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式裝料器,包括多個下料裝置,下料裝置之間通過連接鋼板相互固定為一體;下料裝置包括外料筒、內料筒和中心吊桿;外料筒包括外鋼筒、內鋼筒和筋板,內鋼筒設于外鋼筒的內腔之中且與外鋼筒同軸設置,內鋼筒的外壁與外鋼筒的內壁之間通過筋板相固定連接;內料筒包括鋼管、內錐形筒和外錐形筒;內錐形筒固定設置于鋼管的內壁的底端;外錐形筒固定設于鋼管的外壁底端;中心吊桿包括圓鋼、吊環和錐形鋼筒;吊環設置于圓鋼的頂端,錐形鋼筒固定設置于圓鋼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具有可很方便地為還原罐同時加料球和粉劑、可以同時為多個還原罐加料、能夠提高加料效率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組合式裝料器,尤其是一種用于為生產還原爐加料的組合式裝料器。
技術介紹
目前,皮江法真空熱還原金屬鎂、鈣、鍶等生產方式基本有兩種,臥式還原爐與豎式還原爐。其中臥式還原爐大部分使用橫式還原罐進行皮江法還原,其在煅白料進出爐時靠人工作業,存在工人勞動強度高、作業環境比較差等缺點。另一種是采用豎罐中部裝中空管(鎂蒸汽管),中心管與還原罐之間為煅白混合料球。在生產過程中,也需要人工加料,且還原罐下部金屬凝結嚴重。現有技術中采用人工加料的方式,加料較慢,加料作業時間長,降低了勞動生產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避免上述已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組合式裝料器,以提聞還原te的加料效率。本技術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組合式裝料器,其結構特點是,包括多個下料裝置,所述下料裝置之間通過連接鋼板相互固定為一體;所述下料裝置包括外料筒、內料筒和中心吊桿;所述外料筒包括外鋼筒、內鋼筒和筋板;所述外鋼筒為上部直徑大而下部直徑較小的結構;所述內鋼筒設于外鋼筒的內腔之中且與所述外鋼筒同軸設置,所述內鋼筒的外壁與所述外鋼筒的內壁之間通過所述筋板相固定連接;所述內料筒包括鋼管、內錐形筒和外錐形筒;所述內錐形筒固定設置于所述鋼管的內壁的底端且伸出于所述鋼管的內腔之外;所述外錐形筒固定設于所述鋼管的外壁底端;所述中心吊桿包括圓鋼、吊環和錐形鋼筒;所述吊環設置于所述圓鋼的頂端,所述錐形鋼筒固定設置于所述圓鋼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結構特點也在于所述外料筒的外鋼筒包括第一柱形筒、第一錐形筒、第二柱形筒和第二錐形筒;所述第一柱形筒、第一錐形筒、第二柱形筒和第二錐形筒至上而下依次設置;兩個下料裝置的外料筒的第一柱形筒之間通過所述連接鋼板相固定連接。與已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有益效果體現在I)通過中心管從還原罐上部加密封用粉劑到罐下部,可阻止金屬在下部水套凝結導致的堵塞出渣通道;2 )組合裝料器實現料球和下部密封用粉劑同時添加,減少了一道加密封用粉劑工序,增加還原時間;3)組合裝料器通過機械提吊,代替人工作業,降低了人工作業強度,可以實現機械化大規模生產;4)組合裝料器通過多個裝料器為一組,可以同時給多個還原罐加料和加密封用粉齊U,提高工作效率。5)組合裝料器的組成部件均為常見部件,結構簡單,制造容易。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具有可很方便地為還原罐同時加料球和粉劑、可以同時為多個還原罐加料、能夠提高加料效率等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外料筒的主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內料筒的主視圖。圖5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中心吊桿的主視圖。圖6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放入還原罐時未加料時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組合式裝料器的放入還原罐時加料的示意圖。附圖I 附圖7中標號1下料裝置,2連接鋼板,3外料筒,31外鋼筒,311第一柱形筒,312第一錐形筒,313第二柱形筒,314第二錐形筒,32內鋼筒,33筋板,4內料筒,41鋼管,42內錐形筒,43外錐形筒,5中心吊桿,51圓鋼,52吊環,53錐形鋼筒,6還原罐,61中心管,62罐體,7料球,8粉劑,9吊架。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I 圖7,組合式裝料器,包括多個下料裝置1,所述下料裝置I之間通過連接鋼板2相互固定為一體;所述下料裝置I包括外料筒3、內料筒4和中心吊桿5 ;所述外料筒3包括外鋼筒31、內鋼筒32和筋板33 ;所述外鋼筒31為上部直徑大而下部直徑較小的結構;所述內鋼筒32設于外鋼筒31的內腔之中且與所述外鋼筒31同軸設置,所述內鋼筒32的外壁與所述外鋼筒31的內壁之間通過所述筋板33相固定連接;所述內料筒4包括鋼管41、內錐形筒42和外錐形筒43 ;所述內錐形筒42固定設置于所述鋼管41的內壁的底端且伸出于所述鋼管41的內腔之外;所述外錐形筒43固定設于所述鋼管41的外壁底端;所述中心吊桿5包括圓鋼51、吊環52和錐形鋼筒53 ;所述吊環52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頂端,所述錐形鋼筒53固定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內料筒、外料筒和中心吊桿之間為相互分離的個體。安裝時,內料筒設置于外料筒的內鋼筒之內,由于內料筒底部的外錐形筒的直徑比外料筒下端口的直徑大,故而外錐形筒能夠封住外料筒的下端口,并在吊裝起來時托起外料筒。中心吊桿位于內料筒的鋼管之內,吊環伸出內料筒的上端,錐形鋼筒卡在內料筒的內錐形筒之下,并在吊裝起來時托起內料筒。還原罐6包括罐體61和中心管62。裝料時,裝料器放在裝料振動篩下方,料球7裝入外料筒和內料筒之間的空間內,在內料筒內裝密封用的粉劑8。用行車將裝好料的組合裝料器放入已裝好中心管的還原罐內。吊架8上設有多個吊鉤,中心吊桿頂端的吊環掛在吊鉤上,從而可將整個裝料器吊裝在吊架上。在裝料器擱在還原罐上后,吊架8下降。由于外料筒的上端直徑比還原罐的上端口直徑大,故而外料筒的上端部卡在還原罐的端口之上。內料筒的鋼管的直徑比還原罐的中心管的直徑小。吊架9下降繼續下降,中心吊桿和內料筒同時下降,內料筒下部的外錐形筒蓋住中心管的上端管口,料球7從內料筒下部的外錐形筒的邊緣處下落,掉落在還原罐的罐體與中心管之間的空腔之內。吊架9再下降繼續下降,中心吊桿進入中心管之內,內料筒之中的粉劑8流入中心管之內,落入還原罐的下部的水套內,起到還原過程中下部密封阻止下部金屬凝結作用。多個下料裝置固定連接為一排,可以同時為多個還原罐加料,能夠提高加料效率。所述外料筒3的外鋼筒31包括第一柱形筒311、第一錐形筒312、第二柱形筒313·和第二錐形筒314 ;所述第一柱形筒311、第一錐形筒312、第二柱形筒313和第二錐形筒314至上而下依次設置;兩個下料裝置I的外料筒3的第一柱形筒311之間通過所述連接鋼板2相固定連接。外料筒采用兩個柱形筒和兩個錐形筒的結構,結構簡單便于制造,且將第一錐形筒的尺寸設置得能夠卡在還原罐的罐口之上,便于裝料裝置進行裝料。權利要求1.組合式裝料器,其特征是,包括多個下料裝置(I),所述下料裝置(I)之間通過連接鋼板(2)相互固定為一體;所述下料裝置(I)包括外料筒(3)、內料筒(4)和中心吊桿(5);所述外料筒(3)包括外鋼筒(31)、內鋼筒(32)和筋板(33);所述外鋼筒(31)為上部直徑大而下部直徑較小的結構;所述內鋼筒(32)設于外鋼筒(31)的內腔之中且與所述外鋼筒(31)同軸設置,所述內鋼筒(32)的外壁與所述外鋼筒(31)的內壁之間通過所述筋板(33)相固定連接; 所述內料筒(4)包括鋼管(41)、內錐形筒(42)和外錐形筒(43);所述內錐形筒(42)固定設置于所述鋼管(41)的內壁的底端且伸出于所述鋼管(41)的內腔之外;所述外錐形筒(43)固定設于所述鋼管(41)的外壁底端; 所述中心吊桿(5)包括圓鋼(51)、吊環(52)和錐形鋼筒(53);所述吊環(52)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頂端,所述錐形鋼筒(53)固定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組合式裝料器,其特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組合式裝料器,其特征是,包括多個下料裝置(1),所述下料裝置(1)之間通過連接鋼板(2)相互固定為一體;所述下料裝置(1)包括外料筒(3)、內料筒(4)和中心吊桿(5);所述外料筒(3)包括外鋼筒(31)、內鋼筒(32)和筋板(33);所述外鋼筒(31)為上部直徑大而下部直徑較小的結構;所述內鋼筒(32)設于外鋼筒(31)的內腔之中且與所述外鋼筒(31)同軸設置,所述內鋼筒(32)的外壁與所述外鋼筒(31)的內壁之間通過所述筋板(33)相固定連接;所述內料筒(4)包括鋼管(41)、內錐形筒(42)和外錐形筒(43);所述內錐形筒(42)固定設置于所述鋼管(41)的內壁的底端且伸出于所述鋼管(41)的內腔之外;所述外錐形筒(43)固定設于所述鋼管(41)的外壁底端;所述中心吊桿(5)包括圓鋼(51)、吊環(52)和錐形鋼筒(53);所述吊環(52)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頂端,所述錐形鋼筒(53)固定設置于所述圓鋼(5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正祥,張建華,
申請(專利權)人:巢湖云海鎂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