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布了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包括圓柱狀的內導體,在內導體的外側依次套裝有絕緣層、以及外導體、在外導體上設置有沿電纜縱向均勻排列的槽孔,在所述外導體外側依次套裝有內護套、以及外護套,在內護套和外護套之間設置有繞包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于繞包層的存在,將碳化的內護套牢固地包裹在外導體表面,同時將熔化后的聚乙烯留存在外導體內,防止其流出,在此過程中,絕緣層不會發生燃燒,也就不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減少了對受困者的危害,同時降低了對救援者的傷害。(*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漏泄電纜,具體是指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
技術介紹
漏泄同軸電纜,是外導體不完全封閉的同軸電纜。射頻信號在漏泄同軸電纜內部傳輸的過程中,一部分射頻信號通過外導體孔隙耦合到外部空間;外部空間的射頻信號也可以通過外導體孔隙耦合到電纜內部。因而,漏泄同軸電纜兼具射頻信號傳輸線和收發天線之雙重功能,一般應用于通信天線難以發揮作用的特定空間,特別是移動通信系統分離天線提供足夠場強覆蓋的特定空間。近年來,隨著城市地鐵、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漏泄同軸電纜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需求量與日俱增。目前雖然不同廠家生產的漏泄同軸電纜各有特色,但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術手段大致相同。漏泄同軸電纜常應用于地鐵、高鐵、高大建筑物、城市輕軌等環境中,這種環境一 般要求電纜具備預防火災的能力,而傳統漏泄同軸電纜的結構是四層結構,從外向內依次是外護套、外導體、絕緣層、以及內導體。盡管傳統漏泄同軸電纜外護套由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制成,電纜具備一定的阻燃性能,但由于傳統漏泄同軸電纜的結構特點決定,在發生火災時,外護套在高溫下部分碳化并脫落,其絕緣層在高溫作用下會融化并從外導體的槽孔流出來,進行燃燒,由于絕緣層采用發泡聚乙烯材料,其燃燒時將產生大量的煙霧,不利于人員的疏散和救援,同時有毒物質會危害救援人員和被困人員的安全。按照IEC61034和GB/T17651標準對傳統漏泄同軸電纜進行煙密度測試時,電纜的最小透光率小于50%。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解決目前的漏泄同軸電纜存在的發煙量大,難以滿足IEC61034和GB/T17651標準規定的電纜的最小透光率要求的問題,達到有效預防火災、安全使用的目的。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包括圓柱狀的內導體,在內導體的外側依次套裝有絕緣層、以及外導體、在外導體上設置有沿電纜縱向均勻排列的槽孔,在所述外導體外側依次套裝有內護套、以及外護套,在內護套和外護套之間設置有繞包層。由按照直徑從大到小的外導體、絕緣層、內導體套裝形成同軸的漏泄電纜主體,外導體的表面設置有均勻分布的槽孔,槽孔排列在同一直線,通過在外導體外側套裝內護套,在內護套外側套裝繞包層,在繞包層外設置外護套,如此,當發生火災時,繞包層外側的外護套會在高溫下碳化并脫落,將繞包層裸露出來,繞包層不發生燃燒,雖然繞包層內的內護套和絕緣層在高溫下會發生變化,內護套會部分發生碳化,絕緣層由于是發泡聚乙烯制成,其會部分發生熔化,由于繞包層的存在,將碳化的內護套牢固地包裹在外導體表面,同時將熔化后的聚乙烯留存在外導體內,防止其流出,在此過程中,絕緣層不會發生燃燒,也就不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減少了對受困者的危害,同時降低了對救援者的傷害。所述繞包層由玻纖帶制成。進一步講,采用玻纖帶制成繞包層,采用兩層玻纖帶,分別按照相反的方向纏繞在內護套上,交錯分布形成兩層結構的繞包層,采用玻纖帶制成,其來源較廣泛、成本低廉,且其耐高溫性能良好,適宜推廣。所述內護套和外護套由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制成。進一步講,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采用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制成內護套和外護套形成雙護套結構,內護套的主要作用是在玻纖帶的包裹下,將易于燃燒的發泡聚乙烯絕緣層密封起來,使其不與氧氣接觸,阻止發泡聚乙烯燃燒,內護套、玻纖帶與外護套共同作用,起到阻燃、低發煙的目的。在所述內護套上設置有與槽孔對應的槽孔標志線。進一步講,因縱包與內護套同步進行,外護套為二次加工,如果按照傳統,將槽孔標志線設置在外護套上,很容易出現槽孔標志線與實際的槽孔位置不相符的現象,而本技術將槽孔標志線設置在內護套上,由于內護套與縱包是同時進行的,解決了槽孔標志線與實際的槽孔位置不相符的問題。外導體的材料有兩種第一種所述外導體由銅帶制成,其厚度為O. 05-0. 15mm。 第二種所述外導體由招帶制成,其厚度為O. 10-0. 25mm。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I本技術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通過在外導體外側套裝內護套,在內護套外側套裝繞包層,在繞包層外設置外護套,如此,當發生火災時,繞包層外側的外護套會在高溫下碳化并脫落,將繞包層裸露出來,繞包層不發生燃燒,雖然繞包層內的內護套和絕緣層在高溫下會發生變化,內護套會部分發生碳化,絕緣層由于是發泡聚乙烯制成,其會部分發生熔化,由于繞包層的存在,將碳化的內護套牢固地包裹在外導體表面,同時將熔化后的聚乙烯留存在外導體內,防止其流出,在此過程中,絕緣層不會發生燃燒,也就不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減少了對受困者的危害,同時降低了對救援者的傷害;按照IEC61034和GB/T17651標準對本技術漏泄同軸電纜進行煙密度測試時,電纜的最小透光率大于70%。2本技術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采用兩層玻纖帶,分別按照相反的方向纏繞在內護套上,交錯分布形成兩層結構的繞包層,采用玻纖帶制成,其來源較廣泛、成本低廉,且其耐高溫性能良好,適宜推廣;3本技術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將槽孔標志線設置在內護套上,由于內護套與縱包是同時進行的,解決了槽孔標志線與實際的槽孔位置不相符的問題。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I-外護套、2-繞包層、3-內護套、4-外導體、5-絕緣層、6-內導體,7_槽孔標志線,8-槽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如圖I所示,本技術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包括圓柱狀的內導體6,在內導體6的外圍依次套裝有絕緣層5、外導體4、內護套3、繞包層2、外護套1,其中絕緣層5由發泡聚乙烯制成;外導體4可以采用銅帶制成,其厚度為O. 05-0. 15mm,也可以采用鋁帶制成,其厚度為O. 10-0. 25mm,在外導體4的側面設置有均勻分布在同一直線上的槽孔8 ;內護套3和外護套I均采用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制成,在內護套3上設置有與槽孔8相對應的槽孔標志線7 ;采用兩層玻纖帶,分別按照相反的方向纏繞在內護套3上,交錯分布形成兩層結構的繞包層2。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上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嗬?.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包括圓柱狀的內導體(6),在內導體(6)的外側依次套裝有絕緣層(5)、以及外導體(4)、在外導體(4)上設置有沿電纜縱向均勻排列的槽孔(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導 體(4)外側依次套裝有內護套(3)、以及外護套(I),在內護套(3)和外護套(I)之間設置有繞包層(2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繞包層(2)由玻纖帶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護套(3)和外護套(I)由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制成。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護套(3)上設置有與槽孔(8)對應的槽孔標志線(7)。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導體(4)由銅帶制成,其厚度為O. 05-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阻燃漏泄同軸電纜,包括圓柱狀的內導體(6),在內導體(6)的外側依次套裝有絕緣層(5)、以及外導體(4)、在外導體(4)上設置有沿電纜縱向均勻排列的槽孔(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導體(4)外側依次套裝有內護套(3)、以及外護套(1),在內護套(3)和外護套(1)之間設置有繞包層(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保安,喬恩,代康,趙龍,范先念,黃思春,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中菱無線通信電纜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