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根據臨床需求,直接套接在氣管切開套管外口上,用以準確的調整氣管切開套管的試堵面積大小、提高醫療護理工作效率、提升重危救治質量、增加病人舒適度和安全性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結構包括試堵管本體,試堵管本體是由套裝在一起的內管和外管組成,外管可相對于內管轉動,內管的底端與外部的氣切套管連通,內管的管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管開口,外管的管壁上也設有至少一個外管開口,且外管開口與內管開口的位置一致,在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當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可準確的調整試堵管的面積的大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
技術介紹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治療和搶救重危病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道梗阻而采用的重要急救技術,它使得氣道開放,有利于通氣和補充氧氣供應,這對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取得重危病人救治成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氣管切開后,在病人脫離重危期病情好轉,拔除氣管切開套管前,醫護人員通常需要對氣管切開套管進行逐漸試堵,試堵的目的是在于觀察病人是否可以脫離氣管切開套管,安全順利的過渡到正 常的口鼻呼吸,最終封閉氣管切開創口。試行堵管過程中,常需密切觀察24-72h,在病人呼吸平穩,無胸悶憋氣、無咳嗽發熱癥狀時方可拔管。試行堵管是氣管切開病人護理中的一項重要的環節。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用于氣管切開套管試堵的規范器械。臨床醫療護理專業雜志報導,大多也是醫護人員采用自制的軟木塞、橡皮塞、棉纖頭及利用無菌安瓿、胃管帽等作為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器械使用。但是,軟木塞或橡皮塞自行制作比較復雜、費時費力。棉纖頭易產生棉絮纖維刺激呼吸道引起病人嗆咳。以上代用物品都有掉入氣管內的危險,既不規范也無法達到無菌的要求,且不能根據需求準確的調整試堵管面積的大小,不利于提高醫療護理的工作效率,存在著醫療護理的差錯事故隱患。醫護人員常常不得不無奈地面對影響病人舒適度和安全性的護理方法、護理器械,苦于不能得心應手。因此,非常有必要針對氣管切開套管試堵方法和器械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根據臨床醫療工作需求,直接套接在氣管切開套管外口上,用以準確的調整氣管切開套管的試堵面積大小,提高醫療護理的工作效率,提升重危救治質量,增加病人舒適度和安全性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技術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包括試堵管本體,所述試堵管本體是由套裝在一起的內管和外管組成,外管可相對于內管轉動,內管的底端與外部的氣切套管連通,所述內管的管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管開口,外管的管壁上也設有至少一個外管開口,且外管開口與內管開口的位置一致,在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進一步的,所述外管的頂部設置有帽蓋。進一步的,所述內管開口的數量為2個,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內管的前后兩側上。進一步的,所述外管開口的數量為2個,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外管的前后兩側上。進一步的,所述內管開口和外管開口的形狀均為橢圓形。進一步的,所述內管的內底部設有海綿層。進一步的,所述內管開口和外管開口的大小一致。進一步的,所述帽蓋設有標示刻度,內管的外管壁上設有標示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當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可根據臨床需求,規范準確的調整試堵管面積的大小,有效的提高了醫療護理工作效率,提升了重危救治質量,避免了醫療護理差錯事故隱患,增加了氣管切開試堵病人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帽蓋可以防止空氣中的塵埃和細菌落入氣道。帽蓋設有標示刻度,外管的外管壁上設有標示線,標示刻度一共有5個刻度線,分別是1、3/4、1/2、1/4和4/4 (全堵),在使用時,與外管壁上設有的標示線配合,分別代表通氣量為I、3/4、1/2、1/4和4/4 (全堵),用于密切觀察病情,根據病情需要,隨時加大或減小、·調整通氣量。根據設定的通氣量,逐漸達到增加病人適應性的目的,直到可以安全順利的過渡到正常的口鼻呼吸,拔除氣管切開套管。由于在帽蓋上設置有標示刻度,在調整通氣量時,只需作輕輕旋轉,即可規范準確的調整試堵管面積大小,非常直觀便捷。所設定的5種通氣比例的方案可靠易行。帽塞為一次性無菌物品,在需取下吸痰、清理、更換時均簡單方便。帽塞罩蓋在套管外口,不用擔心落入氣管內,其帽狀空腔圓塞構造,在手持操作時不易污染內面,更符合無菌操作要求。內管的內底部設有海綿層,使用時,在局部滴注生理鹽水,即可使其浸入海綿層,便于濕化進入氣道的空氣。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的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的主視圖;圖3是沿圖I中A-A線的剖面圖;圖4是帽蓋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如圖I、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包括試堵管本體1,試堵管本體I是由套裝在一起的內管101和外管102組成,外管102的頂部設置有帽蓋103,外管102可相對于內管101轉動,內管101的底端與外部的氣切套管104連通,內管101的管壁上設有2個內管開口 105,2個內管開口 105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外管102的前后兩側上,外管102的管壁上設有2個外管開口 106,2個外管開口 106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內管101的前后兩側上。前述中,外管開口 106與內管開口 105的位置、大小均一致,并且內管開口 105和外管開口 106的形狀均為橢圓形,在外管102相對于內管101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 106和內管開口 105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104的通氣量。在外管102相對于內管101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 106和內管開口 105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104的通氣量,可準確的調整試堵管的面積的大小。帽蓋103可以防止空氣中的塵埃和細菌進入氣道,帽蓋103設有標示刻度107,內管101的外管壁上設有標示線108,標示刻度107 —共有5個刻度線,分別是試堵氣切套管的1、3/4、1/2、1/4、和4/4(全堵)面積,在使用時,與外管壁上設有的標示線108配合,分別代表通氣量為1、3/4、1/2、1/4和4/4(全堵)。內管101的內底部設有海綿層109,使用時,在局部滴注生理鹽水,即可浸入海綿層,便于濕化進入氣道的空氣。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包括試堵管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試堵管本體是由套裝在一起的內管和外管組成,外管可相對于內管轉動,內管的底端與外部的氣切套管連通,所述內管的管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管開口,外管的管壁上也設有至少一個外管開口,且外管開口與內管開口的位置一致,在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頂部設置有帽蓋。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開口的數量為2個,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內管的前后兩側上。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開口的數量為2個,分別對應的分布在外管的前后兩側上。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開口和外管開口的形狀均為橢圓形。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的內底部設有海綿層。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管切開套管試堵可調帽塞,包括試堵管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試堵管本體是由套裝在一起的內管和外管組成,外管可相對于內管轉動,內管的底端與外部的氣切套管連通,所述內管的管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管開口,外管的管壁上也設有至少一個外管開口,且外管開口與內管開口的位置一致,在外管相對于內管轉動時,通過外管開口和內管開口的配合來調節氣切套管的通氣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建萍,黃葉莉,黃海燕,吳育云,譚曉駿,田宇紅,肖宏,
申請(專利權)人:黃建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