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光學觸控模塊及其光源模塊,光學觸控模塊設置在一個參考平面上,并具有感測區。光學觸控模塊包括第一光感測元件及光源模塊。感測區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第一光感測元件設在感測區的第一側邊,且其第一感測面面向感測區。光源模塊包括線光源、透明板以及反射件。線光源設在感測區的第二側邊旁,位于透明板的第一表面旁,提供光線至感測區。透明板設在線光源與第二側邊之間,與參考平面的夾角為銳角。透明板反射部分光線并使部分光線通過。反射件設置在透明板的第二表面旁,將反射自透明板的光線反射回透明板。相較現有技術,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操控光源模塊的線光源的發光與否,來使光感測元件感測到光學信息,避免盲區的產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觸控模塊,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光學觸控模塊及其光源模塊。
技術介紹
近年來,采用觸控輸入或手寫輸入技術的人機界面因較其它人機界面直觀,所以深受消費者青睞,已成為相關廠商積極導入應用的電子產品。目前常見的觸控模塊有電阻式觸控模塊、電容式觸控模塊及光學式觸控模塊等,其中光學式觸控模塊具有成本較低的優點。圖I為現有的一種光學觸控模塊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現有光學觸控模塊100包括導光組110、發光元件120以及光傳感器130。其中,導光組110包括二導光條112a、 112b以及條狀鏡(mirror) 114。導光條112a、112b與條狀鏡114沿矩形軌跡的三個邊排列,其中導光條112a與條狀鏡114相對,而導光條112b連接在導光條112a與條狀鏡114之間,且上述矩形軌跡內的區域為感測區116。此外,發光元件120設置在導光條112a與導光條112b相鄰兩端之間,且用以提供光線至導光條112a與導光條112b內。導光條112a、112b用以將光源提供的光線轉換成線性光源,以通過線性光源照射整個感測區116。另外,光傳感器130設置在導光條112a旁,且光傳感器130的視野(Field of View, FOV)涵蓋整個感測區116。承上述,光傳感器130用于偵測感測區116內是否有遮光物,并計算出遮光物的位置。更詳細地說,感測區116中的觸控點(即遮光物)A經由條狀鏡114產生鏡像點Al,而光傳感器130會偵測到暗點A2、A3。這樣,距離dl、d2可以被計算出,并且配合其它已知的參數可算出觸控點A的位置(坐標)。上述的其它已知的參數包括感測區116于X軸的長度、感測區116在Y軸的寬度、觸控點A至條狀鏡114的最短距離等于鏡像點Al至條狀鏡114的最短距離等。有關于詳細的坐標計算方法為所屬
中的通常知識,在此將不詳述。但是,現有光學觸控模塊100存在一定的盲區(Blind Zone) 150,盲區150位于虛線151與條狀鏡114之間的區域。盲區150的意思是無法精確計算出觸控點坐標的區域。舉例來說,感測區116中的觸控點B剛好位于盲區150,此時光傳感器130所偵測到的觸控點及其鏡像點BI所產生的暗點B2、B3會有部分重疊,如此將無法精確地計算出觸控點B的坐標。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以消除盲區的光學觸控模塊。本專利技術另外提供一種應用于上述光學觸控模塊的光源模塊,以消除光學觸控模塊的盲區。一種光學觸控模塊,設置在一參考平面上,并具有感測區,其特征在于該光學觸控模塊包括第一光感測元件和光源模塊;該感測區包括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與該第一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包括第一端,該第一光感測兀件設在該第一端,且該第一光感測元件的第一感測面面向該感測區;該光源模塊包括線光源、透明板和反射件。該線光源設在該感測區的第二側邊旁,該線光源適于提供光線至該感測區;該透明板設在該線光源與該第二側邊之間,該透明板與該參考平面之間夾角為銳角;該透明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線光源位于該第一表面旁,該透明板適于反射部分光線并使部分光線通過;該反射件設置在該第二表面旁,該反射件將反射自該透明板的光線反射回該透明板。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板的第一表面及線光源與整個第二側邊相對,而反射件與透明板的第二表面相對。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觸控模塊進一步包括第二光感測元件,設在第一側邊的第二端,且第二光感測元件的第二感測面面向感測區。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側邊區分為第一段與第二段,第一段鄰近第一光感測元件,線光源及透明板與整個第一段相對,而反射件與整個第二表面相對。 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觸控模塊進一步包括平面鏡,設在線光源旁,且與第二段相對,平面鏡的鏡面垂直于參考平面。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板是塑料片或玻璃片。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板與參考平面之間的銳角為45度,線光源具有出光面,第一表面與出光面之間的一夾角為45度,而反射件與第二表面之間的一夾角為45度。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件為平面鏡。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件包括透明基材以及多個反光棱鏡。透明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且第三表面面對透明板。多個反光棱鏡設在第四表面。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光棱鏡包括平行排列的多個三角柱或陣列排列的多個三角錐。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線光源包括點光源以及導光條,點光源設置在導光條的入光面旁,且線光源的出光面為導光條的一表面。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包括至少一反光條,該反光條設在感測區的邊緣。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包括至少一點光源,該點光源設在感測區的邊緣。本專利技術另提出一種光源模塊,其設置在參考平面上,且光源模塊包括線光源、透明板和反射件。透明板與參考平面之間夾一銳角,并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線光源位于第一表面旁,透明板用來反射部分光線并使部分光線通過。反射件設置在第二表面旁,反射件將反射自透明板的光線反射回透明板。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本專利技術的光學觸控模塊及光源模塊中,能通過操控光源模塊的線光源的發光與否,來使光感測元件感測到遮光物所產生的光學信息與遮光物虛像所產生的光學信息,進而避免盲區的產生。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的一種光學觸控模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光學觸控模塊的示意圖。圖3是圖2的光源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反射件的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光學觸控模塊的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光學觸控模塊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為達成預定專利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光學觸控模塊及其光源模塊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光學觸控模塊的示意圖,圖3是沿圖2的A-A線的光源模塊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與圖3,本實施例的光學觸控模塊200是設置在參考平面50上,并具有感測區210。感測區210形狀可以是矩形,但并不以此為限。光學觸控模塊200包括第一光感測元件220以及光源模塊230。第一光感測元件220設在感測區210的第一側邊211的第一端211a,且第一光感測元件220的第一感測面221面向感測區210,而光源模塊230設在感測區210的第二側邊213旁,其中第二側邊213與第一側邊211相對。承上述,光學觸控模塊200可以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光源250,該光源250設在感測區210的邊緣。在本實施例中,光源250的數量為兩個,且每一光源250是以線光源為例,但此處并不限定其種類,且光源250的數量也可視實際需求而定。具體而言,其中一個光源250設置在位于第一側邊211與第二側邊213之間的第三側邊214,另一個光源250設置在第一側邊211,且第三側邊214靠近第一側邊211的第二端211b。光源250用以提供從出光面252出射的光線,以照射整個感測區210。每一光源250可為導光條與點光源(如發光二極管)的組合,而相鄰兩個光源250也可以共享一個點光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學觸控模塊,設置在一個參考平面上,并具有感測區,其特征在于:該光學觸控模塊包括第一光感測元件和光源模塊;該感測區包括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與該第一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包括第一端,該第一光感測元件設在該第一端,且該第一光感測元件的第一感測面面向該感測區;該光源模塊包括線光源、透明板和反射件,該線光源設在該感測區的第二側邊旁,該線光源適于提供光線至該感測區;該透明板設在該線光源與該第二側邊之間,該透明板與該參考平面之間夾角為銳角;該透明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線光源位于該第一表面旁,該透明板適于反射部分光線并使部分光線通過;該反射件設置在該第二表面旁,該反射件將反射自該透明板的光線反射回該透明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光學觸控模塊,設置在一個參考平面上,并具有感測區,其特征在于該光學觸控模塊包括第一光感測元件和光源模塊;該感測區包括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與該第一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包括第一端,該第一光感測兀件設在該第一端,且該第一光感測元件的第一感測面面向該感測區;該光源模塊包括線光源、透明板和反射件,該線光源設在該感測區的第二側邊旁,該線光源適于提供光線至該感測區;該透明板設在該線光源與該第二側邊之間,該透明板與該參考平面之間夾角為銳角;該透明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線光源位于該第一表面旁,該透明板適于反射部分光線并使部分光線通過;該反射件設置在該第二表面旁,該反射件將反射自該透明板的光線反射回該透明板。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透明板的該第一表面及該線光源與整個該第二側邊相對,而該反射件與該透明板的該第二表面相對。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邊進一步包括第二端,該光學觸控模塊進一步包括第二光感測元件,該第二光感測元件設在該第一側邊的第二端,該第二光感測元件包括第二感測面,該第二感測面面向該感測區。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側邊區分為第一段與第二段,該第一段鄰近該第一光感測元件,該線光源及該透明板與整個該第一段相對,而該反射件與整個該第二表面相對。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光學觸控模塊進一步包括平面鏡,該平面鏡設在該線光源旁,且與該第二段相對,該平面鏡的鏡面與該參考平面垂直。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透明板是塑料片或玻璃片。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透明板與該參考平面之間的該銳角為45度,該線光源具有出光面,該第一表面與該出光面之間的夾角為45度,而該反射件與該第二表面之間的夾角為45度。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反射件為平面鏡。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學觸控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反射件包括透明基材和多個反光棱...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暉暄,
申請(專利權)人: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