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輸液止液安全閥及具有該安全閥的微劑量輸液器,具體涉及一種可以防止回血的輸液止液安全閥及具有該安全閥的微劑量輸液器,屬于醫療器械領域。輸液止液安全閥包括硬膠本體和軟膠底座;所述硬膠本體包括硬膠環和環形硬膠底座,所述軟膠底座適于對出液口進行封閉;所述硬膠環適于嵌套于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對位于所述硬膠環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之間的軟膠底座進行固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當輸液完成時,輸液止液安全閥能夠準確封堵出液口,防止血液回流,保護病人安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輸液止液安全閥及具有該安全閥的微劑量輸液器,具體涉及一種可以防止回血的輸液止液安全閥及具有該安全閥的微劑量輸液器,屬于醫療器械領域。
技術介紹
臨床輸液時,藥液滴注完以后需要及時更換輸液瓶或起針,以防止血液回流或是空氣進入血管,否則很容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但是在病人無人看守或夜間輸液時,無法及時跟蹤藥液情況,當輸液瓶中液體輸完時,往往不能及時更換,造成安全隱患。現有技術中,在輸液器中使用精密過濾膜,如中國專利文獻CN201260817Y就公開了一種一次性使用安全輸液器,包括輸液器和莫非氏管,莫非氏管上下口分別連接上輸液器和下輸液器,精密過濾膜設置在莫非氏管下口上。使用該輸液器時,由于精密過濾膜的作用,藥液液面在經過精密過濾膜后到達莫非氏管下口處時自行停止,將下輸液軟管內的藥液保留,此種狀態可保持3小時以上,能防止血液回流和空氣進入血管。但是,在上述輸液器中,由于精密過濾膜本身具有可以透氣的細小微孔,所以上述可以防止血液回流的狀態并不能長期保持,當出現長時間不能更換輸液瓶時病人仍然有危險。隨著技術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在輸液完畢后對輸液器進行止液密封,出現了在輸液軟管內設置用于止液的浮塞的技術,如中國專利文獻CN201618231U公開了一種輸液器,其在莫非氏管內就設置了漂浮瓣膜,所述漂浮瓣膜可以實現對莫非氏管的止液;當藥液流盡時,漂浮瓣膜隨藥液下沉對莫非氏管內的過濾網進行堵塞,從而實現了對莫非氏管的止液,進一步防止了血液回流。但是,由于漂浮瓣膜一般都采用醫用輕質材料制備,且呈葉瓣形狀,所以其隨著藥液的滴落會不斷地上下浮動,無法保持固定的運動方向,大多會出現密封位置偏移或傾斜的情況,這樣就無法對過濾網進行準確地密封,使得過濾網的部分過濾孔未被覆蓋,從而無法達到防止血液回流的目的,仍存在輸液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中輸液時浮塞無法在輸液結束后對莫非氏管進行精確堵塞密封,無法完全避免血液回流問題,進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實現對輸液器進行精確止液的輸液止液安全閥以及具有該輸液止液安全閥的微劑量輸液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輸液止液安全閥,包括硬膠本體和軟膠底座;所述硬膠本體包括硬膠環和環形硬膠底座,所述軟膠底座適于對出液口進行封閉;所述硬膠環適于嵌套于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對位于所述硬膠環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之間的軟膠底座進行固定。在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朝向環心延伸設置有環形邊緣;所述軟膠底座包括上端開口的中空圓柱形軟膠底座連接部以及在所述上端開口處朝向遠離開口中心延伸設置的環形軟膠底座邊緣,所述環形軟膠底座邊緣的外徑小于所述環形邊緣的外徑且大于所述環形邊緣的內徑。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的底端在遠離所述硬膠環的方向凸出于環形硬膠底座底端。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的直徑為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徑的2/3-4/5。在所述環形硬膠底座上均勻分布設置有漏液孔。一種具有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的微計量輸液器,包括輸液軟管、滴管、流控開關,所述滴管上部設置有進液口,下部設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連接所述輸液軟管,所述流控開關設置在與所述出液口相連的輸液軟管上,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設置在所述滴管內,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的內徑小于所述滴管的內徑,所述軟膠底座適于對所述出液口進行封閉。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I)本技術所述的輸液止液安全閥,包括硬膠本體和軟膠底座;所述硬膠本體包括硬膠環和環形硬膠底座;所述軟膠底座具有軟膠底座連接部,所述軟膠底座適于對出液口進行封閉,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朝向所述硬膠環方向;所述硬膠環適于嵌套于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對位于所述硬膠環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之間的軟膠底座進行固定。當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應用于輸液時,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設置在滴管中,輸液時,液體進入滴管內,輸輸液止液安全閥在浮力的作用下漂浮在滴管內,液體通過出液口進入輸液軟管,對人體進行輸液;當輸液完成時,輸液止液安全閥隨著液面下降而下降,所述軟膠底座封堵所述出液口。由于所述硬膠環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配合將所述軟膠底座固定,結構輕巧簡單,軟膠底座能夠保持平整地封堵出液口,而不會出現密封位置偏移或傾斜的狀況,可長時間、完全地防止血液回流。并且能夠防止因浮塞過重而在液體還未完全通過出液口時就完成了對所述出液口的封堵。(2)本技術所述的輸液止液安全閥,所述環形硬膠底座內,朝向環心延伸設置有環形邊緣;所述軟膠底座包括上端開口的中空圓柱形軟膠底座連接部以及在所述上端開口處朝向遠離開口中心延伸設置的環形軟膠底座邊緣,所述環形軟膠底座邊緣的外徑小于所述環形邊緣的外徑且大于所述環形邊緣的內徑。該結構可以將所述軟膠底座固定牢固。(3)本技術所述的輸液止液安全閥,在所述環形硬膠底座上等距離設置有漏液孔,所述漏液孔能夠減輕安全閥的重量,增加浮力,增加液體的流速,使水流更加均勻,使得所述安全閥能夠更加穩定地下落。(4)本技術所述的具有所述輸液止液浮塞的微計量輸液器,在輸液完成時,能夠精確止液,防止輸液時回血。(5)本技術所述的微計量輸液器在與出液口相連的輸液軟管上設置流控開關,可有效調節輸液流量與輸液速度,適應病人需要。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是本技術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所述輸液止液安全閥軟膠底座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所述微計量輸液器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2_軟膠底座,3-硬膠環,4-硬膠底座,5-軟膠底座連接部,6-環形邊緣,7-軟膠底座邊緣,8-漏液孔,9-輸液軟管,10-滴管,11-流控開關,12-進液口,13-出液口。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所述的輸液止液安全閥如圖1-2所示,包括硬膠本體和軟膠底座2 ;其所述硬膠本體包括硬膠環3和環形硬膠底座4,所述硬膠環3適于嵌套于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內,對位于所述硬膠環3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之間的軟膠底座2進行固定。進一步,在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內,朝向環心延伸設置有環形邊緣6 ;所述軟膠底 座2包括上端開口的中空圓柱形軟膠底座連接部5以及在所述上端開口處朝向遠離開口中心延伸設置的環形軟膠底座邊緣7,所述環形軟膠底座邊緣7的外徑設置為小于所述環形邊緣6的外徑且大于所述環形邊緣6的內徑。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5的直徑為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內徑的2/3,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5的直徑可以選擇設置為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內徑的2/3-4/5之間的任意值。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5的底端在遠離所述硬膠環3的方向凸出于環形硬膠底座4底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軟膠底座連接部5的底端可以設置為朝向所述硬膠環3方向。進一步地,在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上等距離設置有漏液孔8,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漏液孔8設置為3個,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漏液孔8可以設置為3-6個之間數量。本技術所述的具有上述輸液止液浮塞的微計量輸液器如圖2所示,包括輸液軟管9、滴管10、流控開關11,所述滴管10上部設置有進液口 12,下部設置有出液口 13,所述出液口 13連接所述輸液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液止液安全閥?,包括硬膠本體和軟膠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膠本體包括硬膠環(3)和環形硬膠底座(4),所述硬膠環(3)適于嵌套于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內,對位于所述硬膠環(3)和所述環形硬膠底座(4)之間的軟膠底座(2)進行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賢宗,
申請(專利權)人:汪賢宗,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