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包含按鍵、設置在所述按鍵底部并支撐所述按鍵的支撐橡膠,所述支撐橡膠由支撐主體、設置在支撐主體的兩側的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和所述支撐柱的一對彈性臂構成,所述支撐主體的底端離金屬薄膜開關間隔預定距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尤其涉及改善手機等產品的按鍵的按壓觸感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大部分手機的按鍵采用直上直下的按壓方式,對于這種按鍵,通常只通過選用不同硬度的支撐橡膠(rubber)來解決反彈力和觸感的問題。一般,硬度越高反彈力越好,但也會增加按壓按鍵的最大力,觸感比率會變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圖I是現有的直上直下型按鍵的安裝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現有的按鍵的支撐橡膠的結構的剖視圖。如圖I所示,按鍵I設置在支撐橡膠3的上部并從外殼2的設置孔中露出按壓面。在如上所述的結構中,支撐橡膠3的底端(突起部)4接觸設置在PCB板上部的金屬薄膜開關(DOME Sheet) 4,當按壓按鍵I時,按鍵導電基下壓金屬薄膜開關4直至其達到變形極限,當撤去施加在按鍵I的壓力時,通過金屬薄膜開關4和支撐橡膠3恢復變形量,使按鍵I恢復到初始狀態。這種結構在外力作用下只能通過支撐橡膠彈性性能的變化來改善其觸感,但觸感越好,反彈力越差,如果反彈力太弱時,按鍵很容易被卡在外殼內,因此按鍵很難達到最佳觸感比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無需增加成本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本技術所提供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包含按鍵、設置在所述按鍵底部并支撐所述按鍵的支撐橡膠,所述支撐橡膠由支撐主體、設置在支撐主體的兩側的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和所述支撐柱的一對彈性臂構成。并且,所述支撐主體的底端離金屬薄膜開關間隔預定距離。并且,所述彈性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柱的一端高于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的一端。并且,所述彈性臂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兩端向上傾斜的形狀。并且,所述彈性臂的寬度均勻。并且,所述支撐主體、所述支撐柱以及所述一對彈性臂一體形成。根據本技術,可以提供結構簡單且無需增加成本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的直上直下型按鍵的安裝結構的剖視圖。圖2表示現有的按鍵的支撐橡膠的結構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的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的作用力-位移曲線圖。圖5的(a)、(b)、(c)、(d)分別表示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對應于受力的不同的階段產生的結構變化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圖3是表示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包括按鍵11、設置在按鍵11底部而支撐按鍵11的支撐橡膠13,支撐橡膠13由支撐主體14、設置在支撐主體14的兩側的支撐柱16、兩端分別連接于支撐主體14和支撐柱16的一對彈性臂15構成,而且支撐主體14的底端離金屬薄膜開關間隔預定距離。在本技術中,使彈性臂15連接于支撐柱16的一端高于連接于支撐主體14的一端,因此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兩端向上傾斜的形狀。并且,在本技術中,支撐主體14、支撐柱16以及一對彈性臂15 —體形成,但本技術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在本技術中,彈性臂15的寬度均勻,但本技術并不限定于此。通常,影響觸感的相關因素包括施加在按鍵11的作用力、恢復力和按鍵11的位移量。本技術通過改變按鍵11底部的支撐橡膠13的結構,在支撐橡膠13中增加彈性臂結構,從而改變按鍵11受到的作用力與恢復力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最佳的觸感比率。當向下按壓按鍵11時,支撐橡膠13的支撐柱16和彈性臂15產生彈性變形,使支撐主體14的底端下降,當支撐主體14的底端接觸金屬薄膜開關且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與恢復力相同時,按鍵11被完全按壓,不再發生向下位移。從開始按壓按鍵11至按鍵11被完全按壓為止,按鍵的受力分析可以參考圖4。圖4是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的作用力-位移曲線圖。如圖4所示,開始施加作用力F到按鍵11時,支撐橡膠13的支撐柱16和彈性臂15產生彈性變形,使按鍵11開始移動,按鍵11的位移量對應于支撐柱16和彈性臂15在豎直方向產生的彈性變形量。當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達到Fp時,支撐柱16幾乎不再產生變形,按鍵11移動相當于位移量SI的距離。在此過程中,因為支撐橡膠13的彈性變形而產生的恢復力Fk也隨著作用力的大小而變化。當作用力達到Fp之后繼續施加作用力時,根據彈性臂15的彈性變形,作用力逐步減小,當支撐主體14的底端接觸到金屬薄膜開關時,也即按鍵11移動相當于位移量S2的距離時,作用力減小到Fe。在此過程中,因為彈性臂15的彈性變形而產生的恢復力也隨著作用力的大小而變化,當作用力減小到Fe時,恢復力減小為FK。這里,考慮到觸感,作用力Fe與恢復力Fk之差約等于(20±10)g。在支撐主體14的底端接觸到金屬薄膜開關之后,根據彈性臂15和金屬薄膜開關的變形,按鍵11繼續向下移動,直到作用于按鍵的作用力與恢復力Fk相同為止。在本技術中,觸感比率Snap可以按如下公式計算,即, S =(Ip U'X100% Ιψ圖5的(a)、(b)、(c)、(d)分別表示本技術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在受力的不同的階段產生的結構變化原理圖。如圖5(a)所示,當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為零H)時,按鍵觸感改善結構不發生任何變化。如圖5(b)所示,當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為Fp時,按鍵11向下移動位移SI。如圖5(c)所示,當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為Fe時,按鍵11向下移動位移S2,支撐橡膠13的底端接觸金屬薄膜開關。如圖5(d)所示,當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無限增大F00時,由于支撐橡膠13和金屬薄膜開關受到PCB板的支撐,恢復力也無限增大,因此在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與恢復力相同時,按鍵觸感改善結構不再發生變化。 當撤回作用于按鍵11的作用力時,根據按鍵11受到的恢復力,按鍵11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在此,彈性臂的厚度不能太厚,太厚導致恢復力過大,破壞觸感。彈性臂的厚度可以根據具體的案件尺寸適當地進行確定。如上所述,本技術通過改變設置在按鍵底部的支撐橡膠的結構,在支撐橡膠中增加彈性臂結構,從而改變按鍵受到的作用力與恢復力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最佳的觸感比率。本技術可以應用于對按鍵觸感有需求的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中。權利要求1.一種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按鍵、設置在所述按鍵底部并支撐所述按鍵的支撐橡膠,所述支撐橡膠由支撐主體、設置在支撐主體的兩側的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和所述支撐柱的一對彈性臂構成。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主體的底端離金屬薄膜開關間隔預定距離。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柱的一端高于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的一端。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兩端向上傾斜的形狀。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的寬度均勻。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主體、所述支撐柱以及所述一對彈性臂一體形成。專利摘要本技術所提供的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包含按鍵、設置在所述按鍵底部并支撐所述按鍵的支撐橡膠,所述支撐橡膠由支撐主體、設置在支撐主體的兩側的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和所述支撐柱的一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按鍵觸感改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按鍵、設置在所述按鍵底部并支撐所述按鍵的支撐橡膠,所述支撐橡膠由支撐主體、設置在支撐主體的兩側的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支撐主體和所述支撐柱的一對彈性臂構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強,許東洪,楊玉林,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