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鹿角蕨的倒垂栽培方法,屬于觀賞植物的栽培技術領域。方法包括:1)垂吊花盆與栽培基質布的準備;2)鹿角蕨苗株的準備;3)栽培基質料的準備;4)鹿角蕨苗的栽培與組裝;5)倒垂栽培盆的管理等步驟。本發明專利技術利用鹿角蕨孢子葉的優美形態和基部盾形葉反卷生長的特性,通過對栽培花盆與基質的改進,為鹿角蕨的倒垂栽培提供了配套的技術與設備,使倒栽的鹿角蕨不僅造型獨特,新穎別致,也有利于孢子葉的健康生長,并提高了日常的栽培管理效率。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在花卉生產企業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觀賞植物的栽培
,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附生植物鹿角蕨倒向垂吊的栽培方法。
技術介紹
鹿角蕨為熱帶附生多年生的蕨類植物,其株型奇特,姿態優美,葉片形狀宛如麋鹿之角,故常作為室內垂吊或壁掛的觀賞植物,具有抗逆性強,觀賞期長等的優勢,是國際園藝界著名的觀葉植物,其盆栽生產的前途廣闊,發展趨勢看好。鹿角蕨葉片多為簇生,分為孢子葉和基部盾形葉。其中,孢子葉是鹿角蕨的主要觀賞部位,又叫可育葉或正常葉,一般呈直立或下垂狀,形狀多為多回分叉,分枝宛如鹿角,裂 片全緣,嫩葉呈灰綠色,成熟葉則轉為深綠;基部盾形葉又叫不育葉或營養葉,一般為闊心臟形,以覆瓦狀貼生于根狀莖上,新葉呈灰綠色,成熟葉則轉為褐色,在原生狀態下,不育葉往往反卷包覆于被附生的生物上,中間形成凹槽,用以積聚水分和腐殖質。目前用于鹿角蕨的栽培觀賞器皿多為普通吊盆、壁掛盆或直接捆綁在蛇木板上。由于鹿角蕨原生于熱帶雨林中,通常以其基部盾形葉反卷包覆固著在高大喬木的樹干和枝條上,有時也附生在枯木或長滿苔蘚的峭壁上,并通過反卷的基部盾形葉儲存水、肥來獲得水分與營養。由于其葉片較為巨大,用普通的吊盆種植,往往使其巨大而開叉的孢子葉卡在吊繩或吊鉤中,造成畸形,并導致缺乏進一步生長的空間;而用壁掛盆或蛇木板,往往造成其生長不平衡,導致整株傾斜,也不利于平常的澆水施肥等栽培管理,垂吊觀賞環境也備受限制。專利技術人認為利用鹿角蕨的附生特性,將其倒垂種植在吊盆中,不僅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同時也是一種新穎別致立體綠植的觀賞形式。但在倒垂方式的試種過程中發現一、現有的花盆結構無法直接用于鹿角蕨的倒垂栽培;二、現有的基質也不適宜鹿角蕨的倒垂栽培,例如用普通常規的基質,則前期其盾形葉尚未長足,而吊盆下方的開口較大,澆水和澆肥料后液體容易直接從下方漏光,導致保水保肥能力較弱而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到后期盾形葉長足反卷包住盆底后,從上方澆水和施肥料時,無法及時排水,容易造成根部和基部的腐爛。目前在花卉上用得最多的基質是泥炭與珍珠巖的混合物、水苔或樹皮等,前二者混合物的保濕性雖好但透氣性不夠,且容易在基質表層滋生青苔,后兩者透氣性雖佳但不易保水。因此,真正要實現鹿角蕨的倒垂栽培并取得良好的栽培與觀賞效果,就必需對它們的栽培花盆與基質作相應的改進、配套與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是,針對現有鹿角蕨利用常規花盆、基質進行直立或壁掛式栽培所存在的葉片畸形、株型不平衡及水肥管理不便、影響生長等的缺陷,提供一種適宜鹿角蕨倒垂栽培,保水、保肥性能好,質量輕,不易腐爛與板結,種植后有利于植株葉片正常生長,澆水施肥方便,形狀新穎、可立體觀賞的垂吊花盆和與該盆相配套的倒垂栽培的方法。本專利技術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1)垂吊花盆與栽培基質布的準備該垂吊花盆盆體為倒梯柱型,在盆體上口沿的三個等分處分別設有一個用于與鐵鏈吊鉤相連接的圓形掛孔,在該盆體的底面設有1-3個圓形栽植孔,另在側面的下方設有2-3個圓形栽植孔;在該盆體的底面與側面的內壁上鋪貼有一層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基質布,且在該基質布與盆體底面和側面上設置的圓形栽植孔相對應處,各劃出一個大小與該栽植孔直徑相等的十字形開口,備用; 2)鹿角蕨苗株的準備培育、選取長勢良好,根系旺盛,株高8-20cm的鹿角蕨小苗,備用; 3)栽培基質料的準備按10 20mm的樹皮、蕨根或椰殼;8 12mm的石塊;10 20mm·的陶粒;泥炭;水苔及N P Κ=14 14 14的長效復合肥,備料;并將其中的樹皮、蕨根或椰殼,石塊,泥炭和長效復合肥按重量份45-60 4-20 20-50 1_3比例配成基質混合物后,備用; 4)鹿角蕨苗的栽培與組裝將鹿角蕨小苗分別倒置放入垂吊花盆底面與側面基質布的十字形開口處的內側,并將小苗的孢子葉從內往外拉出開口處并調整好方向和位置,且讓各小苗的基部盾形葉卡住在開口處的內側;栽培好后,先將基質混合物填入至盆體高的二分之一處,在此基礎上再將水苔填入至盆體高的三分之二處,最后將陶粒填入至距上口沿2-3cm處后,將鐵鏈吊鉤與圓形掛孔相連接即完成栽培與組裝; 5)倒垂栽培盆的管理將倒垂栽培的鹿角蕨花盆放置在10 25°C、60 90%濕度的大棚中培養,根據生長情況,每3 10天澆水一次,每15 20天施N P K=20 20 20的水溶速效花肥一次,培養3-6個月后,鹿角蕨新長出的基部盾形葉片會逐漸將吊盆底部反卷包住,并與向四面八方生長的孢子葉一起,形成吊盆和植株一體的新穎美觀的觀賞盆體。所述的垂吊花盆由塑料、陶瓷或木料制成。所述的基質布為4_6mm厚的無紡布、氈布或棕櫚布中的任選一種。所述圓形栽植孔的直徑為4-6 Cm。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專利技術通過對栽培器皿的改良,利用鹿角蕨的基部盾形葉反卷生長的特性,創制出一種新穎的觀賞性強的立體垂吊盆景; 二、本專利技術自制的垂吊花盆,在側面和底部均有開口,并輔以內襯的基質布,選擇倒栽鹿角蕨的數量和部位,打造需要的整體造型效果; 三、吊鉤和掛扣連接,結實可靠,可承受后期鹿角蕨成長后比較大的重量;并且自制的花盆,由于采用了盆體與基質布內外層相結合的方式,在透氣透水方面比普通吊盆具有優勢,同時內層基質布采用十字開口的方式,適合各種大小的鹿角蕨小苗,也有利于前期的保水保肥; 四、本專利技術操作簡單便利,材料易于取得,并且倒栽的鹿角蕨,不僅造型獨特,也有利于其孢子葉的健康生長,有利于提高日常栽培管理效率,便于在生產實際中推廣應用,是一種新穎別致的立體綠植觀賞形式; 五、本專利技術通過對栽培基質的改良,利用樹皮和石塊的透氣性,水苔和陶粒的保水性,創制出一種方便耐用,有利于保水保肥同時又有利于排水透氣的,適用于鹿角蕨倒栽的栽培基質,上層陶??梢苑乐顾终舭l及青苔滋生,配合長效肥的使用,可以減少澆水和施肥的次數,減少栽培管理成本。附圖說明圖I鹿角蕨小苗結構示意圖,其中,I-孢子葉、2-基部盾形葉; 圖2垂吊花盆結構不意圖,其中,I-盆體、2-吊鉤、3-掛孔、4-栽植孔、5-基質布、6-十字形開口 ; 圖3鹿角蕨倒垂栽培效果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以下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內容并不局限于此。對實施例所涉材料的說明 10 20mm的樹皮、8 12mm的石塊、水苔、10 20mm的陶粒均可米用普通的市售商品;泥炭為德國klasmann或丹麥Pindstrup的進口或國產的粗泥炭; 長效復合肥為奧綠肥14-14-14,N\P\K成分分別為14、14、14 ;水溶速效花肥為花多多20-20-20,N\P\K成分分別為20、20、20,二者都為美國進口,生產廠家為The ScottsCompany ; 實施例I :(I) 該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1)垂吊花盆與栽培基質布的準備該垂吊花盆盆體I為倒梯柱型,由塑料制備而成,在盆體上口沿的三個等分處分別設有一個用于與鐵鏈吊鉤2相連接的圓形掛孔3,在該盆體的底面設有I個直徑為6 cm的圓形栽植孔4,在盆體側面的下方設有3個直徑為4 cm的圓形栽植孔4 ;在該盆體的底面與側面的內壁上鋪貼有一層形狀大小相匹配的4_無紡布的基質布5,且在該基質布與盆體底面和側面上設置的栽植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鹿角蕨的倒垂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進行:????1)垂吊花盆與栽培基質布的準備:該垂吊花盆盆體(1)為倒梯柱型,在盆體上口沿的三個等分處分別設有一個用于與鐵鏈吊鉤(2)相連接的圓形掛孔(3),在該盆體的底面設有1?3個圓形栽植孔(4),另在側面的下方設有2?3個圓形栽植孔(4);在該盆體的底面與側面的內壁上鋪貼有一層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基質布(5),且在該基質布與盆體底面和側面上設置的圓形栽植孔(4)相對應處,各劃出一個與該栽植孔(4)直徑相等的十字形開口(6),備用;????2)鹿角蕨苗株的準備:培育、選取長勢良好,根系旺盛,株高8?20cm的鹿角蕨小苗,備用;????3)栽培基質料的準備:按10~20mm的樹皮、蕨根或椰殼;8~12mm的石塊;10~20mm的陶粒;泥炭;水苔及N∶P∶K=14∶14∶14的長效復合肥,備料;并將其中的樹皮、蕨根或椰殼,石塊,泥炭和長效復合肥按重量份45?60∶4?20∶20?50∶1?3比例配成混合物后,備用;????4)鹿角蕨苗的栽培與組裝:將鹿角蕨小苗分別倒置放入垂吊花盆底面與側面基質布的十字形開口(6)處的內側,并將小苗的孢子葉從內往外拉出開口處并調整好方向和位置,且讓各小苗的基部盾形葉卡住在開口處(6)的內側;栽培好后,先將基質混合物填入至盆體(1)高的二分之一處,在此基礎上再將水苔填入至盆體(1)高的三分之二處,最后將陶粒填入至距上口沿2?3cm處后,將鐵鏈吊鉤(2)與圓形掛孔(3)相連接即完成栽培與組裝;倒垂栽培盆的管理:將倒垂栽培的鹿角蕨花盆放置在10~25℃、60~90%濕度的大棚中培養,根據生長情況,每3~10天澆水一次,每15~20天施N∶P∶K=20∶20∶20的水溶速效花肥一次,培養3?6個月后,鹿角蕨新長出的基部盾形葉片會將吊盆底部反卷包住,并與向四面八方生長的孢子葉一起,形成吊盆和植株一體的新穎美觀的觀賞盆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曉嵐,王煒勇,葛亞英,俞少華,潘剛敏,俞信英,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