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此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采用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和混凝土輸送設備。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混凝土分配管由于具有多于兩個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結構特征,并且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均形成有用于混凝土管道連接的安裝凸緣,因此能夠方便地與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進行連接,從而相對有效地對混凝土的輸送進行分流與合流功能,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混凝土輸送管道,具體地,涉及一種混凝土分配管。此外,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包括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以及混凝土輸送設備。
技術介紹
混凝土輸送設備,例如混凝土泵車、混凝土布料機等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均包括安裝在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混凝土輸送管道的輸出端連接有布料軟管。典型地,就混凝土泵車而言,參加圖4所示,其包括混凝土泵送裝置(一般為混凝土泵6)和混凝土布料系統,其中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安裝在布料臂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稱為“布料桿”或“布料臂”等)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所述布料臂架一 般包括依次鉸接的多節臂節,該多節臂節能夠折疊伸展,各節臂節上分別安裝有混凝土輸送管,混凝土輸送管依次連接從而構成混凝土輸送管道7,混凝土輸送管之間一般通過管卡(即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相互連接,安裝在相鄰的臂節上的混凝土管一般通過兩段混凝土彎管連接,由于相鄰的臂節之間經常需要折疊伸展,因此兩段混凝土彎管之間通過相應的管卡形成能夠相對旋轉的連接(有關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參見機械行業標準JB/T10704—2007),具體地,相鄰的臂節之間的鉸接樞轉軸與上述兩段混凝土彎管之間相對旋轉的旋轉軸線同軸,這樣在相鄰的臂節之間折疊或伸展時,該相鄰臂節上的混凝土輸送管也隨同折疊或伸展,有關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折疊式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的安裝形式是公知的,下文不再贅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輸入端連接于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輸出端連接有布料軟管8,在泵車工作時混凝土泵6將混凝土泵送經過混凝土輸送管道7達到布料軟管8,操作工人手持布料軟管8對指定的澆筑點進行澆筑,然后再由現場施工人員對混凝土進行振動、攤勻。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中為了使得圖面簡潔僅示意性地顯示了三節臂節,并且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顯示為直接連接于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在實際的混凝土泵車上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通常是經由混凝土泵車的下車混凝土輸送管道連接到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此外,就混凝土布料機而言,其主要部分為混凝土布料系統,一般本身并不包括混凝土泵送裝置,即混凝土布料機主要接收泵送的混凝土而進行混凝土布料作業。目前,隨著大方量泵送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在實際布料工作時,由于泵送方量很大,在混凝土被輸送出布料軟管8時,在施工點的操作人員由于工地狹窄,往往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混凝土的振動、夯實、攤勻,所以雖然混凝土泵送裝置(例如混凝土泵車上的混凝土泵6)擁有著16(Γ200方/小時的大方量泵送系統的能力,但由于施工操作人員無法完成如此多的混凝土施工任務,因此都只將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調小,進而每小時能夠完成的方量約為5(Γ70方,混凝土輸送設備(例如混凝土泵車)的工作效率較低。在上述混凝土輸送設備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中,由于該混凝土布料系統是從一個混凝土輸入端將混凝土輸送到一個混凝土輸出端,而構成混凝土輸送管道7主要為混凝土輸送管(包括直管與彎管)。參見圖I至圖3所示,目前混凝土輸送管主要有如圖所示的幾種,其中圖I所示為混凝土直管,其通流直徑相同,為同徑管,外觀形狀為直線型;圖2所示為混凝土彎管,其通流直徑不相同為變徑管,外觀形狀為90度彎管;圖3所示為混凝土彎管,其通流直徑相同為同徑管,外觀形狀為45度彎管。如圖4所示的混凝土布料系統,混凝土輸送管道7接收來自混凝土泵6泵送的混凝土,并將混凝土輸送到布料軟管8。具體地,在該現有技術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主要存在如下技術缺陷第一,在混凝土輸送管道7輸送的的混凝土的輸送量較大時,即向混凝土輸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裝置具有較大的泵送方量能力 時,由于工人的手動操作限制等原因,布料軟管8的實際輸出量使得工人根本來不及進行有效的布料,因此此時并不需要大方量的混凝土輸出量;第二,在混凝土輸送管道7輸送的混凝土的輸送量較小時,例如向混凝土輸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能力較小時,混凝土輸送管道7向布料軟管8輸送的混凝土方量遠遠不能滿足工人操作布料軟管8進行布料的需要。也就是說,混凝土輸送管道7與布料軟管8在混凝土輸送量與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上述不匹配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首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混凝土分配管,該混凝土分配管在應用于混凝土布料系統時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在此基礎上,本技術提供一種混凝土布料系統,該混凝土布料系統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此外,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混凝土輸送設備,該混凝土輸送設備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第一種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具體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連結在所述第二管段的兩端之間的位置上。具體選擇地,所述第一管段與所述第二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或不同的直徑。作為另一種具體結構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四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四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連結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更具體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作為又一種具體結構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彎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相對于所述第三管段的軸線對稱分布,并且該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各自與所述第三管段連結成弧形管。更具體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或者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三管段的直徑。本技術還提供第二種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軟管本體,該軟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口。在本技術的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基礎上,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安裝在該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其中, 該混凝土布料系統還包括上述第一種形式的任一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和布料軟管的數量之和等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數量,各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于一個所述布料軟管或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作為一種優選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于該混凝土輸送管道,并且其余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于一個所述布料軟管。典型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三通混凝土彎管,該三通混凝土彎管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連接于所述混凝土輸送通道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另外兩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各自經由一個混凝土彎管連接于一個所述布料軟管。作為另一種優選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兩個以上的所述混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瀚暉,唐山青,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