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它解決了現有技術設計不夠合理等技術問題。包括機架,在機架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轉軸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固連的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上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上軸承,下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下軸承,在機架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在集電環箱內設有與進線相連的碳刷,轉軸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內且與碳刷滑動接觸的集電環,集電環上連接有出線,出線依次穿過集電環箱、下軸承座、轉軸和上軸承座。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的優點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維護方便且成本低,不卷線。(*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
,尤其是涉及一種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
技術介紹
轉軸器由于受到電源線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作周向旋轉,所以對于周向旋轉的機電產品此轉軸器就無法使用,因此需要通過集電環裝置導電從而使轉軸器能周向旋轉且不卷線,集電環主要具有一可旋轉的心軸,其上間隔套設有導電環,以及若干碳刷模塊,環繞于該導電環,與該導電環呈電性導接的狀態,電源可透過碳刷而傳導至旋轉的導電環后與電機相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維護方便且成本低,不卷線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包括機架,在機架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所述的轉軸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固連的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所述的上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上軸承,所述的下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下軸承,在機架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在集電環箱內設有與進線相連的碳刷,所述的轉軸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內且與碳刷滑動接觸的集電環,所述的集電環上連接有出線,所述的出線依次穿過集電環箱、下軸承座、轉軸和上軸承座。在上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中,所述的上軸承座上設有上軸承密封圈,所述的下軸承座上設有下軸承密封圈。在上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中,所述的集電環箱上固定有集電環箱座,所述的轉軸穿設于集電環箱座中。在上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中,所述的集電環通過固定在集電環上的出線接線柱與出線相連。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的優點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維護方便且成本低,不卷線。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提供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機架I、轉軸2、上軸承座21、下軸承座22、上軸承23、下軸承24、集電環箱3、進線4、碳刷5、出線6、上軸承密封圈21a、下軸承密封圈22a、集電環箱座3a、集電環31、出線接線柱61。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包括機架1,在機架I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2,轉軸2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I固連的上軸承座21和下軸承座22,上軸承座21和轉軸2之間設有上軸承23,下軸承座22和轉軸2之間設有下軸承24,在機架I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22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3,在集電環箱3內設有與進線4相連的碳刷5,轉軸2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3內且與碳刷5滑動接觸的集電環31,集電環31上連接有出線6,出線6依次穿過集電環箱3、下軸承座22、轉軸2和上軸承座21,上軸承座21上設有上軸承密封圈21a,下軸承座22上設有下軸承密封圈22a。集電環箱3上固定有集電環箱座3a,轉軸2穿設于集電環箱座3中,集電環31通過固定在集電環31上的出線接線柱61與出線6相連。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機架I、轉軸2、上軸承座21、下軸承座22、上軸承23、下軸承24、集電環箱3、進線4、碳刷5、出線6、上軸承密封圈21a、下軸承密封圈22a、集電環箱座3a、集電環31、出線接線柱61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技術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技術精神相違背的。權利要求1.一種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包括機架(1),在機架(I)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軸(2)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I)固連的上軸承座(21)和下軸承座(22),所述的上軸承座(21)和轉軸(2)之間設有上軸承(23),所述的下軸承座(22)和轉軸(2)之間設有下軸承(24),在機架(I)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22)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3),在集電環箱(3)內設有與進線(4)相連的碳刷(5),所述的轉軸⑵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⑶內且與碳刷(5)滑動接觸的集電環(31),所述的集電環(31)上連接有出線(6),所述的出線(6)依次穿過集電環箱(3)、下軸承座(22)、轉軸(2)和上軸承座(2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軸承座(21)上設有上軸承密封圈(21a),所述的下軸承座(22)上設有下軸承密封圈(22a)。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電環箱(3)上固定有集電環箱座(3a),所述的轉軸⑵穿設于集電環箱座(3)中。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電環(31)通過固定在集電環(31)上的出線接線柱(61)與出線(6)相連。專利摘要本技術屬于機械
,尤其是涉及一種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它解決了現有技術設計不夠合理等技術問題。包括機架,在機架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轉軸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固連的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上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上軸承,下軸承座和轉軸之間設有下軸承,在機架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在集電環箱內設有與進線相連的碳刷,轉軸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內且與碳刷滑動接觸的集電環,集電環上連接有出線,出線依次穿過集電環箱、下軸承座、轉軸和上軸承座。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的優點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維護方便且成本低,不卷線。文檔編號F16J15/16GK202662953SQ201220201699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8日專利技術者王科遠 申請人:江蘇科能電力機械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周向旋轉不卷線電線進出機構,包括機架(1),在機架(1)上穿設有能周向旋轉的轉軸(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軸(2)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與機架(1)固連的上軸承座(21)和下軸承座(22),所述的上軸承座(21)和轉軸(2)之間設有上軸承(23),所述的下軸承座(22)和轉軸(2)之間設有下軸承(24),在機架(1)上還固定有位于下軸承座(22)下方的至少一個集電環箱(3),在集電環箱(3)內設有與進線(4)相連的碳刷(5),所述的轉軸(2)上固定有位于集電環箱(3)內且與碳刷(5)滑動接觸的集電環(31),所述的集電環(31)上連接有出線(6),所述的出線(6)依次穿過集電環箱(3)、下軸承座(22)、轉軸(2)和上軸承座(2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科遠,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科能電力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