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發光二極管燈泡。該發光二極管燈泡包括:一燈殼,所述燈殼下端設有一燈泡接頭;一控制電路板,所述控制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燈殼內,所述控制電路板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所述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燈泡接頭;一燈罩,所述燈罩設置在所述燈殼上端;一LED裝置,所述LED裝置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所述LED裝置設置在所述燈罩中且具有一出光部;以及一熒光板,所述熒光板設置在所述LED裝置的出光部上,所述熒光板包括:一第一透光片、一第二透光片、一環圈、一熒光膠層和一密封層,所述熒光膠層為透明膠與熒光粉的均勻混合而成形的構件。使用者可依發光二極管發光波長,搭配選用特定材質的熒光粉,以調整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穿透熒光板后產生的光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燈泡,特別地涉及發光二極管燈泡。
技術介紹
相比于傳統的白熾燈或鹵素燈泡,因發光二極管(LED)具有高發光效率與低耗電的特性,故目前發光二極管燈泡將漸漸取代傳統燈泡。以白光LED燈泡舉例說明,已知的白光LED燈泡主要包括一燈殼、一 LED裝置與一燈罩;該LED裝置設置在該燈殼內部,該燈罩覆蓋在該燈殼上,該LED裝置可通過該燈罩對外投光。該LED裝置包括一基板與多個設置在該基板上的發光二極管,該基板上可涂布熒光膠,并使熒光膠包覆該多個發光二極管;其中該熒光膠為透明膠與熒光粉混合而成的構件,由發光二極管發光波長配合熒光粉的材質,可以產生白光;例如藍光發光二極管(發光波長為440nm-490nm)配合黃色熒光粉,當黃色熒光粉受到藍光照射后會產生黃色熒光,而黃色突光與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藍光混光后,即可形成白光。前述中,因熒光膠包覆在發光二極管上而與基板、發光二極管形成一體的構造,當發光二極管發光時,其產生的熱積存在熒光膠內而不易散出,故使發光二極管的散熱性差,導致降低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而且,因熒光膠與發光二極管已經固接形成一體,無法各自拆離,在生產制造白光LED燈泡的過程中,若熒光膠內形成雜質,或有部分發光二極管損壞,必須將整個LED裝置報廢,導致生產制造燈泡的成本損失,生產效率差。 此外,因熒光膠在固化之前為一流體而不具固定形狀,所以熒光膠固化后的形狀是難以被掌控的;因此,固化后形成的熒光膠非平坦面,導致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光線穿透熒光膠的路徑長短不平均,導致LED晶片通過熒光膠產生光源色溫偏差。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光二極管燈泡,希望改善已知的燈泡利用不具固定形狀的熒光膠所導致的生產效率差、色溫偏差與不易散熱的技術缺陷。為實現這一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使得該發光二極管燈泡包括一燈殼,所述燈殼具有一開口朝上的容置空間,且所述燈殼下端設有一燈泡接頭;一控制電路板,所述控制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燈殼內,所述控制電路板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所述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燈泡接頭;—燈罩,所述燈罩設置在所述燈殼上端;一 LED裝置,所述LED裝置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所述LED裝置設置在所述燈罩中且具有一出光部;以及一熒光板,所述熒光板設置在所述LED裝置的出光部上,其包括一第一透光片;一第二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與所述第一透光片呈上下相對設置;一環圈,所述環圈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之間,所述環圈內側與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一熒光膠層,形成在所述容置空間中,所述熒光膠層為透明膠與熒光粉的均勻混合而成形的構件;和一密封層,所述密封層環設在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與所述環圈的外側緣。熒光板設置在LED裝置的出光部上,所述LED裝置發出的光通過所述熒光板而對外投光。在本專利技術的發光二極管燈泡中,熒光板并非包覆于發光二極管上,故使發光二極管發光產生的熱更可有效散出,提升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此外,該熒光板與LED裝置為彼此可拆離的構件,在生產制造發光二極管燈泡的過程中,若檢出熒光板或LED裝置任 一個有不良品時,可及時替換掉不良品,并換上一正常的熒光板或LED裝置,由此降低發光二極管燈泡整體的報廢率。此外,因熒光膠層為形成在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與環圈之間,使熒光膠層的厚度較為平均,故LED裝置發出的光通過熒光板的路徑長更為一致,故可改善色溫偏差。附圖說明圖I :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剖視示意圖。圖2A-2E :熒光板的制造流程示意圖。圖3 :熒光板的剖視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燈殼100卡槽11 開口12容置空間 13凸緣14燈泡接頭 140螺紋部20控制電路板21導線22導線30燈罩31散熱本體 311上容室312下容室 313凸部314 卡塊32透光蓋33隔板40LED 裝置 41 底座42發光二極管410出光部411槽底面 50熒光板51第一透光片52環圈520 槽部53突光膠層 54第二透光片55密封層 56突光膠層。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考圖I所示,其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剖視圖,其包括一燈殼10、一控制電路板20、一燈罩30、一 LED裝置40及一熒光板50。該燈殼10具有一開口 11朝上的容置空間12,本實施例進一步在該燈殼10的開口11內側突伸形成一凸緣13 ;該燈殼10下端設有一燈泡接頭14,該燈泡接頭14外表面形成螺紋部140,供螺入一般燈泡的燈座內。該控制電路板20設置在該燈殼10內,且可設置在該凸緣13上,該控制電路板20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該輸入端由導線21電性連接該燈泡接頭14 ;該輸入端供接收一電源,該控制電路板20將所接收的電源轉換為穩定的直流電后由該輸出端輸出。該燈罩30包括一散熱本體31與一透光蓋32 ;該散熱本體31設置在該燈殼10上端,本實施例中該散熱本體31內部設有一隔板33而分隔出一上容室311與一下容室312,該下容室312具有一朝下的開口且連通該燈殼10的開口 11,其中該散熱本體31于下容室·312下端形成卡塊314,且燈殼10上端對應形成卡槽100,由卡塊314扣入卡槽100中,使散熱本體31與燈殼10相扣接;該上容室311具有一朝上的開口,且該散熱本體31于上容室311上端內側形成一凸部313 ;該透光蓋32設置在該凸部313上,并使該上容室311形成一密閉的空間。該LED裝置40設置在該燈罩30中且具有一出光部410,本實施例中該LED裝置40包括一底座41與多個發光二極管42,該底座41設置在該隔板33與透光蓋32之間并與隔板33構成熱接觸,該出光部410形成在該底座40上端,本實施例中,該出光部410為一開口朝上的容槽;該多個發光二極管42排列設置在該容槽的槽底面411上而可朝上發光,且該多個發光二極管42可由導線22電連接該控制電路板20的輸出端。該熒光板50設置在該LED裝置40的出光部410上,本實施例中該熒光板50為可拆離地設置在該底座41的容槽上而覆蓋該多個發光二極管42,且該熒光板50位于該上容室311內。請進一步參考圖2A-圖2E所示,它們為該熒光板50的制造流程示意圖。如圖2A所不,先準備一第一透光片51,該第一透光片51可為玻璃。如圖2B所不,在該第一透光片51上設置一環圈52,且環圈52內側與該第一透光片51之間形成一開口朝上的槽部520。如圖2C所示,在該槽部520中填入一熒光膠層53,其中該熒光膠層53為透明膠與熒光粉的均勻混合而成形的構件。如圖2D所不,在該環圈52上設置一第二透光片54,使該第一透光片5 I與第二透光片54呈上下相對設置,并使該第二透光片54覆蓋該熒光膠層53 ;其中該第二透光片54可為玻璃。如圖2E所示,在該第一透光片51、第二透光片54與該環圈52的外側緣形成一密封層55,由該密封層55防止水氣由第一透光片51、第二透光片54與環圈52之間的空隙滲入至該熒光膠層53中。最后,以紫外光照射該熒光膠層53,從而固化該熒光膠層53 ;熒光膠層53固化后即形成熒光板50成品。請參考圖3所不,由前述步驟完成的突光板50包括一第一透光片51、一環圈52、一固化后的突光膠層56、一第二透光片54與一密封層55。該第一透光片5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光二極管燈泡,其包括:一燈殼,所述燈殼具有一開口朝上的容置空間,且所述燈殼下端設有一燈泡接頭;一控制電路板,所述控制電路板設置在所述燈殼內,所述控制電路板具有一輸入端與一輸出端,所述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燈泡接頭;一燈罩,所述燈罩設置在所述燈殼上端;一LED裝置,所述LED裝置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所述LED裝置設置在所述燈罩中且具有一出光部;以及一熒光板,所述熒光板設置在所述LED裝置的出光部上,其包括:一第一透光片;一第二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與所述第一透光片呈上下相對設置;一環圈,所述環圈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之間,所述環圈內側與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一熒光膠層,形成在所述容置空間中,所述熒光膠層為透明膠與熒光粉的均勻混合而成形的構件;和一密封層,所述密封層環設在所述第一透光片、所述第二透光片與所述環圈的外側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裕仁,
申請(專利權)人:黃裕仁,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