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車梁架結構,包括:一基框,由四條框邊圍繞構成四角框架結構;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連接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連接管;四個懸吊件與四個車輪,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組設平臺,另一端分別連接二個車輪,另外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連接管,另一端分別連接另外二個車輪。前支架與后支架通過弧管連接于懸吊件,通過彎弧形態的弧管簡化結構增加受力面積,提高承重能力。彎弧形態的弧管能減少尖角接點,避免應力集中的結構弱點,提高梁架整體結構強度,提高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輛梁架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電動車梁架結構。
技術介紹
車輛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交通工具之一,車輛具有一基本的梁架,車輛的其他配件組設于梁架上,梁架影響其他配件的組設便利性,梁架還負擔車輛的載重,車輛的基本架構是梁架,梁架的結構強度關乎車輛的安全性。如圖I所示,一種車架X,車架X是由多個架管Xl連接構成,架管Xl之間的接角是由平直的架管Xl構成的直角或斜角,各架管Xl之間的夾角是尖角,車架X承受所有的載重,車架X的結構剛性直接影響車輛的安全性,車架X的結構弱點在于架管Xl之間的連接 處,當車架X的架管Xi間是尖角或直角時,架管Xi間的連接處就會產生應力集中的現象,當車架X承重過重或經碰撞時很容易產生結構破壞的情況,導致車輛具有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動車梁架結構,提升電動車梁架結構強度及使用安全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電動車梁架結構,包含一基框,由四條框邊圍繞構成四角框架結構,所述四條框邊分別為二條側框邊、一前框邊以及一后框邊,所述前框邊及后框邊分別連接于所述二條側框邊的兩端;—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連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前框邊的兩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前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個前組設平臺,所述前組設平臺分別連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連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邊兩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間;四個懸吊件與四個車輪,其中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組設平臺,另一端分別連接二個車輪,另外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連接管,另一端分別連接另外二個車輪。所述基框內連接設置一置物籃容置電瓶。 所述基框內具有多個補強管。所述前支架弧管、前支架連接管、后支架弧管、后支架連接管為空心管。所述兩架結構具有二個側支架,所述側支架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前支架及后支架,支撐車殼。本專利技術的電動車梁架結構藉由前支架及后支架連接懸吊件,通過前支架弧管與后支架弧管承受載重,彎弧形的前支架弧管與后支架弧管能簡化結構組成,增加受力面積,提高載重量,彎弧形的弧管能減少尖角接點,能避免應力集中的結構弱點,提升梁架整體結構強度,提高的安全性。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一種現有梁架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配合組設車輪及懸吊件的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配合組設車輪及懸吊件的前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組合的電動車示意圖。 圖中標記說明X是車架Xl是架管10是基框11是框邊111是側框邊112前框邊113是后框邊 12置物籃13是補強管20是前支架21是前支架弧管 22是前支架連接管23是前組設平臺 30是后支架31是后支架弧管 32是后支架連接管40是側支架A是懸吊件B是車輪C是驅動單元Cl是發動機C2是驅動連軸C3是電瓶D是控制單元E是座椅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2至4圖所示,本專利技術電動車梁架,包含一基框10、一前支架20、一后支架30以及兩個側支架40 ;基框10由四框邊11圍繞構成四角框架結構,四框邊11分別為二個側框邊111、一前框邊112以及一后框邊113,前框邊112及后框邊113分別連接于二個側框邊111的兩端,基框10內設置一置物籃12容置電瓶,基框10內連接多個補強管13提高基框10的載重能力;前支架20包含二個前支架弧管21及一前支架連接管22, 二個前支架弧管21 —端連接于基框10的前框邊112兩端,各前支架弧管21是朝遠離基框10的方向彎弧延伸,前支架連接管22連接于二個前支架弧管21的另一端,各前支架弧管21及前支架連接管22為四方形空心管,前支架20包含二個前組設平臺23,二個前組設平臺23分別連接于前支架弧管21 ;后支架30包含二個后支架弧管31及一后支架連接管32,二個后支架弧管31 —端連接于基框10的后框邊113兩端,后支架弧管31是朝遠離基框10的方向彎弧延伸,后支架連接管32連接于二個后支架弧管31之間,后支架弧管31及后支架連接管32為四方形空心管;各側支架40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供支撐車殼。四個懸吊件A與四個車輪B組配設置,前支架20的前組設平臺23連接兩個懸吊件A的一端,另一端分別連接于兩個車輪B,后支架30的后支架連接管32連接另外兩個懸吊件A的一端,另一端分別連接于另外兩個車輪B,梁架結構的承重能通過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壓抵各懸吊件A,通過懸吊件A的緩沖施加于各車輪B,本專利技術的電動車梁架結構的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是首先承受重力,各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以前 支架弧管21及后支架弧管31直接連接基框10,此種結構減少了結構數量,更增加了受力面積,前支架弧管21及后支架弧管31的彎弧能減少一處轉折尖角的接點,減少了產生應力集中的接點,提升了梁架結構的結構強度;專利技術的前支架弧管21、后支架弧管31、前支架連接管22以及后支架連接管32是由空心管體所構成,能降低本專利技術電動車梁架結構整體重量。如圖3、圖5所示,本專利技術能組合成為一電動車,電動車梁架結構配合組設一驅動單元C、一控制單元D及一座椅E ;驅動單元C包含一發動機Cl、一驅動連軸C2以及多個電瓶C3,驅動連軸C2的兩端分別連接靠近后支架30的兩個車輪B,發動機Cl驅動連接驅動連軸C2,驅動驅動連軸C2轉動并帶動車輪B轉動,發動機Cl電性連接電瓶C3受電瓶C3驅動;控制單元D動力連接靠近前支架20的兩個車輪B,控制單元D供以控制車輪B轉動方向;座椅E組設于電動車梁架結構的基框10上。驅動單元C的電瓶C3驅動發動機Cl帶動驅動連軸C2旋轉,驅動連軸C2帶動靠近后支架30的車輪B運轉,電動車被帶動位移,靠近前支架20的車輪B能被動地被帶動運轉,使用者能乘坐于座椅E上操作控制單元D控制車輪B轉向。以上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并非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做出許多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車梁架結構,包含 一基框,由四條框邊圍繞構成四角框架結構,所述四條框邊分別為二條側框邊、一前框邊以及一后框邊,所述前框邊及后框邊分別連接于所述二條側框邊的兩端; 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連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前框邊的兩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前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個前組設平臺,所述前組設平臺分別連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 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連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邊兩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間; 四個懸吊件與四個車輪,其中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組設平臺,另一端分別連接二個車輪,另外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連接管,另一端分別連接另外二個車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車梁架結構,包含:一基框,由四條框邊圍繞構成四角框架結構,所述四條框邊分別為二條側框邊、一前框邊以及一后框邊,所述前框邊及后框邊分別連接于所述二條側框邊的兩端;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連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前框邊的兩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前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個前組設平臺,所述前組設平臺分別連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連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邊兩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遠離基框的方向彎弧延伸,所述支架連接管連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間;四個懸吊件與四個車輪,其中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組設平臺,另一端分別連接二個車輪,另外二個懸吊件的一端組設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連接管,另一端分別連接另外二個車輪。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伍必翔,
申請(專利權)人:電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