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屬于汽車舉升機技術領域。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包括前托臂和后托臂,所前托臂插置在后托臂中且兩者構為可伸縮連接,支撐裝置安裝在前托臂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其特點是:該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板、外調節螺桿、內調節螺桿和墊塊,支撐板固定在前托臂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外調節螺桿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支撐板上,在外調節螺桿的中間形成有內調節螺桿容置腔,在內調節螺桿容置腔頂部的外調節螺桿本體上開設有第一螺孔,內調節螺桿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螺孔螺接,內調節螺桿的另一端與墊塊固定。優點:能適合于各種汽車的底盤高度,大大提高了舉升機的適用范圍;使用方便,整體性好;調節范圍大,實際使用效果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舉升機
,具體涉及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
技術介紹
汽車舉升機是用于汽車維修過程中舉升汽車的設備,汽車開到舉升機工位,通過人工操作可使汽車舉升一定的高度,便于汽車維修。舉升機在汽車維修養護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的維修廠都配備了舉升機,舉升機是汽車維修廠的必備設備。目前,汽車舉升機的托臂結構一般由前托臂、后托臂構成,所述前托臂在長度方向的前端設置有支撐裝置,該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座、調節螺桿和墊塊,所述的支撐座安裝在前托臂的前端,所述的調節螺桿安裝在支撐座上,在所述調節螺桿高度方向的頂部安裝有墊塊,通過調節螺桿可以調節墊塊的高度,使之抵觸汽車底盤以托起汽車。然而實際情況中汽車底盤高低不一,當遇到SUV、大型卡車這些底盤很高的車輛時,螺桿高度顯然不夠,需要更換較長的螺桿,當遇到矮底盤的小汽車時又得更換短螺桿將支撐座放進去,這樣給汽車維修帶來諸多不便,為此如何使支撐座適用于各種維修車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高度可以方便調節,適用于各種車輛的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來達到的,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包括前托臂和后托臂,所述的前托臂插置在所述的后托臂中且兩者之間構為可伸縮連接,所述的支撐裝置安裝在前托臂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其特點是該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板、外調節螺桿、內調節螺桿和墊塊,所述的支撐板固定在前托臂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所述的外調節螺桿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在外調節螺桿的中間形成有內調節螺桿容置腔,在所述內調節螺桿容置腔頂部的外調節螺桿本體上開設有第一螺孔,所述內調節螺桿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螺孔螺接,所述內調節螺桿的另一端與墊塊固定。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板上開設有第二螺孔,所述的外調節螺桿通過第二螺孔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在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內調節螺桿的一端上設置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一擋圈。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外調節螺桿在高度方向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二擋圈和第三擋圈。在本專利技術的再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墊塊為橡膠墊塊。在本專利技術的進而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板通過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的前托臂實現固定連接。在本專利技術的更而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墊塊通過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內調節螺桿的另一端端部。本專利技術與原有結構相比,整個支撐裝置有內、外兩根調節螺桿,使得支撐裝置的高度調節效果更出色,即最高高度可調至單節螺桿的二倍,能適合于各種汽車的底盤高度,大大提高了舉升機的適用范圍;同時內調節螺桿可擰在外調節螺桿的容置腔內,所述螺桿的整體高度與單節螺桿的高度相同,使用方便,整體性好;另外,還可以做成多級調節螺桿,這樣調節的范圍更大,實際使用效果更佳。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支撐裝置在最高位時的一實施例平面結構剖視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圖I的立體結構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支撐裝置在最低位時的一實施例平面結構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支撐裝置在最高位時的局部剖視放大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支撐裝置在最低位時的局部剖視放大圖。圖中1.墊塊、11.固定螺栓;2.內調節螺桿、21.第一擋圈;3.外調節螺桿、31.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2.第一螺孔、33.第二擋圈、34.第三擋圈;4.支撐板、41.第二螺孔;5.前托臂;6.后托臂。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結合附圖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專利技術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專利技術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范疇。請參見圖I、圖2、圖3、圖4、圖5和圖6,本專利技術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包括前托臂5和后托臂6。所述的前托臂5插置在所述的后托臂6中且兩者之間構為可伸縮連接。所述的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板4、外調節螺桿3、內調節螺桿2和墊塊I。所述的支撐板4固定在前托臂5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支撐板4與前托臂5的固定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方式為所述的支撐板4通過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的前托臂5實現固定連接。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4上,具體是所述的支撐板4上開設有第二螺孔41,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通過外螺紋與所述的第二螺孔41旋配而實現可上下移動連接;同時,為了防止外調節螺桿3在最高及最低位置脫離與所述支撐板4的配合,在所述外調節螺桿3高度方向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套設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二擋圈33和第三擋圈34。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呈下端開口的圓筒狀,在外調節螺桿3的型腔中間構成為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在所述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頂部的外調節螺桿本體上開設有第一螺孔32,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一端通過外螺紋與所述的第一螺孔32旋配而實現可上下移動連接,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另一端通過固定螺栓11與所述的墊塊I構為固定連接;為了防止內調節螺桿2在最高位置時脫離與所述外調節螺桿3的配合,在所述的內調節螺桿2的一端上套設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一擋圈21。所述的墊塊I的材料不受任何限制,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墊塊I的材料優選為橡膠墊塊。平時舉升機處在最低位置時,如圖4、圖6所示,將內調節螺桿2擰在外調節螺桿3的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內,其整體高度就與外調節螺桿2的高度相同。當需要調高支撐裝置高度時,分別旋出內調節螺桿2和外調節螺桿3,整個支撐裝置所能達到的高度即為兩根調節螺桿的高度,如圖I、圖3和圖5所示,這樣就大大提升了舉升機的適用范圍,能夠更好的應對各種車輛。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克服了已有技術中的欠缺,達到了專利技術目的,體現了申請人所述的技術效果。·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包括前托臂(5)和后托臂(6),所述的前托臂(5)插置在所述的后托臂(6)中且兩者之間構為可伸縮連接,所述的支撐裝置安裝在前托臂(5)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其特征在于該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板(4)、外調節螺桿(3)、內調節螺桿(2)和墊塊(1),所述的支撐板(4)固定在前托臂(5)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4),在外調節螺桿(3)的中間形成有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在所述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頂部的外調節螺桿本體上開設有第一螺孔(32),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螺孔(32)螺接,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另一端與墊塊(I)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板(4)上開設有第二螺孔(41),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通過第二螺孔(41)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⑷。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調節螺桿(2)的一端上設置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一擋圈(2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在高度方向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有起限位固定作用的第二擋圈(33)和第三擋圈(34)。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舉升機托臂的支撐裝置,所述的汽車舉升機托臂包括前托臂(5)和后托臂(6),所述的前托臂(5)插置在所述的后托臂(6)中且兩者之間構為可伸縮連接,所述的支撐裝置安裝在前托臂(5)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其特征在于:該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板(4)、外調節螺桿(3)、內調節螺桿(2)和墊塊(1),所述的支撐板(4)固定在前托臂(5)長度方向的前端端部,所述的外調節螺桿(3)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所述的支撐板(4),在外調節螺桿(3)的中間形成有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在所述內調節螺桿容置腔(31)頂部的外調節螺桿本體上開設有第一螺孔(32),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螺孔(32)螺接,所述內調節螺桿(2)的另一端與墊塊(1)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屈維軍,
申請(專利權)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