩鋼制氧氣瓶及干冰瓶若干個,總容量滿足人員需求,上層為收納柜,內放置有水、食物、手電筒、收音機、手機、哨子、急救藥箱、方便袋、毛巾、干電池等。所述的LED照明燈通過充電蓄電池供電,救生艙室留有電源接口,平時外接市電,定期給蓄電池充電,儲備電力可供救生艙內外傳感器和控制系統使用超過7天。所述的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由主機、視音頻采集服務器、傳感器模塊、顯示器及報警模塊構成,所述的傳感器模塊及視音頻采集服務器通過串口線連接到主機,所述的主機通過串口線連接顯示器及報警模塊,所述的視音頻采集服務器通過防爆線纜連接救生艙外的4個攝像機。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能夠為地震和火災發生事故后無法及時撤離的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密閉空間,對外能夠抵御爆炸沖擊、高溫煙氣、冒頂坍塌、隔絕有 毒有害氣體,對內能為被困的人們提供氧氣、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氣體,贏得較長的生存時間,同時通過艙內通訊監測設備,引導外界救援。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救生艙內正截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救生艙內側截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如圖I、圖2、圖3—種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包括一密封的救生艙1,救生艙I前外壁上設有書櫥2,書櫥2內鑲嵌有救生艙艙前門4,在救生艙I后部設有艙后門15,平時可以作普通書櫥使用,緊急時打開,內部可以避險救生。救生艙I內部一角設有保險柜12,該保險柜12具有防火防震,可以保證在突發情況下財物安全;在救生艙I內部中間設有儲物柜17,儲物柜17上部設有靠椅11,靠椅11為背靠背的4人靠椅,在靠椅11上配有安全帶和頭盔,可固定身體,防撞擊受傷。如圖2、圖4救生艙I內壁上掛設有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18,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18由主機、視音頻采集服務器、傳感器模塊、顯示器及報警模塊構成,傳感器模塊及視音頻采集服務器通過串口線連接到主機,主機通過串口線連接顯示器及報警模塊,視音頻采集服務器通過防爆線纜連接救生艙外的4個攝像機,主機定時啟動4個攝像機和視音頻采集服務器,采集I幀照片,顯示在顯示器上,供艙內避險人員直觀了解艙外環境情況,然后關閉4個攝像機和視音頻采集服務器,以節約電量。通過傳感器模塊對艙外溫度、濕度、氧氣含量、二氧化碳含量、一氧化碳含量、甲燒、可燃氣體含量、大氣壓力值,定時檢測。如圖2、圖3所示,救生艙I內壁靠近艙后門15斜上方設有上通風口 10,救生艙I內底板上設有下通風口 10,救生艙I內設有LED照明燈9,上通風口 16和下通風口 10為翻蓋式結構,需要時既可通風,又可保持密閉,下通風口 10通過鋼管從救生艙I底板下的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5間伸出艙外,鋼管帶防進水翻蓋機構,有水進入自動關閉出口 ;LED照明燈9通過充電蓄電池供電,救生艙室留有電源接口,平時外接市電,定期給蓄電池充電,儲備電力可供救生艙內外傳感器和控制系統使用超過7天。如圖I、圖2所示,救生艙I殼體由鋼制外殼7和鋼制內殼8構成,鋼制外殼7和鋼制內殼8之間通過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支撐5,其具有良好的減震作用,且在猛烈撞擊下不會折斷,高彈力圓環形彈簧支架5間隔設于鋼制外殼7和鋼制內殼8之間,鋼制外殼7和鋼制內殼8之間設有保溫絕緣層6,保溫絕緣層6由優質陶瓷隔熱材料組成,可有效抵抗火災引起的超高溫外部環境。救生艙I上部為拱形圓頂,可有效抵抗建筑材料的重壓,救生艙I下部是長方體,整體呈倒“U”型結構。艙前門3內外均裝有輪式把手4,以防止意外鎖死,艙前門3與門框邊沿呈交錯疊加型接觸,咬合緊密,氣密性好;救生艙I內壁上鑲嵌貼滿 裝有二氧化碳吸附劑和有害氣體吸附劑的透氣透明袋子,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失效變色指示,可自由拆下替換,鋼制儲物柜中備有足量小袋裝的吸附劑,供替換。如圖2、圖3所示,鋼制儲物柜17分上下2層,下層14為氧氣瓶儲存柜,內裝正壓帶面罩鋼制氧氣瓶及干冰瓶若干個,總容量滿足人員需求,上層13為收納柜,內放置有水、食物、手電筒、收音機、手機、哨子、急救藥箱、方便袋、毛巾、干電池等,在救生艙I內還配有折疊座椅式免沖水打包廁所,內裝足量塑料袋,方便人員使用。本技術采用無電化設計,大大提高其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優化的艙體結構設計,高質量焊接,有效防止外部環境傷害(爆炸沖擊波、透水、火燒、高溫、有害氣體滲入等),為艙內被困人員提高安全的生存環境(供氧、監測艙內外環境、去除有害氣體、食物飲用水、滿足衛生需要等)。該救生艙的外觀,是一個有圓拱頂的書櫥,具有古典的風格,很美觀,平時可以作普通書櫥使用,緊急時打開,內部可以避險救生。該救生艙的內部,設有保險柜,防火防震,可以保證在突發情況下財物安全。該救生艙,集書櫥、保險柜、避險救生功能于一體,既美觀又實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新型多功能高層建筑地震和火災避險救生艙系統,包括一密封的救生艙,所述救生艙前外壁上設有書櫥,所述書櫥內鑲嵌有救生艙艙前門,所述救生艙后部設有艙后門,所述救生艙內部一角設有保險柜,所述救生艙內部中間設有儲物柜,所述儲物柜上部設有靠椅,所述靠椅上配有安全帶和頭盔,所述救生艙內壁上掛設有多媒體環境監測控制顯示系統,所述救生艙內壁靠近艙后門斜上方設有上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底板上設有下通風口,所述救生艙內設有LED照明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理康,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林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