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其腳踏組件與腳踏鏈輪固接,傳動鏈纏繞腳踏鏈輪及后傳動機構,車把支撐架包括支撐桿及扶手桿,支撐桿前后搖擺地連接于前叉的上端,車頭驅動機構包括雙層嚙齒件、棘輪轉軸、前傳動組件及第一、第二棘輪,雙層嚙齒件連接于支撐桿的下端,雙層嚙齒件包括外側嚙齒部及內側嚙齒部,內側嚙齒部固接于外側嚙齒部的一側,棘輪轉軸旋轉連接于前叉對應前輪的上方,第一、第二棘輪固接于棘輪轉軸上,外側嚙齒部及內側嚙齒部分別與第一棘輪及第二棘輪嚙合。該車頭驅動機構使騎車者前后搖車把支撐架,均可推動前輪向前行駛,操作簡單、靈活性好、安全性高;手腳可交替工作,減少勞累感并增加趣味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
技術介紹
現時的自行車一般靠腳踏驅動后傳動機構從而帶動后輪前行。該自行車驅動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而且腳部容易勞累。于是出現了一些車頭式驅動的自行車,然而,該種自行車只是單一的車頭式驅動,操作比較復雜,靈活性差、上坡困難、安全性低,而且長時間作搖擺操作也會使人很勞累。因此,亟待一種具有操作簡單、維修方便、靈活性好、安全性高的車頭驅動機構的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從而減少騎車者的勞累感并增加趣味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操作簡單、維修方便、靈活性好、安全性高的車頭驅動機構的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從而減少騎車者的勞累感并增加趣味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包括車架主體、鞍座架、車把支撐架、前輪、后輪、第一傳動鏈、腳踏鏈輪、腳踏組件及后傳動機構,所述車架主體包括前叉、橫梁及后叉,所述后叉及所述鞍座架均連接于所述橫梁的后端,所述前叉旋轉連接于所述橫梁的前端,所述前輪及后輪分別通過前輪軸及后輪軸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及所述后叉上,所述腳踏鏈輪支架的一端與所述車架主體固接,所述腳踏鏈輪通過腳踏鏈輪支軸旋轉連接于腳踏鏈輪支架的另一端,所述腳踏組件與所述腳踏鏈輪固接,所述傳動鏈纏繞連接所述腳踏鏈輪及所述后傳動機構,所述車把支撐架包括縱向而置的支撐桿及橫向對稱固接于所述支撐桿上端的扶手桿,所述支撐桿前后搖擺地連接于所述前叉的上端,所述車頭驅動機構包括雙層嚙齒件、棘輪轉軸、前傳動組件以及沿同一轉向單向做功的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所述雙層嚙齒件連接于所述支撐桿的下端,所述雙層嚙齒件包括輪齒位于外側的外側嚙齒部及輪齒位于內側的內側嚙齒部,所述外側嚙齒部及所述內側嚙齒部均呈弧形,所述內側嚙齒部位于所述外側嚙齒部的下方并固接于所述外側嚙齒部的一側,所述棘輪轉軸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對應所述前輪的上方,所述第一棘輪及所述第二棘輪固接于所述棘輪轉軸上,所述外側嚙齒部及所述內側嚙齒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棘輪及所述第二棘輪嚙合。所述前傳動組件包括第一傳動輪、前傳動鏈及第二傳動輪,所述第一傳動輪固接于所述棘輪轉軸上,所述第二傳動輪固接于所述前輪軸上,所述前傳動鏈纏繞于所述第一傳動輪及第二傳動輪之外。所述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還包括扶手架旋轉軸,所述前叉的上端設有兩開有第一軸孔的支軸座,所述支撐桿的下端對應開有第二軸孔,所述扶手架旋轉軸穿過所述第一軸孔及所述第二軸孔從而使所述支撐桿前后搖擺地連接于所述前叉的上端,兩所述支軸座旋轉連接于所述橫梁的前端。所述的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還包括鎖閥及掛鉤,所述鎖閥包括鎖桿部、連接于所述鎖桿部的上端的掛鉤部以及導軌,所述前叉的上端開有至少一鎖孔,所述鎖孔開設于支軸座內,所述導軌固接于所述支撐桿上對應所述支軸座的上方靠近所述鎖孔處,所述鎖桿部自由滑動地插設于所述導軌,所述掛鉤具有一鎖緊凹口及位于所述鎖緊凹口上方的打開凹口,當掛鉤部置于所述鎖緊凹口內時,所述鎖桿部的下端伸進所述鎖孔從而鎖緊所述支撐桿不讓其前后搖擺;當掛鉤部置于所述打開凹口內時,所述鎖桿部的下端伸出所述鎖孔從而讓所述支撐桿自由前后搖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的車頭驅動機構使到騎車者無論向前要車把支撐架還是向后搖車把支撐架,均可推動前輪向前行駛,操作簡單、靈活性好,安全性高;另外,騎車者既能通過腳踏驅動自行車前進,又能通過車頭驅動機構驅動自行車前進,騎車者的手腳可交替工作,減少勞累感并增加趣味性。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專利技術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一個角度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的雙層嚙齒件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I中A部分的放大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1,本專利技術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100包括車架主體、鞍座架15、腳踏鏈輪支架20、車把支撐架25、前輪30、后輪35、第一傳動鏈40、腳踏鏈輪45、腳踏組件50、后傳動機構55及車頭驅動機構。所述車架主體包括前叉11、橫梁12及后叉13。所述后叉13及所述鞍座架15均連接于所述橫梁12的后端,所述前叉11旋轉連接于所述橫梁12的前端。所述前輪30及后輪35分別通過前輪軸301及后輪軸351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11及所述后叉13上。所述腳踏鏈輪支架20的一端與所述車架主體10固接,本實施例中,所述腳踏鏈輪支架20的一端與所述車架主體10的橫梁12固接,所述腳踏鏈輪45通過腳踏鏈輪支軸451旋轉連接于腳踏鏈輪支架20的另一端。所述腳踏組件50與所述腳踏鏈輪45固接。所述中部驅動機構與所述腳踏鏈輪45相接,所述第一傳動鏈40纏繞連接所述腳踏鏈輪45及所述后傳動機構55,所述后傳動機構帶動后輪35轉動。參考圖I至圖4,所述車把支撐架25包括縱向而置的支撐桿251及橫向對稱固接于所述支撐桿251上端的扶手桿252。所述支撐桿251前后搖擺地連接于所述前叉11的上端。所述車頭驅動機構包括雙層嚙齒件61、棘輪轉軸62、前傳動組件以及沿同一轉向單向做功的第一棘輪64和第二棘輪65。所述雙層嚙齒件61連接于所述支撐桿251的下端。所述雙層嚙齒件61包括輪齒位于外側的外側嚙齒部611及輪齒位于內側的內側嚙齒部612。所述外側嚙齒部611及所述內側嚙齒部611均呈弧形。所述內側嚙齒部612位于所述外側嚙齒部611的下方并固接于所述外側嚙齒部611的一側。所述棘輪轉軸62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11對應所述前輪30的上方。所述第一棘輪64及所述第二棘輪65固接于所述棘輪轉軸62上。所述外側嚙齒部611及所述內側嚙齒部612分別與所述第一棘輪64及所述第二棘輪65嚙合。具體地,所述前傳動組件包括第一傳動輪631、前傳動鏈632及第二傳動輪633。所述第一傳動輪631固接于所述棘輪轉軸62上,所述第二傳動輪633固接于所述前輪軸301上,所述前傳動鏈632纏繞于所述第一傳動輪631鏈及第二傳動輪633鏈之外。具體地,所述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100還包括扶手架旋轉軸90。所述前叉11的上端設有兩開有第一軸孔(圖未示)的支軸座111。所述支撐桿251的下端開有第二軸孔(圖未示)。所述扶手架旋轉軸90穿過所述第一軸孔及所述第二軸孔從而使所述支撐桿251前后搖擺地連接于所述前叉11的上端。兩所述支軸座111旋轉連接于所述橫梁12的前端。 較佳者,所述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100還包括鎖閥95及掛鉤96。所述鎖閥95包括鎖桿部951、連接于所述鎖桿部951的上端的掛鉤部952以及導軌953。所述前叉11的上端開有至少一鎖孔113,本實施例中,所述鎖孔113的個數為一個,該鎖孔113開設于支軸座111內。所述導軌953固接于所述支撐桿251上對應所述支軸座111的上方靠近所述鎖孔113處,所述鎖桿部951自由滑動地插設于所述導軌953中。所述掛鉤96具有一鎖緊凹口 961及位于所述鎖緊凹口 961上方的打開凹口 962。當掛鉤部952置于所述鎖緊凹口 961內時,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車頭驅動機構的省力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主體、鞍座架、車把支撐架、前輪、后輪、第一傳動鏈、腳踏鏈輪、腳踏組件及后傳動機構,所述車架主體包括前叉、橫梁及后叉,所述后叉及所述鞍座架均連接于所述橫梁的后端,所述前叉旋轉連接于所述橫梁的前端,所述前輪及后輪分別通過前輪軸及后輪軸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及所述后叉上,所述腳踏鏈輪支架的一端與所述車架主體固接,所述腳踏鏈輪通過腳踏鏈輪支軸旋轉連接于腳踏鏈輪支架的另一端,所述腳踏組件與所述腳踏鏈輪固接,所述傳動鏈纏繞連接所述腳踏鏈輪及所述后傳動機構,所述車把支撐架包括縱向而置的支撐桿及橫向對稱固接于所述支撐桿上端的扶手桿,所述支撐桿前后搖擺地連接于所述前叉的上端,所述車頭驅動機構包括雙層嚙齒件、棘輪轉軸、前傳動組件以及沿同一轉向單向做功的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所述雙層嚙齒件連接于所述支撐桿的下端,所述雙層嚙齒件包括輪齒位于外側的外側嚙齒部及輪齒位于內側的內側嚙齒部,所述外側嚙齒部及所述內側嚙齒部均呈弧形,所述內側嚙齒部位于所述外例嚙齒部的下方并固接于所述外側嚙齒部的一側,所述棘輪轉軸旋轉連接于所述前叉對應所述前輪的上方,所述第一棘輪及所述第二棘輪固接于所述棘輪轉軸上,所述外側嚙齒部及所述內側嚙齒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棘輪及第二棘輪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惠平,
申請(專利權)人:姚惠平,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