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薄片介質夾送機構,包括機架、傳送機構、分別轉動安裝在機架上的上夾機構、上夾傳動桿、下夾機構和凸輪組件,所述上夾機構抵靠在上夾傳動桿上,所述上夾傳動桿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所述下夾機構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凸輪組件的轉動能夠使下夾機構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且通過上夾傳動桿也同時能夠使上夾機構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打開狀態時,薄片介質能夠送入到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之間,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夾緊狀態時,薄片介質能夠被上夾機構與下夾機構夾緊,被夾緊的薄片能夠通過傳送機構送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涉及一種機電自動化設備,特別是指一種應用于機電自動設備中的薄片介質夾送機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 斷發展進步,等機電自動化設備領域中,特別是對于ATM機來說,對薄片介質的傳輸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1110255643. 7號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所揭露的一種薄片介質夾送機構,包括第一夾輪;可繞一轉軸擺動的擺動驅動機構;裝配于所述夾送支架近所述第二位置一端并與所述第一夾輪配合完成所述整疊薄片介質對接夾取的第二夾輪;裝配于所述夾送支架另一端并通過夾送皮帶與所述第二夾輪傳動相連以驅動所述第二夾輪旋轉的夾輪驅動輪。這種機構具有一定的傳輸穩定性,但仍存在改進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夾送穩定的薄片介質夾送機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薄片介質夾送機構,包括機架、傳送機構以及分別轉動安裝在機架上的上夾機構、上夾傳動桿、下夾機構和凸輪組件,所述上夾機構抵靠在上夾傳動桿上,所述上夾傳動桿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所述下夾機構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并在凸輪組件的帶動下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而上夾機構也通過上夾傳動桿由凸輪組件帶動而同步地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打開狀態時,薄片介質由傳送機構送入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之間,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夾緊狀態時,薄片介質被上夾機構與下夾機構夾緊,被夾緊的薄片再通過傳送機構送出。進一步地,所述凸輪組件包括邊凸輪和中凸輪,所述上夾傳動桿抵靠在所述邊凸輪上,所述下夾機構抵靠在所述中凸輪上。進一步地,所述邊凸輪相對所述中凸輪形成有用于調整上夾機構與下夾機構夾緊的先后順序的可調夾角。進一步地,所述上夾機構包括有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上夾支架和促使上夾支架復位的上夾彈簧,所述上夾傳動桿抵靠在所述上夾支架上,所述上夾彈簧固定在機架上,且一端抵靠在所述機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上夾支架上。進一步地,上夾傳動桿上裝設有軸承,所述上夾傳動桿通過所述軸承抵靠在所述上夾支架上,且所述軸承與所述上夾支架滾動接觸。進一步地,所述上夾機構還包括有上夾浮動軸、上夾浮動架、上夾浮動輪、上夾浮動輪皮帶及促使上夾浮動架復位的上夾浮動輪扭簧,上夾浮動軸轉動安裝在上夾支架,上夾浮動架轉動安裝在上夾浮動軸上,上夾浮動輪裝配于上夾浮動軸及上夾浮動架上,所述上夾浮動輪皮帶繞在所述上夾浮動輪上,所述上夾浮動輪扭簧固定在上夾支架上,且一端抵靠在上夾支架上,另一端抵靠在上夾浮動架上。進一步地,所述下夾機構包括有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抵靠在所述中凸輪上的下夾支架以及促使下夾支架復位的下夾彈簧,所述下夾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夾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機架上。進一步地,所述下夾機構還包括有下夾轉軸、下夾皮帶輪與下夾皮帶,所述下夾轉軸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下夾支架轉動安裝在所述下夾轉軸上,所述下夾皮帶輪轉動安裝在所述下夾支架上,所述下夾皮帶纏繞在所述下夾皮帶輪上,所述機架固定有傳動電機、并轉動安裝有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及第四轉軸,所述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及第四轉軸上均設有皮帶輪,所述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的皮帶輪上纏繞有第一皮帶,所述第三轉軸的下圓周抵壓在所述第一皮帶的內表面,所述第一轉軸的端部設有齒輪,所述齒輪通過一第四皮帶與傳動電機相連,所述傳動輪和所述第四轉軸的皮帶輪上纏繞有第二皮帶,所述傳送機構主要由第一皮帶與第二皮帶構成。進一步地,所述機架上開設有長槽,所述第三轉動軸可沿長槽移動地安裝在所述長槽中,所述機架上固定有用于所述第三轉動軸的復位的扭簧,扭簧的一端抵靠在機架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三轉動軸的端部。進一步地,所述凸輪組件還包括有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用于帶動所述邊凸輪與中凸輪轉動的凸輪軸,所述邊凸輪與中凸輪固定在所述凸輪軸上,所述機架固定有用以驅使所述凸輪軸轉動的開夾電機。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薄片介質夾送機構通過上夾機構、上夾傳動桿、下夾機構和凸輪組件的配合,能夠實現薄片的穩定夾送。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薄片夾送機構的一較佳實施方式的一立體圖。圖2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的另一立體圖。圖3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的一部分立體圖。圖4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中的上夾機構的一立體圖。圖5為上夾送機構的另一立體圖。圖6為上夾機構的一側視圖。圖7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中的下夾機構的一立體圖。圖8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中的上夾上傳送桿的一立體圖。圖9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中的凸輪組件的一立體圖。圖10為圖9的一側視圖。圖11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中的上夾機構、下夾機構、凸輪組件的一組裝示意圖。圖12-圖14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的夾送多張薄片介質的流程示意圖。圖15-圖17為圖I的薄片夾送機構的夾送單張薄片介質的流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請參考圖I-圖3,本專利技術薄片介質夾送機構的一較佳實施方式包括機架10、上夾機構20、上夾傳動桿30、下夾機構40及凸輪組件50。所述機架10上轉動固定有第一轉軸101、第二轉軸102、第三轉軸103、及第四轉軸104、并固定有開夾電機100和傳送電機200。所述第三轉軸103及第四轉軸104大致位于所述第一轉軸101與第二轉軸102之間,所述第四轉軸104大致位于所述第三轉軸103的下方。所述第一轉軸101、第二轉軸102、第三轉軸103及第四轉軸104上設有皮帶輪43。所述第一轉軸101與第二轉軸102的皮帶輪43上纏繞有第一皮帶91,所述第三轉軸103的下圓周抵壓在所述第一皮帶91的內表面。所述第一轉軸101的端部設有齒輪,所述齒輪通過一第四皮帶94與傳送電機200相連,用以傳送電機200的轉動。而所述機架10開設有長槽13,所述第三轉軸103的端部裝在 所述長槽13中,且能夠在所述長槽13中滑動。所述機架10上固定有扭簧15,扭簧15的一端抵靠在機架10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三轉軸103的端部,用于所述第三轉軸103的復位。所述機架10上還轉動安裝有第一齒輪。請參考圖4-圖6,所述上夾機構20包括上夾支架21、上夾傳動軸23、上夾滾輪231、傳動齒輪26、上夾浮動架253、上夾浮動軸251、上夾浮動輪255、上夾浮動輪扭簧27、上夾彈簧29。所述上夾機構20通過所述上夾傳動軸23轉動裝配在機架10上。所述上夾傳動軸23通過軸承裝配于所述上夾支架21上。所述上夾滾輪231裝配在所述上夾傳動軸23上,且所述上夾滾輪231的上圓周抵壓在所述第一皮帶91的外表面。傳動齒輪26裝配在上夾傳動軸23上。上夾浮動架253轉動裝配于上夾支架21上。上夾浮動軸251轉動安裝在上夾支架21。上夾浮動架253轉動安裝在上夾浮動軸251上。上夾浮動輪255裝配于上夾浮動軸251及上夾浮動架253上。上夾浮動輪扭簧27固定在上夾支架21上,且一端抵靠在上夾支架21上,另一端抵靠在上夾浮動架253上,用于上夾浮動架253的復位。上夾彈簧29的一端裝在所述上夾支架21上。所述傳動齒輪26通過齒輪及皮帶的配合能夠驅使上夾浮動軸251轉動,并因此帶動所述上夾浮動相對上夾支架21轉動,同時驅使上夾浮動輪255轉動。請參考圖8,所述上夾傳動桿30的中部轉動固定在所述機架10上,且一端裝設有軸承32,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片介質夾送機構,包括機架及傳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介質夾送機構還包括有分別轉動安裝在機架上的上夾機構、上夾傳動桿、下夾機構和凸輪組件,所述上夾機構抵靠在上夾傳動桿上,所述上夾傳動桿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所述下夾機構抵靠在所述凸輪組件上并在凸輪組件的帶動下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而上夾機構也通過上夾傳動桿由凸輪組件帶動而同步地處于打開狀態或夾緊狀態,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打開狀態時,薄片介質由傳送機構送入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之間,當上夾機構和下夾機構處于夾緊狀態時,薄片介質被上夾機構與下夾機構夾緊,被夾緊的薄片再通過傳送機構送出。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岳雷,張林法,蔡海亮,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新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