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LED驅動電路,包含有:第一電容和整流橋,所述整流橋兩極與第一電容并聯;第一電阻和三極管,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參考電壓源,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陰極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取樣極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第二電阻,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形成負載的正極端;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形成負載的負極端。所述LED驅動電路簡單、成本低的特點,避免了傳統專用LED驅動電路結構復雜、成本高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半導體領域,特別是一種LED驅動電路。
技術介紹
由于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級管)具有低功耗、長壽命、無污染等優點,因此,LED被廣泛用于照明、顯示屏等領域。特別是照明領域,其節能特別備受青睞,由此引發了一場照明革命。但是,目前驅動LED發光需要恒定的電流源,如果使用電池供電則成本高昂。因此,大多數LED驅動電路普遍使用220V的交流電經過整流濾波后,變成驅動LED需要的恒流電源。然而,現有的LED驅動電路一般為非隔離拓撲驅動電路,需要采用集成電路、限流電感、MOS管及高速二極管等電子元件,導致了成本高、結構復雜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LED驅動電路,解決現有LED驅動電路結構復雜、成本高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LED驅動電路,包含有第一電容和整流橋,所述整流橋兩極與第一電容并聯;第一電阻和三極管,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參考電壓源,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陰極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取樣極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第二電阻,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形成負載的正極端;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形成負載的負極端。進一步的,還包含保護單元,所述保護單元的一端連接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另一端連接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進一步的,所述保護單元包含第三電阻和第二電容,二者串聯。進一步的,所述參考電壓源為TL431。進一步的,還包含低壓濾波單元,所述低壓濾波單元的一端連接所述正極端,另一端連接負極端。進一步的,所述低壓濾波單元為第三電容和第四電容并聯形成。進一步的,還包含第五電容和第四電阻,所述第四電阻連接于第一電阻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之間,所述第四電阻與第一電阻連接的一端同時連接所述第五電容的一端,所述第五電容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進一步的,還包括第六電容,所述第六電容兩端分別連接所述三極管的基極和發射極。進一步的,所述整流橋的一輸入端還連接有限流單元,所述限流單元由第七電容和第五電阻并聯構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優點在于通過LED驅動電路中的整流橋將外部電源輸入的電流進行整流,并利用與整流橋并聯的第一電容進行濾波,然后將濾波后的電信號通過三極管、第一電阻、參考電壓源及第二電阻進行降壓、穩流,從而獲得驅動LED燈的低壓恒流電源。所述LED驅動電路省去了傳統LED驅動電路中的集成電路、限流電感、MOS管及高速二極管等價格較高的元件,避免了傳統專用LED驅動電路結構復雜、成本高的問題。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第一具體實施例示意圖;圖2本技術第二具體實施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的LED驅動電路一般為非隔離拓撲驅動電路,需要采用集成電路、限流電感、MOS管及高速二極管等電子元件,導致了成本高、結構復雜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專利技術人提出一種解決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一種LED驅動電路,包含有第一電容和整流橋,所述整流橋兩極與第一電容并聯;第一電阻和三極管,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參考電壓源,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陰極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取樣極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第二電阻,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形成負載的正極端;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形成負載的負極端。本技術所提供的LED驅動電路省去了傳統LED驅動電路中的集成電路、限流電感、MOS管及高速二極管等價格較高的元件,避免了傳統專用LED驅動電路結構復雜、成本高的問題。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第一具體實施例。如圖I所述,LED驅動電路由整流橋、第一電容Cl、第一電阻R1、三極管Q1、參考電壓源Q2和第二電阻R2組成。所述整流橋由四個二極管Df D4構成。所述整流橋兩極與第一電容Cl并聯;所述第一電容Cl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Rl的一端、所述三極管Ql的集電極C連接,所述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與所述三極管Ql的基極B連接;所述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與所述參考電壓源Q2的陽極A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Q2的陰極K與所述三極管Ql的基極B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Q2的取樣極R與所述三極管Ql的發射極E連接;所述第二電阻R2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Ql的發射極E連接,所述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形成負載的正極端I ;所述參考電壓源Q2的陽極A形成負載的負極端2。當外部輸入220V的交流電源時,首先經整流橋整流,并經過第一電容Cl進行濾波;濾波后的電源信號通過三極管Ql與參考電壓源Q2,及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進行降壓、穩流后,形成驅動LED燈的低壓恒流電源。使用過程中,只需將正極端I與LED燈組的正極連接、負極端2與LED燈組的負極連接即可作為LED燈組的驅動電路。所述參考電壓源Q2采用德州儀器生產的TL431元件。圖2為本技術的第二具體實施例。如圖2所示,LED驅動電路包含整流橋、第一電容Cl、第一電阻R1、三極管Q1、參考電壓源Q2、第二電阻R2和第四電阻R4、第五電容C5、第六電容C6,以及第二電容C2和第三電阻R3組成的保護單元、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組成的低壓濾波單元、第七電容C7和第五電阻R5組成的限流單元及保險絲F。其中,整流橋、第一電容Cl、第一電阻R1、三極管Q1、參考電壓源Q2和第二電阻R2之間的連接方式如第一具體實施例所述,不再贅述;所述第二電容C2和第三電阻R3串聯后,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集電極C,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則連接三極管Ql的發射極E ;所述第三電容C3與第四電容C4并聯后的正極一端與第二電阻R2連接,負極一端與參考電壓源Q2的陽極A連接;所述第七電容C7與第五電阻并聯后,一端串聯保險絲F,另一端接入整流橋的一輸入端;所述第四電阻R4連接于第一電阻Rl和三極管Ql的基極B之間,及第一電阻Rl通過第四電阻R4與三極管Ql的基極B連接;所述第五電容C5的一端連接與第一電 阻Rl和第四電阻R4相連接的節點上,另一端連接參考電壓源Q2的陽極A ;所述第六電容C6 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基極B,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發射極E。當外部電源經過保險絲F及限流單元后,進入整流橋進行整流;整流后的電流經第一電容Cl濾波后,先由第一電阻Rl對第五電容C5充電,C5充電結束后向第四電阻R4放電,并用第四電阻R4限流使Ql導通,使第二電阻R2有電流通過,此時參考電壓源Q2的陰極K電位受第二電阻R2前端的電流控制,進入工作狀態;通過第二電阻R2的電流經過低壓濾波單元,即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的濾波作用,形成驅動LED燈組工作的低壓恒流電源。其中,由于參考電壓源Q2陰極K上的電壓隨第二電阻R2上的電流變化而變化,從而實現恒流作用。具體原理如下當第二電阻R2上的電流升高時,即參考電壓源Q2的取樣極R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ED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第一電容和整流橋,所述整流橋兩極與第一電容并聯;第一電阻和三極管,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參考電壓源,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陰極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參考電壓源的取樣極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第二電阻,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形成負載的正極端;所述參考電壓源的陽極形成負載的負極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天勇,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康帥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