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泥鰍受精卵孵化裝置,所述孵化裝置包括缸、充氣裝置和進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底部設置排苗管,所述排苗管末端向下彎曲,在所述排苗管上設置有控制閥,所述缸的缸口內設有產卵網袋,鄰近所述缸的缸口外部設有溢水管。做到了交配產卵和孵化的一體化生產,操作方便,育出的泥鰍苗種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好,成活率高,克服了溫室育出的泥鰍苗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的缺點;減少了繁殖生產環節,進一步降低了泥鰍繁殖成本,提高了泥鰍的繁殖效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泥鰍繁育的裝置,尤其是一種泥鰍的受精卵孵化裝置。
技術介紹
泥鰍是我國分布較為廣泛的名優魚類,它們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在醫藥上也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泥鰍因其適應性強、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能力強、運輸方便、飼料易得,已成為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市場售價翻了幾番,并呈繼續上漲之趨勢,而且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人工養殖泥鰍的超高效益已經引起廣大養殖者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由于泥鰍養殖面積擴大,需求量劇增,野生苗種不能滿足養殖需求,各地紛紛開展工廠化人工育苗或土池育苗,為緩解我國泥鰍苗種緊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廠化育苗是在室內水泥池中進行,用鍋爐加溫人為地控制泥鰍的孵化溫度,繁·殖產量高,但控溫育出的苗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苗種養殖商品泥鰍過程中成活率低,同時產出的泥鰍苗種成本昂貴;而土池育苗對環境的適應性好,成活率高,但需要大量的水面資源,另外,產量相對較低,不能進行批量選擇性雜交繁育。為了提高產量,已研制了人工繁育的方法,如公布號為CN102217560A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泥鰍魚苗人工繁育方法,其步驟如下(I)選擇2冬齡以上健康的親鰍,按下述方法進行強化培育25-35天將雌雄親鰍分開放在專門的池塘內進行強化培育,強化培育時所采用的飼料為豆柏,或者為蛋白含量大于50%的泥鰍飼料,適量添加酵母粉及維生素,日投喂量為親鰍體重的5-7% ;(2)人工催產催產藥物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馬來酸地歐酮DOM混合注射,其中雌鰍HCG注射劑量為15_20IU/g,DOM注射劑量為O.003-0. 005mg/g ;雄鰍的注射劑量為雌鰍注射劑量的40-60% ;且每尾親鰍的注射劑量不超過O. 5毫升;雌鰍與雄鰍的數量比例為I : 2-3;(3)受精卵的收集催產后的親鰍按照先后順序分配到各個產卵池中,每平方米20-30條,靜水待產;催產后10-14個小時后,將產卵池中的水排空,并在出水口處用網箱收集受精卵;(4)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將收集的受精卵轉入孵化桶中進行充氣孵化,孵化水溫為20-25°C,孵化得仔魚;(5)幼體培育仔魚經過60-80個小時的培育后,再按下述方法進行強化培育6-10天即得泥鰍魚苗強化培育時投喂蛋黃與輪蟲,日投喂量占其體重的25-35%;幼體培育過程中連續充氣,水溫為20-25°C。上述的這種繁育方法,親鰍在強化培育階段營養不全面,影響泥鰍懷卵量并提高了成本;人工催產時催產受精藥物催產藥物只有HCG和馬來酸地歐酮DOM兩種,人工催產效果不理想,甚至會導致25%左右的泥鰍不會產卵,同樣使得成本較高;雄鰍比雌鰍的尾數多的較多,兩者數量的比例使得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泥鰍的受精卵孵化裝置,實現產卵和孵化的一體化操作,使用簡單。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泥鰍受精卵孵化裝置,所述孵化裝置包括缸、充氣裝置和進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底部設置排苗管,所述排苗管末端向下彎曲,在所述排苗管上設置有控制閥,所述缸的缸口內設有產卵網袋,鄰近所述缸的缸口外部設有溢水管。所述產卵網袋上口設置有蓋網,所述產卵網袋由聚氯乙烯制成,使得親泥鰍可以在產卵網袋上交配產卵。所述充氣裝置包括伸入到所述缸底部的充氣管、設置在所述充氣管上的充氣開關以及在所述充氣管末端的充氣石,可以通過充氣開關調節充氣量,從而調節孵化缸中的溶氧。所述溢水管為2-4個,包括塑料彎管和篩絹網,調節孵化缸中的水量。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做到了交配產卵和孵化的一體化生產,操作方便,育出的泥鰍苗種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好,成活率高,克服了溫室育出的泥鰍苗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的缺點;減少了繁殖生產環節,進一步降低了泥鰍繁殖成本,提高了泥鰍的繁殖效益。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受精卵孵化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一種泥鰍雜交繁育方法,包括了以下步驟一、親泥鰍的選擇選擇年齡在3-4齡,個體體重雌性15_20g、優選為20g,雄性8_12g、優選為12g的親泥鰍。如果親泥鰍的年齡過小,則懷卵量少,而年齡過大,則產出精、卵質量差,受精率低下;此外,要求泥鰍雌雄親本來源于不同的地區,這樣可以盡可能地避免近親繁殖,其子一代可以體現雜交優勢,呈現較快的生長速度。雌雄泥鰍的選擇,可以根據胸鰭形狀及體表性別特征來挑選,其中雄鰍胸鰭較大,第二鰭條最長,前端尖形突出,而雌鰍則胸鰭較小,前端圓鈍呈扇形展開。在選擇泥鰍親本的過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帶水挑選,避免親本泥鰍受傷;2.健壯活潑、無外傷;3.雌性泥鰍卵巢輪廓明顯。將挑選后的雌雄泥鰍,按照雌雄分開,分別放置于親本培育池塘中,每只池塘放養親本泥鰍200kg,共放置4只池塘。其中,親本培育池塘要求為無污染、交通方便、電力充足的池塘。池塘面積300m2-600m2,水深O. 8m-1. 2m。池底為泥質,游泥的厚度為15cm-20cm, —定厚度的游泥,可以讓親泥鰍在其中很好的棲息,符合泥鰍喜歡鉆泥的生態習性。池塘四周水線下設置防逃網,池塘設置進排水口各一個,進水口位于池塘上端,排水口設置在池塘底部最低處,池塘底部從進水端向排水口設置O. 5%坡度,利于池水排干,抓捕泥鰍。在親泥鰍放養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親本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生石灰75kg,殺滅敵害生物。消毒3天后排干池塘內的池水,注入新水,注水口用80目的篩絹布過濾,防止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進入親本培育池。二、雜交繁育前的強化培育按下述方法對親本泥鰍進行強化培育,在前階段,大概十天左右,每天投喂2次泥鰍餌料,上午8-9時,下午4-5時各一次,投喂的量為池塘中泥鰍總體重的I. 5-2. 3%,以I小時內池塘內的泥鰍飼料臺上餌料吃完為宜。在后階段,在泥鰍餌料中添加魚糜,魚糜用淡水小雜魚整條粉粹加工而成,魚糜的添加量為餌料總重量的20%-30%、優選的為20%,同時在餌料中添加泥鰍催情激素促黃體素生成激素類似物3號(LRH-A3),添加量為每千克餌料O. 08-0. 12微克、優選的為O. 12微克,LRH-A3在餌料中的添加時間為5-6天,不宜添加太長時間,否則會導致泥鰍性腺發育過熟,甚至會導致早產。在天氣晴朗時,每5天向親本培育池塘沖水一次,每次沖水時間O. 5小時,沖水量為提高池塘水位3-5cm,以促進泥鰍的性腺發育,此過程為半個月左右。三、泥鰍的催產、交配與產卵優選的,當水溫達到18°C以上時,可以進行泥鰍的繁育工作,泥鰍的催產注射時間為下午2-5時,可以保證親泥鰍在當天晚上交配,符合泥鰍的天然產卵習性,提高交配質·量。催產注射的激素由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素生成激素類似物3號(LRH-A3)和地歐酮(DOM)配制而成。經過多次實驗,優選的,每千克雌性泥鰍為HCG177-190國際單位+LRH-A35. 2-6微克+DOM O. 86-0. 9毫克,更優選的,每千克雌性泥鰍為HCG177國際單位+LRH-A35. 2微克+DOM O. 86毫克,用O. 65%的生理鹽水配制,雄性泥鰍則劑量減半,這樣配置的催產激素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泥鰍的催產效果。交配、產卵階段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泥鰍受精卵孵化裝置,所述孵化裝置包括缸(1)、充氣裝置和進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缸(1)底部設置排苗管(3),所述排苗管(3)末端向下彎曲,在所述排苗管(3)上設置有控制閥(4),所述缸(1)的缸口內設有產卵網袋(5),鄰近所述缸(1)的缸口外部設有溢水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儲張杰,吳有先,王偉洪,龔麗貞,鐘愛華,盧國興,盧建達,白曉倩,陳永強,黃文文,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海洋學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