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和裝于其底部的墊片組成。在螺母本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為174°~179°和170°~179°的下凹和上凹的圓錐形防松錐面。位于其底部的墊片硬度為HRC50~55。當防松自鎖螺母被預緊受力時,因上下防松錐面與底部墊片的存在,其下部發生徑向向外彈性擴張延伸,而其上部則發生徑向向內彈性收縮,自動將預緊螺栓螺紋緊緊鎖住而防止其松動。(*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防止大型預緊螺栓松動用的防松自鎖螺母,特別是防止高溫、高壓、高頻、強振條件下工作的大型預緊螺栓的松動,屬于螺母制造領域。
技術介紹
對于防止已被預緊螺栓的松動,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在預緊螺母下面加裝彈簧墊圈;或是多加裝一個螺母,即采用雙螺母;或是采用帶有銷孔的預緊螺栓,待其預緊后在螺母外的銷孔內加裝開口銷。這些防松方法在一般情況下,只能防止在常溫下工作的小直徑預緊螺栓的松動,而不能可靠的防止在高溫、高壓、高頻、強振情況下工作的大直徑預緊螺栓的松動,防松可靠性差。另外,這些防松方法需另外增加防松零件,耗材多,成本高;且操作繁瑣,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防松零件存在的不足,提高預緊螺栓防松的可靠性,特別是在高溫、高壓、高頻、強振條件下工作的大直徑預緊螺栓的防松可靠性,本技術提供一種防松自鎖螺母,其可依靠自身結構特點,在不需要外加防松零件的情況下,能可靠防止預緊螺栓的松動。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是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和裝于其底部的墊片組成。其特征在于在螺母本體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分別為174° 179°和170° 179°的下凹和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所述墊片,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直徑,表面硬度為HRC50 55。所述螺母本體,上部為正多棱柱,下部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所述螺母本體,上部為圓柱體,下部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所述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所述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本技術的優點是防松可靠性好,當預緊螺栓被預緊時,因上下防松錐面的存在,其下部發生徑向向外彈性擴張延伸,而其上部則發生徑向向內彈性收縮,自動將預緊螺栓螺紋緊緊鎖住而防止其松動,即使在高溫、高壓、高頻、強振情況下工作的大直徑預緊螺栓也不會發生松動;預緊操作方便快速,預緊操作效率高;不需附加防松零件,預緊成本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為螺母本體上部為正多棱柱,下部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的防松自鎖螺母的縱剖面結構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螺母本體上部為圓柱體,下部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的防松自鎖螺母縱剖面結構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圖5為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的防松自鎖螺母縱剖面結構圖。圖6為圖5的俯視圖。圖7為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的防松自鎖螺母縱剖面結構圖。圖8為圖7的俯視圖。圖中I、螺母本體,2、墊片,3、預緊螺栓,4、預緊工件,11、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3、正多棱柱,14、圓柱體,15、截頂圓錐體,16、盲孔,17、螺紋孔,18、·正多棱柱,19、圓柱體,21、通孔。具體實施方式實施方式I :如圖I所示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I和墊片2組成。所述螺母本體1,其上部為正多棱柱13,下部為圓柱體14,中間為截頂圓錐體15。在圓柱體14上徑向設有多個盲孔16,便于用棒插入將螺母本體I撥動。在螺母本體I的中心,設有與預緊螺栓3相配的螺紋孔17,用于和預緊螺栓3連接;在螺母本體I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和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的圓錐角為174° 179°,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的圓錐角為170° 179°。所述墊片2,其中心設有可穿過預緊螺栓3的通孔21,表面硬度HRC50 55,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I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的直徑。墊片2位于螺母本體I和預緊工件4之間。當預緊螺栓3被預緊受力時,螺母本體I同時受到相同向下軸向預緊負載力的作用,因其頂部和底部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和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的存在,在螺母本體I底部墊片2的作用下,則螺母本體I下部發生徑向向外彈性擴張延伸,其結果,使螺母本體I螺紋孔17下部螺紋與預緊螺栓3的外螺紋緊緊咬合在一起,而螺母本體I上部則發生徑向向內彈性收縮,使螺母本體I螺紋孔17上部螺紋與預緊螺栓3的外螺紋亦緊緊咬合在一起,其最終結果使螺母本體I螺紋孔17中的更多內螺紋與預緊螺栓3的外螺紋緊緊咬合在一起而承受負載,從而避免了普通螺母在預緊中預緊應力只集中在螺母螺紋孔前幾道螺紋上的弊端,避免了應力集中,增強了預緊強度,預緊彈性,可靠防止其松動。實施方式2 如圖3所示,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I和墊片2組成。所述螺母本體1,其上部為圓柱體19,下部為正多棱柱18,中間為截頂圓錐體15。在正多棱柱18上徑向設有多個盲孔16 ;在螺母本體I中心,設有與預緊螺栓3相配的螺紋孔17 ;在螺母本體I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為174° 179°的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和圓錐角為170° 179°的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所述墊片2,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I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的直徑,其余實施方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方式3 如圖5所示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I和墊片2組成。所述螺母本體1,其上部為正多棱柱13,下部為正多棱柱18,中間為截頂圓錐體15。在正多棱柱18上,徑向設有多個盲孔16 ;在螺母本體I中心,設有與預緊螺栓3相配的螺紋孔17 ;在螺母本體I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為174° 179°的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和圓錐角為170° 179°的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所述墊片2,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I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的直徑,其余實施方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方式4 如圖7所示,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I和墊片2組成。所述螺母本體1,其上部為圓柱體19,下部為圓柱體14,中間為截頂圓錐體15。在圓柱體14上,徑向設有多個盲孔16,在螺母本體I中心,設有與預緊螺栓3相配的螺紋孔17 ;在螺母本體I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為174° 179°的下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2和圓錐角為170° 179°的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11。所述墊片2,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I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 錐面11的直徑,其余實施方式與實施例I相同。權利要求1.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和裝于其底部的墊片組成,其特征在于在螺母本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分別為174° 179°和170° 179°的下凹和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所述墊片,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直徑,表面硬度為HRC50 55。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松自鎖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本體,上部為正多棱柱,下部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松自鎖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本體,上部為圓柱體,下部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松自鎖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正多棱柱,中間為截頂圓錐體。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松自鎖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本體,上部和下部均為圓柱體,中間為截頂圓錐體。專利摘要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和裝于其底部的墊片組成。在螺母本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為174°~179°和170°~179°的下凹和上凹的圓錐形防松錐面。位于其底部的墊片硬度為HRC50~55。當防松自鎖螺母被預緊受力時,因上下防松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松自鎖螺母,由螺母本體和裝于其底部的墊片組成,其特征在于:在螺母本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圓錐角分別為174°~179°和170°~179°的下凹和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所述墊片,其外圓直徑大于螺母本體底部上凹圓錐形防松錐面直徑,表面硬度為HRC50~5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耿曉曦,陳進海,
申請(專利權)人:南通高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