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管架結構,包括:一管體,管體兩端口內分別嵌設有一鎖固單元,每個鎖固單元具有一塞件、一間隔環和一卡固件,藉由塞件及卡固件的結構能提供管體與各鎖固組件間足夠的結合強度。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管架結構在進行組裝時,僅需將各鎖固單元分別嵌設于管體的二端口內即可完成組裝,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管架結構能提升管體與內部構件結合的強度,避免管體與內部構件分離的可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管架結構。
技術介紹
管架廣泛使用于醫療機構的墻壁、浴廁及走道上,在普通百姓家中有年邁老者或行動不便患者的家庭在墻壁、浴廁及走道也較為常見。如圖I所示,一種常見管架,包括一管體11及二鎖固件12所組成,其中二鎖固件12分別設于管體11兩端部的二端口 111內,各該鎖固件12中央處具有一鎖孔121,藉以鎖固于預定處,例如墻面或門板等。然而,由于鎖固件12與管體11的結合主要通過焊接來達成,結合方式不僅會破壞管體11表面112的美觀,而且需焊接作業。 如圖2所示,顯示另一種常見管架,包括于管體15兩端部的二端口 151內塞設有定位件16,定位件16由一固定塊161兩端分別設有一固定片162所組成,藉由二固定片162的外徑大于管體15端口 151的口徑,使定位件16能嵌設于管體15端口 151內,藉由固定件16嵌設的組裝方式,得以免除對管體15進行點焊接作業,以降低該管架的組裝成本,然而,由于此種型態的管架,僅藉由固定片162外徑大于管體15端口 151 口徑的方式嵌設于管體15內,常造成管架固定后,當握持于管體15并施以較大力量時,很輕易的就使管體15與定位件16相互分離。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管架結構能提升管體與內部構件結合的強度,降低管體與內部構件分離的可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管架結構,包括—管體,具有一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設有第一端口,第二端部設有的第二端口 ;一第一鎖固單元,包含一第一塞件、一第一內環件、一第一間隔環和一第一外環件;所述第一塞件具有一外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且嵌設于第一端口內的第一塞部、一自第一塞部端面朝第一端口內延伸的第一頸部、一成形于第一頸部周側的第一肩部和一貫穿第一塞部及第一頸部的第一鎖孔;所述第一內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且抵止于第一肩部的第一內環套部和一自第一內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一塞部彎折的第一內環抵部,所述第一內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一端口內;所述第一間隔環套設于第一頸部,具有一靠抵于第一內環件的第一內端面和一反向于第一內端面的第一外端面;第一外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且抵止于第一外端面的第一外環套部和一自第一外環套部周側延伸朝向第一塞部彎折的第一外環抵部,第一外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一端口內;一第二鎖固單元,包含一第二塞件、一第二內環件、一第二間隔環和一第二外環件;所述第二塞件具有一外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且嵌設于第二端口內的第二塞部、一自第二塞部端面朝第二端口內延伸的第二頸部、一成形于第二頸部周側的第二肩部和一貫穿第二塞部及第二頸部的第二鎖孔;所述第二內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二頸部且抵止于第二肩部的第二內環套部和一自第二內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二塞部彎折的第二內環抵部,所述第二內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二端口內,第二間隔環套設于第二頸部,具有一靠抵于第二內環件的第二內端面和一反向于第二內端面的第二外端面;第二外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二頸部且抵止于第二外端面的第二外環套部和一自第二外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二塞部彎折的第二外環抵部,第二外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二端口內。所述第一鎖固單元的第一塞件具有設于第一頸部且外徑大于第一頸部外徑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壓抵于所述第一外環件的第一外環套部,防止所述第一內環件、第一間隔環和第一外環件脫離于第一塞件。所述第二鎖固單元的第二塞件具有設于第二頸部且外徑大于該第二頸部外徑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壓抵于所述第二外環件的第二外環套部,防止所述第二內環 件、第二間隔環和第二外環件脫離于第二塞件。本專利技術的管架結構,通過管體的兩端口嵌設有一第一鎖固單元和一第二鎖固單元具有的塞件外徑大于管體端口口徑、嵌設于端口內的塞部和各環件具有朝向塞部彎折的環抵部和各環抵部環徑大于管體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端口內。本專利技術的管架結構能提升固單元結合于管體內部的強度,避免管體與內部構件的分離。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一種常見管架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是另一種常見管架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顯示第一鎖固單元分離、第二鎖固單元組合的狀態。圖4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顯示第一鎖固單元、第二鎖固單元分解的狀態。圖5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分解圖,顯示第一鎖固單元、第二鎖固單元分解的狀態。圖6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顯示第一鎖固單元、第二鎖固單元組合于管體內的狀態。圖7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顯示第一鎖固單元、第二鎖固單元分解的狀態。圖中標記說明20是管體111是端口112是表面12是鎖固件121是鎖孔13是焊點151是端口16是定位件161是固定塊162是固定片21是第一端部22是第二端部23是第一端口24是第二端口30是第一鎖固單元31是第一塞件311是第一塞部312是第一頸部313是第一肩部314是第一鎖孔315是第一限位部32是第一內環件321是第一內環套部322是第一內環抵部 33是第一間隔環331是第一內端面332是第一外端面34是第一外環件341是第一外環套部342是第一外環抵部40是第二鎖固單元41是第二塞件411是第二塞部412是第二頸部413是第二肩部414是第二鎖孔415是第二限位部42是第二內環件421是第二內環套部422是第二內環抵部43是第二間隔環431是第二內端面。D1、D5、D6、D10、D11、D12 是外徑D2、D7 是口徑D3、D4、D8、D9 是環徑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3至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包括一管體20、一第一鎖固單元30和一第二鎖固單元40 ;管體20,具有一第一端部21、一反向第一端部21的第二端部22、一設于第一端部21的第一端口 23和一設于第二端部22的第二端口 24 ;第一鎖固單元30,包含一第一塞件31、一第一內環件32、一第一間隔環33和一第一外環件34 ;第一塞件31具有一外徑Dl大于第一端口 23 口徑D2且嵌設于第一端口 23內的第一塞部311、一自第一塞部311端面朝向第一端口 23內延伸的第一頸部312、一成形于第一頸部312周側的第一肩部313和一貫穿第一塞部311及第一頸部312的第一鎖孔314 ;第一內環件32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312抵止于第一肩部313的第一內環套部321和一自第一內環套部321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一塞部311彎折的第一內環抵部322,且第一內環抵部322環徑D3大于第一端口 23 口徑D2并嵌設于第一端口 23內;第一間隔環33套設于第一頸部312,具有一靠抵于第一內環件32的第一內端面331和一反向于第一內端面331的第一外端面332 ;第一外環件34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312抵止于第一外端面332的第一外環套部341和一自第一外環套部341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一塞部311彎折的第一外環抵部342,且第一外環抵部342環徑D4大于第一端口 23 口徑D2并嵌設于第一端口 23內;如圖6所示,當第一內環件32、第一間隔環33及第一外環件34依序套固于第一塞件31的第一頸部312后,第一塞件31具有設于第一頸部312且外徑D5大于第一頸部312外徑D6的第一限位部3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架結構,包含:一管體,具有一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設有第一端口,第二端部設有的第二端口;一第一鎖固單元,包含一第一塞件、一第一內環件、一第一間隔環和一第一外環件;所述第一塞件具有一外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且嵌設于第一端口內的第一塞部、一自第一塞部端面朝第一端口內延伸的第一頸部、一成形于第一頸部周側的第一肩部和一貫穿第一塞部及第一頸部的第一鎖孔;所述第一內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且抵止于第一肩部的第一內環套部和一自第一內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一塞部彎折的第一內環抵部,所述第一內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一端口內;所述第一間隔環套設于第一頸部,具有一靠抵于第一內環件的第一內端面和一反向于第一內端面的第一外端面;第一外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一頸部且抵止于第一外端面的第一外環套部和一自第一外環套部周側延伸朝向第一塞部彎折的第一外環抵部,第一外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一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一端口內;一第二鎖固單元,包含一第二塞件、一第二內環件、一第二間隔環和一第二外環件;所述第二塞件具有一外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且嵌設于第二端口內的第二塞部、一自第二塞部端面朝第二端口內延伸的第二頸部、一成形于第二頸部周側的第二肩部和一貫穿第二塞部及第二頸部的第二鎖孔;所述第二內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二頸部且抵止于第二肩部的第二內環套部和一自第二內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二塞部彎折的第二內環抵部, 所述第二內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二端口內,第二間隔環套設于第二頸部,具有一靠抵于第二內環件的第二內端面和一反向于第二內端面的第二外端面;第二外環件具有一套固于第二頸部且抵止于第二外端面的第二外環套部和一自第二外環套部周側延伸并朝向第二塞部彎折的第二外環抵部,第二外環抵部環徑大于第二端口口徑并嵌設于第二端口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游禮福,
申請(專利權)人:游禮福,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