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熱除濕裝置,包含本體、加熱單元及控制單元。該本體包括織物層、包覆于該織物層的防護層及若干個形成于該防護層的開孔。該加熱單元包括電力連接模塊,及設置于該本體且該電力連接模塊電連接的加熱件,該加熱件由該電力連接模塊的電力輸入而產生熱能,并加熱該織物層進行除濕。該控制單元包括用以感測該織物層濕度的濕度感應器、通過該濕度感應器回傳的濕度訊號而驅動該加熱單元進行除濕的處理器。該電熱除濕裝置通過控制單元與加熱單元的相互配合,而自動依使用者所設定欲除濕的濕度進行除濕,使用非常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熱除濕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利用電能進行除濕的電熱除濕>J-U ρ α裝直。
技術介紹
臺灣因地處亞熱帶地區,故整體氣候較為潮濕,尤其室內若處于通風狀態不佳的狀態下,容易導致物品發霉,甚至細菌孳生的狀況。因此,民眾對于收納的衣物或貴重物品都會特別進行除濕防潮保護。為了達到除濕防潮等保護作用,市面上已有廠商開發許多不 同類型的除濕裝置,協助使用者降低環境中的濕度,讓環境可以保持在干燥的狀況下,減少霉菌或細菌的滋生。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099208567的專利即揭露一種電熱式除濕裝置及其電熱式除濕器,其可用于吸收室內的濕氣并經由電能加熱的方式排放水氣,但該電熱式除濕器在吸收室內的濕氣后,尚需使用者自行啟動進行除濕,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熱除濕裝置,使用者可自行設定濕度進行除濕。本技術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熱除濕裝置,包含本體、加熱單元,及控制單元。本體包括織物層、包覆于織物層的防護層,及若干個形成于防護層的開孔。加熱單元包括電力連接模塊,及設置于本體且與電力連接模塊電連接的加熱件,加熱件由電力連接模塊的電力輸入而產生熱能,并加熱織物層進行除濕??刂茊卧ㄓ靡愿袦y織物層濕度的濕度感應器、通過濕度感應器回傳濕度訊號而驅動加熱單元進行除濕的處理器。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織物層的材料選子自由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鹽與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本體具有加熱部及與該加熱部相連的延伸部,該加熱單元的加熱件設置于該本體的加熱部,且被該加熱部所夾持包覆,且該延伸部供纏繞于該加熱部而將該加熱部包覆于其中。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加熱件具有以相反兩端均電連接該電力連接模塊的電阻線,及包覆于該電阻線的護套。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還包含連設于所述本體的指示單元,該指示單元包括用以顯示該織物層濕度的第一指示件及第二指示件,該第一指示件是利用顏色的變化來表示該織物層的濕度程度,且該第二指示件是利用數值的變化來表示該織物層的濕度程度。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指示單元包括用以顯示該織物層濕度的第三指示件,該第三指示件具有復數個顯示部,各該顯示部分別用以表示該織物層的濕度程度。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控制單元還包括凸伸于該本體之外,且供該濕度感應器及該處理器設置于內的殼體,及設置于該殼體且可調整設定一濕度值的微調件,該處理器由該微調件所設定的濕度值對應驅動該加熱件進行除濕。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該本體的織物層添加有香精、香料、芳香微膠囊其中至少一,或該本體具有與該織物層的纖維混紡的芳香纖維。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本體的織物具有織物本體,及添加于該織物本體的防瞞藥劑。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本體的織物層添加有除臭劑、活性炭其中至少之一,或該本體具有與該織物層的纖維混紡的竹炭纖維。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加熱單元與控制單元的相互配合,當本體吸附空中濕度到達使用者所設定欲除濕的濕度時,可自動進行除濕?!じ綀D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之一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所述電熱除濕裝置的本體由加熱部將加熱單元包覆時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所述電熱除濕裝置在使用時的疊合狀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所述電熱除濕裝置的控制單元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所述電熱除濕裝置實施狀態之一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所述電熱除濕裝置實施狀態之二結構示意圖。結合附圖,作以下說明2——本體21——織物層 22——防護層23——開孔 24——加熱部25——延伸部 3——加熱單元31——電力連接模塊 32——加熱件321——電阻線 322-護套4-控制單元 41——濕度感應器42——處理器 421——殼體422——微調件 5——指示單元51——第一指示件52—一第二指示件53——第三指示件531-顯示部100-電熱除濕裝置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I至圖4,本技術電熱除濕裝置100的較佳實施例,其包含一本體2、一加熱單元3及一控制單元4。本體2包括一織物層21、一包覆于織物層21的防護層22,及若干個交錯排列形成于防護層22的開孔23。在本實施例中,各開孔23是利用超音波的方式加工而成,且其排列方式不限于本實施例所揭露的菱形狀,亦可為其它紋路或形狀,可視制造商與使用者需求而定,本技術不再此加以限制。再者,本體2整體可定義分為兩部分,其中一為供加熱單元3設置的加熱部24,另一為與加熱部24相連的延伸部25。本實施例中,所提及的織物層21為一高吸水棉層,且該高吸水棉層的材料選自自由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鹽與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并具有一范圍為10%-60%的公定回潮率。前述交錯排列形成于防護層的開孔23在此提供織物層21排放濕氣使用。加熱單元3包括一電力連接模塊31,及一設置于本體2的加熱部24且與電力連接模塊31電連接的加熱件32。加熱件32具有一相反兩端均電連接于電力連接模塊31且用以產生熱能的電阻線321,及一避免濕氣造成短路現象而包覆于電阻線321的護套322。本實施例所提及的電力連接模塊31用以導接外部電源,可為帶有插頭的電纜、電池盒等裝置。當本技術電熱除濕裝置100進行除濕動作時,是通過加熱件32接收電力連接模塊31傳送的電力輸入,使電阻線321通電而產生熱能,并對本體2的織物21加熱進行除濕。請參閱圖I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加熱單元3是設置于本體2的加熱部24的一偵牝且使加熱部24未設加熱單元3設置的一端反折縫合后(如圖2),將加熱單元3包覆于其中(如圖3)。一般來說,使本體2攤開置于需除濕的位置,電熱除濕裝置100的吸濕及除濕效果最佳,但為了在有限的產品使用空間內提升電熱除濕裝置100的吸濕量,本技術設計有前述的延伸部25,并使延伸部25折迭后置于加熱部24下方,或是將延伸部25纏繞加熱部24的方式將加熱部24包覆于其中使用。以整體來說,延伸部25的設計使電熱除濕裝置100的吸濕效能與除濕效能都能大幅提升。請參閱圖5,本技術電熱除濕裝置100達到自動除濕的功能是由控制單元4的設置。控制單元4包括一凸伸于本體2之外的殼體43、一設置于殼體43且供使用者操作調整設定一濕度值的微調件44,及設置于殼體43內的一濕度感應器41與一處理器42。濕度感應器41用以感測織物層21的濕度。處理器42接收濕度感應器41回傳的濕度訊號(圖未示)以及通過微調件44設定的濕度值對應訊號,并將該濕度訊號代表的濕度值與微調件44設定的濕度值比對而驅動加熱單元3進行除濕。由于每個人對于濕度的忍受程度不同,因此,微調件44提供范圍為10-60的濕度值,供使用者選擇使用。例如使用者選擇設定的濕度值為50,當本體2的織物層21進行吸收空氣中濕氣動作的同時,位于殼體43內的處理器42會進行濕度值的比對,直到織物層21的濕度值達微調件44所設定的濕度值時,·則驅動加熱件32開始加熱以進行對本體2的織物層21的除濕。此時,濕氣會經由交錯排列于防護層22的開孔23排出,直到織物層21的濕度值下降至另一預先設定的數值后,隨即停止加熱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熱除濕裝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2),該本體包括織物層(21)、包覆于該織物層上的防護層(22),以及若干個形成于該防護層上的開孔(23);加熱單元(3),該加熱單元包括電力連接模塊(31),及設置于該本體且與該電力連接模塊電連接的加熱件(32);控制單元(4),該控制單元包括用以感測所述織物層濕度的濕度感應器(41)、通過該濕度感應器回傳的濕度訊號而驅動該加熱單元進行除濕的處理器(4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忠益,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豪紳纖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