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其包括:主體,整體以緩慢的曲率彎曲形成,并由在中央形成有通孔的圓形管形成;活塞,插入于所述主體的通孔,加壓所述主體內部的內容物,所述活塞由可彈性變形的柔軟的材質制成,并具備結合于所述活塞的前端的密封件。通過利用如上所述的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本發明專利技術將主體和活塞彎曲形成使其具有緩慢的曲率,使注入器的前端正確地位于穿孔內,從而可容易注入內容物而不向外漏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更詳細而言,涉及進行種植牙手術時,為了加強人工牙根植入部而注入骨移植材料的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
技術介紹
種植牙原先是指人體組織被喪失時使之恢復的代替物,而在口腔科中是指移植人工齒根,即,牙根。所述種植牙是,為了代替受損的牙根,將對人體沒有排斥反應的由鈦(titanium)等而成的牙根種在拔牙后的骨頭上后,固定人工牙齒,從而恢復牙齒功能的尖端技術。通常,鑲補物或假牙經長時間其周圍牙齒和齒骨會受損,但種植牙不會破壞周邊 的牙齒組織,并與天然牙齒其功能或模樣相同,也不產生齲齒,能夠半永久地使用。圖I是示出通常的種植體植入順序的引導圖。如圖I所示,首先,使用小口徑的H鉆頭,穿孔上頜竇后(a),利用本專利技術人開發的用于上頜竇提升術的種植牙鉆頭(Sinus Lift Drill,以下稱為“SLD”)(韓國專利申請編號第10-2006-0015531號(2006年02月17日申請)等多數)進行高速鉆孔及低速鉆孔(b,c),以在完全穿通上頜骨的瞬間,抬起上頜竇的內膜。如圖Ic所示,若成為上頜骨大部分被穿孔的狀態,則再次利用大口徑的H鉆頭,去除瘤后(d),利用SLD貫穿上頜竇底壁(e)。此時,通過在SLD的前端可進出地形成的突出構件進行抬起上頜竇內膜的提升動作,防止上頜竇內膜因鉆頭而受損傷。接著,在穿孔內部注入生理食鹽水(f),需要植入超大口徑的種植體時,為了與超大口徑的種植體相適合而再次進行擴大穿孔直徑的過程(g)。如上所述,完成鉆孔時,在穿設的孔及上頜竇和上頜竇內膜之間注入骨移植材料(h),在注入的骨移植材料最終進行鉆孔后(i),植入種植體(j)。如上所述,在種植體的植入過程中,植入人工牙根的牙槽骨不結實時,為了加強而經過將骨移植材料移植到人工牙根植入部的過程。通常,將骨移植材料移植到人工牙根植入部時,將骨移植材料注入一般注射器來移植到植入部。由于天然或人造的骨移植材料價格昂貴,因此,使用骨移植材料的醫生都非常小心。但是,使用一般注射器時,注射物前方的突出部前端的大小比鉆孔過大或過小,因此,在注入內容物的過程中,骨移植材料向外部漏出或不能從孔內的充分的深度中噴出。而且,一般注射器由于大部分使用金屬制活塞,因此活塞和注射器內壁之間的緊密度降低,而不能形成充分地噴出骨移植材料的壓力。為了解決如上所述問題點,本專利技術人申請了韓國專利申請號第10-2006-0026419號(2006年3月23日申請,以下稱為“專利文獻I”)用于注入骨移植材料的注射器。圖2是示出根據所述專利文獻I的用于注入骨移植材料的注射器的分離立體圖。如圖2所示,根據專利文獻I的用于注入骨移植材料的注射器,包含注射筒I、活塞2及第2活塞3。注射筒I與一般注射器的注射筒相同,形成為內部為空的圓形管形態,并在其前方設置突出部4。活塞2由主體5和密封件6構成,主體在長度方向的中心形成有通孔,密封件具有與注射筒I的內徑相同的外徑,在其中心設置穿孔,并結合于主體5的下端,在通孔的上端兩側形成一對結合槽5’。第2活塞3形成為其長度長于活塞2的總長的棒形,且其直徑對應于形成在活塞2的密封件6的穿孔的直徑以能夠插入于形成在活塞2的通孔5’,并在前端結合密封件7。 根據具有如上結構的專利文獻I的注射器,將活塞2的密封件6朝向下方,并插入設置于注射筒I的內部,使第2活塞3及密封件7朝向下方,而插入設置于形成在活塞2的主體5的穿孔5’。由此,根據專利文獻I的注射器,其突出部形成為對應于穿透的孔的大小,以防儲存于內部的骨移植材料朝外部漏出而可均勻地注入,通過活塞向注射筒內部的內容物進行I次壓縮的狀態下,活塞的密封件下端接觸注射筒內部的底面時,按壓第2活塞,向內容物施加2次壓縮,從而能夠將注入于注射筒內部及突出部的內容物全部噴射,而能夠防止在注射筒內部殘留內容物。但是,根據專利文獻I的注射器,其注射筒和突出部以長的直線延長而形成,因此注入骨移植材料時,在口腔內部的構造上很難將突出部垂直插入于穿透的孔。因此,根據專利文獻I的注射器,具有由于突出部和穿孔之間的角度而骨移植材料向外部漏出或不能從穿孔內部的充分的深度中噴出的問題點。通常,植入種植體時使用的注射器,在向一名患者移植骨移植材料后,只有經過消毒過程才能再次使用。但是,即便經過消毒過程,也難以完全進行清洗,因此優選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此時,植入種植體時使用的注射器應由簡單構造形成而降低操作工時及制作成本。但是,根據專利文獻I的注射器,需經過分別制作注射筒、活塞及第2活塞并結合的過程,因此,其構造復雜且操作工時增加而導致制作費用上升,不適合作為一次性用品使用。在韓國專利公開號第10-2010-0019276號(2010年2月18日公開,以下稱為“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用于種植牙手術的骨架材料。圖3是根據所述專利文獻2的骨架材料的分離立體圖。根據專利文獻2的骨架材料,如圖3所示,包括注入管10,為中空狀態的圓柱形,從直線部朝彎曲部彎曲形成;推桿11,貫穿并出入注入管10的中空。注入管10,包括手指握持部12,以插入手指的環形形成于注入管10的上下部;出入口 13,形成在后端用于推桿11的出入。推桿11,包括拇指握持部14,以環形形成于推桿11的后方以支撐拇指;外螺紋部11a,具備在推桿的前端;連接管15,包括螺絲耦合于外螺紋部Ila的內螺紋部15a和在一側分隔或多個的分隔部15b ;軟質橡膠16,結合于分隔部15b。如上所述構成的專利文獻2的種植牙手術用骨架材料,具有當軟質橡膠的使用壽命已盡而需替換時,解除結合軟質橡膠的連接管的螺絲耦合后,重新耦合新的軟質橡膠的連接管,從而能夠再使用的優點。但是,專利文獻2只單純地替換軟質橡膠使用,其他的注入管及推桿是再使用,因此,存在在清洗過程中需要多的苦力及費用,在注入器沒有清洗干凈時,通過污染的注入器向其他患者傳染病菌的問題。專利文獻2,由于在注入管的前端部分形成急劇彎曲的彎曲部,因此,存在在為了制造注入管而進行注塑成型時,具有操作難度高,操作性降低的問題點。因此,專利文獻2只能適用于利用玻璃或金屬材質制作的注射器,不能適用于合成樹脂材質的注塑成型,而成為難以制作一次性注射器的原因。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為解決所述問題點而提出的,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沒有儲存在內部的內容物向外部漏出的現象而能夠準確地向穿透的孔噴射的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 本專利技術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注入于內部及突出部的內容物可全部注入的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本專利技術的其他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簡化注入器的構造而廉價制作,從而能夠作為一次性用品使用的用于種植牙的注入器。為達成所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本專利技術,包括主體,整體以緩慢的曲率彎曲形成,并由在中央形成有通孔的圓形管形成;活塞,插入于所述主體的通孔,并加壓所述主體內部的內容物,所述活塞由可彈性變形的柔軟的材質制成,并具備結合于所述活塞的前端的密封件。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主體,包括彎曲部,沿著長度方向整體以緩慢的曲率彎曲形成;突出部,突出形成于所述彎曲部的前端,在中央形成通孔;卡止板,與所述主體的長度方向垂直地突出形成于后側;出入口,形成于所述卡止板的后端,供所述活塞出入。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通孔及密封件,形成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泳玩,
申請(專利權)人:宋泳玩,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