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污水pH值調節系統,屬于污水凈化領域,其包括控制柜、積聚有污水的集水池、第一中和池、底部和第一中和池連通的第二中和池、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強酸加藥系統和強堿加藥系統,分別設置在集水池和第一中和池內的潛水泵以及各管路和設置在管路上的pH計和電動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污水pH調節系統,采用管道式pH測量方法,可以精確控制排放污水的pH值,避免排放不達標,通過管道式中和液夾注后再利用不達標的污水再次混合,有效解決了中和液添加不當造成的重復添加問題,降低了排污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污水凈化
,特別是涉及一種污水PH值調節系統。
技術介紹
近年來,為了解決各種工業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建成了各種各樣的污水處理裝置。在污水處理過程中,PH值是一個需要控制的關鍵參數,如果直接排放強酸性或者強堿性污水,將給排水管線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污染,所以就必須在排放前進行PH值調節。傳統做法是人工測量污水的pH值然后根據測得pH值往水池內加入強堿或者強酸以中和使其達到標準的PH后進行排放。但由于污水處理過程中pH值調節不是一個線性變化,這就導致PH調控很是復雜,經常導致反復加入強酸或強堿情況發生,造成材料的浪費, 同時人工加入強酸強堿,人工勞動強度大且具有很大的風險。另一種傳統的處理方式是建三個廢水池,其中一個酸性水池,一個堿性水池,一個中和池。酸性水池和堿性水池中的污水用泵按比例輸送到中和池,再視中和池的pH值進行加酸、加堿處理,調整到6-9之間排放。這種處理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但是這種處理方式的排水PH值合格率只能達到30%左右,且中和用的酸堿耗量很高,造成很大的耗費,而且效果不佳。中國專利201020228627. X公開了一種自動控制污水pH值的反應裝置,由反應釜產生的廢液通過管道排入沉淀池,通過沉淀,上清液由泵抽出,通過管道排入到廢液池中。反應釜產生的水蒸氣中含有酸性氣體,通過分水器冷卻下來,由管道排入到廢液池中。當廢液池中的液體呈酸性,PH自動控制裝置會顯示其pH值,并且將信號傳送給通道感應器,控制打開活門,投放石灰粉到廢液池,直到廢液呈中性,PH自動控制裝置再控制感應器使活門關閉。雖然上述專利基本上實現了自動化污水排放pH值的控制,但是其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在進行PH調節時,很容易因為酸堿的加入導致pH變化過大而再次超出排放pH安全范圍,同樣會產生原料的浪費等情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能節省酸堿中和劑的污水pH值自動調節系統。為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污水pH值調節系統,包括控制柜、積聚有污水的集水池I、第一中和池2、底部和第一中和池連通的第二中和池3、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強酸加藥系統4和強堿加藥系統5,分別設置在集水池I和第一中和池2內的潛水泵;還包括連通集水池I與第一中和池2的第一管路11,在所述的第一第一管路11上的第二電動閥82 ;—端連接至所述的第一管路11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的第一 pH測量支路12,在所述的第一 pH測量支路12上設置有第一 PH計120 ;—端與所示第一管路11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排放格柵9的排放支路13,在所述的排放支路13上設置有第一電動閥81 ;連通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和所述的排放格柵9的第四管路14,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設置有第三電動閥83 ;—端連接至所述的第四管路14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的第二 pH測量支路15,在所述的第二 pH測量支路15設置有第二 pH計;一端與所述的第四管路14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二中和池3的中和支路16,在所述的中和支路16設置有第四電動閥84以及連接至強酸加藥系統4和強堿加藥系統5的混合器6。其還包括設置在第一中和池內并與控制柜連接的液位傳感器以及其上設置有第五電動閥85的溢流排放支路17,所述的溢流排放支路一端與第四管路14連通另一端連接至排放井。 所述的混合器為管道式混合器。所述的第一 pH計和第二 pH計為管道式pH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污水pH調節系統,采用管道式pH測量方法,可以精確控制排放污水的pH值,避免排放不達標,通過管道式中和液夾注后再利用不達標的污水再次混合,有效解決了中和液添加不當造成的重復添加問題,降低了排污成本。附圖說明圖I所示為本技術的污水pH調節系統結構示意圖。圖中1.集水池,2.第一中和池,3.第二中和池,4.加酸裝置,5.加堿裝置,6.混合器,9.排放格柵,11.第一管路,12.第一pH測量支路,13.排放支路,14.第四管路,15.第二 pH測量支路,16.中和支路,17.溢流排放支路,81.第一電動閥,82.第二電動閥,83.第三電動閥,84.第四電動閥,85.第五電動閥,120.第一 pH計,150.第二 pH計。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污水pH值調節系統包括積聚有污水的集水池1,第一中和池2、底部和第一中和池連通的第二中和池3、強酸加藥系統4和強堿加藥系統5,分別設置在集水池I和第一中和池2內的潛水泵、以及可接受各傳感器信號并控制電動閥或潛水泵等工作的控制柜。其中,所述的集水池I經第一管路11與第一中和池2相連通并可經由潛水泵將集水池內的水排放至第一中和池2,同時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設置有第二電動閥82以控制該管路的通斷。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還設置有其上設置有第一 pH計120的第一 pH測量支路12,該第一 pH測量支路12 —端連接至第一管路11另一端連通至第一中和池2并在該之路上設置有可控制該支路通斷與否的控制閥。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第二電動閥82的前部還連接有排放支路13,所述的排放支路一端與第一管路11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排放格柵9,同時在該排放支路上設置有控制該排放支路通斷與否第一電動閥81。即當集水池內的潛水泵工作時,經第一管路11排出集水池的同時會有部分水流經過第一 PH值測量支路進入第一中和池2,第一 pH計120測量流經該管路的pH值同時將該PH值傳遞至控制柜,控制柜收到該pH值信息后進行比對,如果該pH值位于合理的排放范圍內,則控制柜控制第一電動閥81打開而第二電動閥82關閉,潛水泵自集水池中抽出的水經排放支路直接排放至排放格柵。如果該PH值不再合理排放范圍內,則控制第一電動閥81關閉而第二電動閥82打開,潛水泵自集水池中抽出的水經管路直接排放至第一中和池2。在整個排放過程中,第一 pH計實時監測流經管路水的pH值并傳輸至控制柜,控制柜可根據反饋信息實時調節第一電池閥和第二電動閥的動作,可精確控制排放水的PH值,也避免不需要處理的污水進入中和池,減少酸堿的使用量。同時也加快了污水的處理過程。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經第四管路14與排放格柵9相連通并可經由潛水泵將第一中和池內的水排放,同時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設置有第三電動閥83以控制該管路的通斷。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還設置有其上設置有第二 pH計150的第二 pH測量支路15,該第二 pH測量支路15 —端連接至第四管路14另一端連通至第一中和池2并在該之路上設置有可控制該支路通斷與否的控制閥。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第三電動閥83的前部還連接有中和支路16,所述的中和支路一端與第四管路14連通另一端連通至第二中和池3,同時在該中和支路上設置有控制該排放支路通斷與否第四電動閥84以及控地連接至強酸加藥系統4或強堿加藥系統5的管道混合器6。所述的管道混合器6也稱管式靜態混合器,在給排水和環保工程中對投加各種混凝劑、助凝劑、臭氧、液氯及酸堿中和、氣水混合等方面都非常有效,是處理水域各種藥劑實現瞬間混合的設備,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污水pH值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柜、積聚有污水的集水池、第一中和池、底部和第一中和池連通的第二中和池、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強酸加藥系統和強堿加藥系統,分別設置在集水池和第一中和池內的潛水泵;還包括連通集水池與第一中和池的第一管路(11),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的第二電動閥;一端連接至所述的第一管路(11)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的第一pH測量支路,在所述的第一pH測量支路上設置有第一pH計;一端與所述的第一管路(11)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排放格柵的排放支路(13),在所述的排放支路(13)上設置有第一電動閥;連通所述的第一中和池和所述的排放格柵的第四管路(14),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設置有第三電動閥;一端連接至所述的第四管路(14)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的第二pH測量支路,在所述的第二pH測量支路設置有第二pH計;一端與所述的第四管路(14)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所述的第二中和池的中和支路(16),在所述的中和支路(16)設置有第四電動閥以及連接至強酸加藥系統和強堿加藥系統的混合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守疆,劉詠,王婷,王飆,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邦盛凈化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