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線圈繞線機,包括安裝架、電機、以及樞接于安裝架上的繞線主軸、繞線副軸、傳動軸,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的轉動軸線重合且與傳動軸的轉動軸線平行,傳動軸通過電機帶動,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分別通過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聯接于傳動軸的兩端,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是第一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的兩倍;繞線主軸上同步聯接有一繞線夾具,繞線副軸上同步聯接有一位于繞線夾具外周緣的繞線架。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繞制起點和終點均位于外周緣的空心線圈,有效的解決了線圈因疊加導致的額定功率小、安全系數低的缺陷;同時其結構簡單、運行過程穩定可靠,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線圈加工
,具體涉及一種空心線圈繞線機。
技術介紹
典型的空心線圈一般都是通過單股導線繞制而成,制作時先將固定導線的線頭作為線圈的起點,繞制完成后剪斷導線形成線圈的終點,而新的線頭又作為下一線圈的起點,因此,線圈的起點始終位于線圈的內圈中,終點始終位于線圈的外圈,這種空心線 圈在使用時,必須利用一條導線跨過線圈本體,將位于其內圈的起點引到外側,即該導線疊加于線圈上,這種空心線圈僅僅適用于小功率及安全系數要求不高的結構當中。現階段,為了增大線圈的額定功率,線圈通過單股導線繞制成如圖所示的結構,其起點和終點均是位于線圈的外緣,線圈的厚度僅僅相當于兩個導線的直徑,并且在引線時,導線不會與線圈疊加,這就是業內所說的α繞線方法。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專門針對上述α繞線結構的空心線圈繞線機,對于這種α繞線結構的空心線圈,只能通過繞制完成。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空心線圈繞線機,其能夠用于繞制起點和終點均位于外緣的空心線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空心線圈繞線機,包括安裝架、電機、以及樞接于安裝架上的繞線主軸、繞線副軸、傳動軸,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的轉動軸線重合且與傳動軸的轉動軸線平行,傳動軸通過電機帶動,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分別通過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聯接于傳動軸的兩端,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是第一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的兩倍;繞線主軸上同步聯接有一繞線夾具,繞線副軸上同步聯接有一位于繞線夾具外周緣的繞線架。該空心線圈繞線機還包括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用于繞制的導線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導線位于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之間的部分繞設于繞線夾具并穿過繞線架上的通孔。第一張力器的輸入端還安裝有一導線架。第一傳動組件包括同步聯接在傳動軸上的第一主動帶輪、同步聯接在繞線主軸上的第一從動帶輪、以及同步的繞設在第一主動帶輪和第一從動帶輪上的第一傳動皮帶,第二傳動組件包括同步聯接在傳動軸上的第二主動帶輪、同步聯接在繞線副軸上的第二從動帶輪、以及同步聯接在第二主動帶輪和第二從動帶輪上的第二傳動皮帶,第一主動帶輪的直徑和第一從動帶輪直徑的比值為ii,第二轉動帶輪的直徑和第二從動帶輪的直徑的比值為i2, I1是I2的兩倍。第一轉動帶輪和第二主動帶輪的直徑相同,第一從動帶輪的直徑為第二從動帶輪直徑的兩倍。繞線主軸、繞線副軸、傳動軸均通過軸承樞接在安裝架上。該空心線圈繞線機還包括同步的聯接在繞線主軸上的編碼輪、固定在安裝架上并與編碼輪對應的光電對管、以及連接在光電對管信號輸出端的電子計數器,該電子計數器信號輸出端連接于電機的控制端。繞線副軸上沿其軸向開設有一供導線穿過的過線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能夠繞制起點和終點均位于外周緣的空心線圈,有效的解決了線圈因疊加導致的額定功率小、安全系數低的缺陷;同時其結構簡單、運行過程穩定可靠,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空心線圈繞線機的結構示意 圖2為圖I的俯視 其中1、安裝架;2、電機;21、主動輪;3、繞線主軸;31、繞線夾具;32、夾頭;33、第一從動帶輪;34、編碼輪;35、光電對管;4、繞線副軸;41、繞線架;411、通孔;42、第二從動帶輪;43、過線孔;5、傳動軸;51、從動輪;52、第一主動帶輪;53、第二主動帶輪;6、第一張力器;7、第二張力器;8、導線架。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空心線圈繞線機,其包括安裝架I、電機2、繞線主軸3、繞線副軸4以及傳動軸5,其中繞線主軸3的轉動軸線與繞線副軸4的轉動軸線重合,并且其二者的轉動軸線與傳動軸5的轉動軸線平行,繞線主軸3、繞線副軸4以及傳動軸5均是通過軸承樞接于安裝架I上的。電機2的機體固定在安裝架I上,傳動軸5由電機2帶動,具體的是,在電機2的轉軸上同步聯接有一主動輪21,傳動軸5上同步聯接有一從動輪51,主動輪21和從動輪51外部繞設有一同步皮帶(圖未示),如此,啟動電機2即可帶動傳動軸5轉動。繞線主軸3和繞線副軸4分別通過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同步聯接于傳動軸5上,其中,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是第一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的兩倍,即在電機2作為動力的情況下,通過傳動軸5的傳動作用,繞線副軸4的旋轉速度是繞線主軸3旋轉速度的兩倍,具體的是,第一傳動組件包括同步聯接在傳動軸5上的第一主動帶輪52、同步聯接在繞線主軸3上的第一從動帶輪33、以及同步的繞設在第一主動帶輪52和第一從動帶輪33外部的第一傳動皮帶(圖未示),其中第一主動帶輪52的直徑為r,第一從動帶輪33的直徑為2r,也就是說,第一主動帶輪52的直徑與第一從動帶輪33的直徑比I1為1/2 ;第二傳動組件包括同步聯接在傳動軸5上的第二主動帶輪53、同步聯接在繞線副軸4上的第二從動帶輪42、以及同步的繞設在第二主動帶輪53和第二從動帶輪42外部的第二傳動皮帶(圖未示),其中第二主動帶輪53的直徑為R,第二從動帶輪42的直徑同樣為R,即第二主動帶輪53的直徑與第二從動帶輪42的直徑的比值i2為1,即i2為I1的兩倍,如此,也就使得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為第一傳動組件傳動比的兩倍,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通過上述結構,繞線主軸3和繞線副軸4的轉動方向是相同的。為了可以進行統一規格加工,可使上述的r=R,即第一主動帶輪52、第二主動帶輪53、第二從動帶輪42的直徑相同。當然,根據公知技術常識,本專利技術中的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還可以是齒輪組,只需要保證其傳動比符合上述要求、以及繞線主軸3和繞線副軸4是同向轉動即可。繞線主軸3的后端部和繞線副軸4的前端部相對的設置且間隔一定的距離,在繞線主軸3的后端部同步的安裝有一繞線夾具31,為了便于安裝,在繞線主軸3上安裝有一夾頭32,繞線夾具31被固定在夾頭32上。在繞線副軸4的前端同步聯接有一繞線架41,該繞線架41位于繞線夾具31的外周緣,在啟動電機2后,繞線架41可在繞線夾具31的外部轉動,繞線架41的轉動速度為繞線夾具31轉動速度的兩倍。 上述的空心線圈繞線機還包括有第一張力器,6以及第二張力器7,其中,第一張力器6固定在安裝架I上并位于繞線夾具31的一側,而第二張力器7固定在安裝架I上并位于繞線副軸4的后端部,在第一張力器6的輸入端還設置有一導線架8,該導線架8安裝在安裝架I上。繞線副軸4上沿其軸向設置有一供導線穿過的過線孔43,繞線架41的外端部開設有一通孔411。在加工時,導線以如下方式裝設導線的兩端分別連接并繞置于第一張力器6個第二張力器7,其中繞置于第一張力器6的一端是由導線架8引出的,并且導線置于導線架8的一端為由導線卷材引出的,導線斷口的一端被纏繞并夾持在繞線夾具31上之后,穿過繞線架41上的通孔411,然后再由繞線副軸4的前端穿過過線孔43,最后被繞置于第二張力器7上。在使用時,首先將導線按照上述的方式裝于繞線機上,之后啟動電機2,由于繞線副軸4和繞線主軸3同向的轉動,并且繞線副軸4轉速是繞線主軸3轉速的兩倍,在繞線過程中,繞線架41繞制線圈的一端,繞線主軸3則利用其與繞線副軸4的速度差繞制線圈的另一端。上述的繞線夾具31上預留的夾槽寬度為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空心線圈繞線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架、電機、以及樞接于安裝架上的繞線主軸、繞線副軸、傳動軸,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的轉動軸線重合且與傳動軸的轉動軸線平行,傳動軸通過電機帶動,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分別通過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聯接于傳動軸的兩端,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是第一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的兩倍;繞線主軸上同步聯接有一繞線夾具,繞線副軸上同步聯接有一位于繞線夾具外周緣的繞線架。
【技術特征摘要】
1.空心線圈繞線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架、電機、以及樞接于安裝架上的繞線主軸、繞線副軸、傳動軸,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的轉動軸線重合且與傳動軸的轉動軸線平行,傳動軸通過電機帶動,繞線主軸和繞線副軸分別通過第一傳動組件和第二傳動組件聯接于傳動軸的兩端,第二傳動組件的傳動比是第一傳動組件的傳動比的兩倍;繞線主軸上同步聯接有一繞線夾具,繞線副軸上同步聯接有一位于繞線夾具外周緣的繞線架。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心線圈繞線機,其特征在于,該空心線圈繞線機還包括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用于繞制的導線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導線位于第一張力器和第二張力器之間的部分繞設于繞線夾具并穿過繞線架上的通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線圈繞線機,其特征在于,第一張力器的輸入端還安裝有一導線架。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心線圈繞線機,其特征在于,第一傳動組件包括同步聯接在傳動軸上的第一主動帶輪、同步聯接在繞線主軸上的第一從動帶輪、以及同步的繞設在第一主動帶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希杰,趙劍峰,
申請(專利權)人:愛華特廣州通訊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