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省略外罩的真空雙層瓶,該真空雙層瓶能夠防止落下沖擊所導致的底罩與內瓶的接觸。外筒(10)形成有負荷分擔部(12),該負荷分擔部(12)在側周部(32)的內側比底罩(30)的凹陷部(33)的最高點、以及外筒(10)與底罩(30)的側周部(32)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該凹陷部(33)比在水平面上使真空雙層瓶鉛直地立起的底罩(30)的底面周圍部(34)更向上方凹陷,并且位于內瓶(20)的下方。使彎曲形成了負荷分擔部(12)的外筒(10)的板厚面在面對的方向上與底罩(30)的底面周圍部(34)碰撞、或在附近面對,由此在凹陷部(33)的最高點與內瓶(20)接觸之前分擔底罩(30)所負荷的落下沖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對水等進行保冷、保溫的真空雙層瓶。
技術介紹
以往存在如下真空雙層瓶在接合外筒與內瓶的上側口部之后,將底罩與該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閉部堵塞用于內瓶與外瓶之間的真空排氣的該底罩的排氣口。在底罩上形成有從水平方向覆蓋外筒的側周部;以及凹陷部,該凹陷部比使真空雙層瓶在水平面上鉛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圍部更向上方凹陷。側周部被壓入到外筒,并從外側被焊接。由于利用底罩使真空雙層瓶在水平面上鉛直地立起,因此不存在覆蓋外瓶的底的額外附帶的外罩。因此,封閉部包含于位于內瓶的下方的凹陷部中。在落下時,底面周圍部容易先于凹陷部與其它部分接觸,從而能夠保護封閉部。還能夠與不具有外罩的情形相應地使內瓶向下方伸長而維持整體高度,從而能夠增加容量(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93329號公報(說明書摘要、圖2)然而,當如上所述地不存在額外附帶的外罩時,與具有內瓶與外瓶之間的真空空間、以及外瓶與外罩之間的空間的專利文獻I的圖I那樣的一般的真空雙層瓶不同,在碰傷因朝向底罩的落下沖擊的反復疊加而逐漸增大的情況下,底罩與內瓶能夠接觸,從而引起溫度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課題在于防止落下沖擊所導致的底罩與內瓶的碰撞。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技術的真空雙層瓶在接合外筒與內瓶的上側口部之后,將底罩與該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閉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氣的該底罩的排氣口,該真空雙層瓶采用了如下結構所述底罩具有從水平方向覆蓋所述外筒的側周部;以及凹陷部,該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雙層瓶在水平面上鉛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圍部更向上方凹陷,所述封閉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內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所述外筒包括負荷分擔部,該負荷分擔部在所述側周部的內側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點、以及所述外筒與所述側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所述負荷分擔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點與所述內瓶接觸之前分擔所述底罩所負荷的落下沖擊。由于在底罩的側周部的內側比側周部與外筒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外筒的負荷分擔部分擔底罩所負荷的落下沖擊,因此能夠抑制底罩向上方的凹陷變形。由于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點能夠最早與內瓶接觸,因此根據比該最高點更向下突出的負荷分擔部,能夠從該接觸前抑制所述凹陷變形,并能夠防止基于落下沖擊的底罩與內瓶的接觸。優選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徑向上逐漸擴大的帶階梯部,所述焊接部通過將所述帶階梯部與被壓入到與該帶階梯部碰撞為止的所述側周部的上端進行焊接而形成,所述負荷分擔部包括直徑向上逐漸擴大的壓入引導部,所述側周部形成為在沿所述壓入引導部滑過之后與所述帶階梯部碰撞。焊接部通過將外筒的帶階梯部與被壓入到與該帶階梯部碰撞為止的底罩的側周部的上端進行焊接而形成。為了進行該焊接,通過將側周部壓入外筒而進行固定。由于負荷分擔部是比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夠將該負荷分擔部用于對壓入的引導。即,如果負荷分擔部中包括直徑向上逐漸擴大的壓入引導部,則側周部在沿壓入引導部滑過的期間內擴大,因此易于壓入到帶階梯部。并且,能夠接觸良好且牢固地安裝側周部。在側周部未被壓入到與帶階梯部碰撞為止的情況下,因殘留于側周部的上端與帶階梯部之間的間隙而使得外筒側的熔融不充分,從而易于出現焊接不良,但是如果利用壓入引導部確切地壓入到帶階梯部,則能夠利用負荷分擔部來防止焊接不良。例如,所述壓入引導部可以形成為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底罩的軸線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狀。即使當底罩在相對于軸線略微傾斜的狀態下被壓入時,由于形成為在該軸線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狀的壓入引導部,因此壓入也能夠順暢地進行直至壓入到所述帶階梯部為止,從而能夠在利用帶階梯部與所述側周部的碰撞對傾斜進行校正之后進行焊接。優選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徑向上逐漸擴大的帶階梯部,所述負荷分擔部包括直徑 向上逐漸擴大的壓入引導部,所述側周部在沿所述壓入引導部滑過之后與所述帶階梯部碰撞,壓入嵌合部在所述壓入引導部與所述帶階梯部之間連續,該壓入嵌合部以與所述側周部面接觸的方式而與所述側周部貼合,所述焊接部通過將所述帶階梯部與被壓入到與該帶階梯部碰撞的所述側周部的上端進行焊接、或所述壓入嵌合部與所述側周部的上端進行焊接而形成。由于能夠利用壓入引導部而容易地進行壓入,因此能夠采用如下的緊密的壓入壓入嵌合部在所述壓入引導部與所述帶階梯部之間連續,該壓入焊接部以與所述側周部面接觸的方式而與所述側周部貼合。即使產生側周部未與帶階梯部碰撞的壓入不良,由于不存在會在該壓入嵌合部與側周部之間導致外筒側的熔融不良這樣的間隙,因此也能夠防止焊接不良。優選地,所述外筒包括鼓出部,該鼓出部的直徑從所述帶階梯部向上逐漸縮小;以及內徑部,該內徑部在比該鼓出部高的位置與所述內瓶的最大外徑部對置,所述負荷分擔部的最小內徑在所述內徑部以上。為了接合內瓶的上側口部與外筒,從下方將內瓶同軸地插入到外筒的內側。由于該外筒包括消除內徑部與帶階梯部之間的直徑差的鼓出部,因此能夠防止基于帶階梯部的形成的內瓶的最大外徑的限制,進而能夠防止容量減少。由于底罩的側周部覆蓋外筒的帶階梯部以下的部分,因此只要負荷分擔部的最小內徑在內徑部以上即可,即使在負荷分擔部包括形成為向內側彎曲的壓入引導部,內瓶的最大外徑也不會受到限制。優選地,所述底面周圍部由沿著水平方向的板部構成,所述負荷分擔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與所述底面周圍部面對的方向彎曲。當負荷分擔部分擔所述底罩所負荷的落下沖擊時,形成為水平的底面周圍部與負荷分擔部在鉛直方向上碰撞,從而能夠防止負荷分擔部的傾斜,并能夠可靠地抑制凹陷變形。如上所述,本技術采用了上述結構,由此能夠利用外筒的負荷分擔部在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點與內瓶接觸之前來抑制落下沖擊所導致的底罩向上方的凹陷變形,因此能夠防止落下沖擊所導致的底罩與內瓶的接觸。附圖說明圖I中,(a)是實施方式的底罩與外筒的局部縱剖視圖,(b)是實施方式的將底罩壓入到外筒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圖2是示出實施方式的整體結構的縱剖視圖。圖3中,(a)是將第一實施例的底罩標準地壓入到外筒的狀態的局 部縱剖視圖,(b)是將第一實施例中的底罩非標準地壓入到外筒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C)是示出第一實施例的壓入嵌合部與底罩的側周部的尺寸關系的示意圖。圖4是第二實施例的將底罩壓入到外筒的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外筒;11、21...上側口部;12...負荷分擔部;12a、17...壓入引導部;13...帶階梯部;14...鼓出部;15...內徑部;16...壓入嵌合部;20...內瓶;22...內底;23...最大外徑部;30...底罩;31...封閉部;32...側周部;33...凹陷部;34...底面周圍部。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真空雙層瓶為具備如下結構的真空雙層瓶在接合內瓶20的上側口部11、21與外筒10之后使底罩30與外筒10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閉部31堵塞用于這些內瓶20與外瓶之間的真空排氣的底罩30的排氣口。在外筒10的外表面安裝中栓40。中栓40具備飲水口 41、蓋42、蓋鎖定機構43,從而形成為攜帶用的真空雙層瓶。外筒10形成為利用沖壓加工而成形的一個部件。內瓶20形成為使內底22與內筒接合。內瓶20的最大外徑部23位于比滿水位低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真空雙層瓶,該真空雙層瓶在接合內瓶的上側口部與外筒之后,將底罩與該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閉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氣的該底罩的排氣口,該真空雙層瓶的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具有:側周部,該側周部從水平方向覆蓋所述外筒;以及凹陷部,該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雙層瓶在水平面上鉛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圍部更向上方凹陷,所述封閉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內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所述外筒包括負荷分擔部,該負荷分擔部在所述側周部的內側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點、以及所述外筒與所述側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所述負荷分擔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點與所述內瓶接觸之前分擔所述底罩所負荷的落下沖擊。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池永伸介,
申請(專利權)人:象印魔法瓶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