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1—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可控硅V1—V6的觸發端G1—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所述二極管D的陰極與電容CO相接,可控硅V7的陽極與電容CO相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起重電磁鐵能直接通過電磁鐵對被吊運物進行消磁,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起重電磁鐵,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充消磁雙功能的起重電磁鐵。
技術介紹
凡是涉及到板塊形狀 的鋼材或者是較大的機器零部件、加工件等需要移動吊運時,都會優先考慮使用起重電磁鐵;起重電磁鐵的快捷高效已廣泛應用于設備制造、物流倉儲;特別應用于鋼鐵業的成品工序移動和產品吊運。由于電磁鐵采用直流供電,電磁鐵包括了電磁鐵芯I和勵磁線圈2,電磁鐵產生強大的單向磁場(磁力線3)后“穿透”被吸物(鋼材)構成閉合磁回路,參見圖1,所以電磁鐵在吸取鋼材6的同時也磁化了鋼材。當鋼鐵制品6留下剩磁4后,會產生許多后患,比如零部件加工會粘上許多鐵屑碎片或小鋼丸5,影響裝配整理,甚至損壞加工件,參見圖2。在軋鋼工藝線,如鋼坯板塊留下剩磁將會嚴重影響下道工序質量,特別是鋼板坯去渣屑工序,拋丸機中的小鋼丸會大面積地吸附在鋼坯板塊上,清理不了的小鋼丸和板坯一起送入軋機,軋輥又將板材壓成一個個“麻點”,使產品合格率下降。對于電磁鐵磁化吸取物的現象,現有傳統技術一般采取將鋼材工件用退磁機退磁的方法;或者容易被磁化的鋼材又比較重要特殊的鋼材就選擇不用電磁吊;有剩磁的鋼材也可以長時間擱置,讓其自然消退,其擱置時間和矯頑力有關。總之,起重電磁鐵對鋼鐵大件吊運移動起到重大作用的同時,也帶出了許多弊端。為此,許多重工企業都投巨資增添專用消磁機組,以克服磁化對工藝和產品帶來的危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該起重電磁鐵具有充消磁的功能,能直接通過電磁鐵對被吊運物進行消磁,效率高。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l—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 ;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可控硅Vl—V6的觸發端Gl-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所述二極管D的陰極與電容CO相接,可控硅V7的陽極與電容CO相接。本專利技術是在現有具有充磁功能的起重電磁鐵基礎上,通過對電磁鐵線圈增加儲能電容,經儲能電容倒相方法對電磁鐵進行消磁,將磁化體,即被充磁吊運后的鋼材,置于足夠強的交變磁場之中,并實現交變磁場由強到弱的遞減過程,其遞減梯度最終接近為零,從而實現電磁鐵有退磁的功能。本專利技術的起重電磁鐵結構簡單,具有充消磁的功能,能直接通過電磁鐵對被吊運物進行消磁,效率高。附圖說明圖I為起重電磁鐵磁化原理 圖2為鋼還具有剩磁后的影響不意 圖3為本專利技術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電路示意 圖4為本專利技術電磁鐵充消磁控制示意 圖5為本專利技術電磁鐵消磁電流遞減全過程波形圖。圖中1電磁鐵芯,2勵磁線圈,3磁力線,4剩磁,5鐵屑碎片或小鋼丸,6鋼坯(鋼鐵制品)。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3,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l—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R1+C1、R2+C2、R3+C3、R4+C4、R5+C5、R6+C6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這是公知的技術;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所述二極管D的陰極與電容CO相接,可控硅V7的陽極與電容CO相接,電容CO是一個大容量電容器。可控硅Vl—V6的觸發端Gl—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本專利技術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的工作過程是 參見圖3、圖4,當可控硅Vl—V6的觸發端Gl—G6由控制器給定全角觸發信號時,可控硅Vl—V6全角導通,輸出直流電;從而電磁鐵線圈DL得電,電流方向為電磁鐵線圈DL從E端流向F端。因為電磁鐵線圈DL是一個大電感,當可控硅Vl—V6截止關閉時,電磁鐵線圈DL的自感電勢能會反方向“釋放”,此時電磁鐵線圈DL的勢能為F端為+,E端為_。自感電勢F+經過二極管D向電容CO充電儲能,此后控制器的控制模式為給定可控硅V7的G7全角觸發信號,可控硅V7全角導通,儲能電容CO的正端電流經過可控硅V7至電磁鐵線圈DL的F端流向E端。此后控制器繼續的控制模式為給定可控娃Vl一V6的觸發端Gl—G6觸發信號觸發角度遞減脈沖,同時可控硅Vl—V6根據給定的觸發信號相應遞減適度導通,使得輸出給電磁鐵線圈DL的直流脈沖也由強到弱遞減;每一次的脈沖直流電間隔周期電磁鐵線圈DL的自感電勢能和二極管D、儲能電容器CO、可控硅V7、以及給可控硅V7觸發端G7的觸發信號完成一個倒相周期。每個倒相周期的電流能量同步實現能量遞減;由此,電磁鐵線圈DL在完成吸取吊運過程后,立即產生交變磁場,其能量實現由足夠強到弱,直至接近為零的消磁過程,參見圖5,圖5為本專利技術電磁鐵消磁電流遞減全過程波形圖。由強到弱的交變磁場也直接“滲透”到被吸取吊運的鋼材之中,從而完成了被磁化鋼材的消磁過程。最終,收起移走起重電磁鐵,進入下一個工作循環。本專利技術效果經各種鋼板的實際吸取吊運,再消磁的使用檢驗,得到了明顯效果。原有技術在吸取吊運25mm鋼板后的吸取區域,用高斯計測定為80— 150gs (足以吸取粘附金屬拋丸、顆粒鐵屑);經本專利技術的電磁鐵通過消磁之后只留下l_3gs (已屬忽略不計),觀察外觀已經無粘附金屬拋丸、顆粒鐵屑等現象。以上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 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l—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 ; 其特征是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可控硅Vl—V6的觸發端Gl—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其特征是所述二極管D的陰極與電容CO相接,可控硅V7的陽極與電容CO相接。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1—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可控硅V1—V6的觸發端G1—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容倒相式充消磁起重電磁鐵,包括由單向可控硅V1—V6和可控硅旁路保護組成的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以及三相變壓器T,三相變壓器T輸出接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接電磁鐵線圈DL;其特征是:所述電磁鐵還包括電容CO、二極管D、可控硅V7、電容C7和電阻R7,電容C7和電阻R7串聯后與二極管D、可控硅V7并聯,電容CO與并聯后的二極管D串聯后接在三相全控橋式整流電路輸出端;可控硅V1—V6的觸發端G1—G6和可控硅V7的觸發端G7由控制器控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孔利明,丁海紹,盧江海,
申請(專利權)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