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LED燈泡及其驅動模塊連接結構,所述LED燈泡包括一發光組件、一設于發光組件背面的驅動模塊、一連結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的連接組件、以及一套設于驅動模塊外的散熱燈杯,連接組件更包含一設于驅動模塊上的第一連接器、以及一設于發光組件上的第二連接器,且第一、二連接器相互對接而使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電性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兩個連接器相互對接的連結關系,使得LED燈泡的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間的連接性更為便利,組裝上更容易,也能允許較大的公差,進而可達到快速組裝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有關ー種連接器,尤指ー種LED燈泡及其驅動模塊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LED (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是ー種半導體元件,早期多被作為指示燈、顯示板等;而隨著白光發光二極管的出現,也被用作照明而取代傳統燈泡。它已成為現今常見的光源,具有效率高、壽命長、不易破損等傳統燈泡所無法與之比擬的優點。然而,當LED于發光吋,由于會產生高熱量而増加自身的溫度,使其處于高溫的環境下。同吋,LED在高溫下能量轉換效率也會急速下降,變得浪費電カ且會產生更多熱量,使得溫度一再提升,成為惡性循環,并會縮短其壽命。因此,以往以LED所構成的LED燈泡, 通常會于其外套設ー環狀的散熱燈杯來増加其散熱效果,也因為如此,在組裝上即會影響到LED光源電路板與驅動模塊間的電線連接,造成組裝上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種可以實現快速組裝的LED燈泡及其驅動模塊連接結構。為了到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提供ー種LED燈泡的驅動模塊連接結構,包括一發光組件、一設于發光組件背面的驅動模塊、以及一連結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的連接組件,連接組件更包含一設于驅動模塊上的第一連接器、以及ー設于發光組件上的第二連接器,且第一、ニ連接器相互對接而使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電性連接。所述驅動模塊包括一中空殼罩、以及設于該殼罩內的驅動電路板。所述發光組件由一光源電路板、以及設于該光源電路板上的LED模塊所構成。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連接器為同軸連接器。所述第一連接器位于所述驅動模塊的殼罩中心處,而所述第二連接器則位于該發光組件中心處。所述第二連接器更進ー步埋設于所述光源電路板上。所述第一連接器具有一第一座體,該第一座體內設有ニ個間隔設置的第一端子,而所述第二連接器則具有一第二座體,該第二連接器上設有ニ個分別與該ニ個第一端子相導接的第二端子。兩個所述第一端子分別由所述第一座體前端延伸而出呈針狀,而所述第二座體內則分別配合兩個所述第一端子而形成有ニ個針孔,且ニ個所述第二端子分別形成弾片狀而突露于該ニ個針孔內,兩個所述第一端子插入該ニ個針孔內而與兩個所述第二端子相導接。兩個所述第一端子分別由所述第一座體前端延伸而出呈桿狀,而所述第二座體內則分別配合兩個所述第一端子而形成有ニ個開孔,且兩個所述第二端子分別抵擋于該ニ個開孔內,兩個所述第一端子通過該ニ個開孔而與兩個所述第二端子相導接。所述第一座體內形成有一凹入的插入孔,兩個所述第一端子通過該插入孔,且該插入孔供所述第二座體插入其內,兩個所述第二端子能對應兩個所述第一端子相導接。所述第一座體呈ー扁平狀,而所述第二座體則呈一方形。所述第一座體前端更形成有一板狀插入端,且兩個所述第一端子延伸至該插入端同一表面上,而所述第二座體內形成一插入孔,且兩個所述第二端子形成弾片狀而突露于該插入孔同一內側上,所述插入端插入所述插入孔內而使所述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相導接。所述第一座體呈ー圓柱狀,而所述第二座體則呈一圓筒狀。所述第一座體前端更形成有一軸狀插入端,且兩個所述第一端子延伸至該插入端表面,而所述第二座體內形成一插入孔,且兩個所述第二端子形成弾片狀而突露于該插入孔內,所述插入端插入所述插入孔內而使所述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相導接?!に龅诙w末端設有一封閉于所述插入孔后端的封蓋。本技術還提供一種LED燈泡,包括一發光組件、一設于發光組件背面的驅動模塊、一連結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的連接組件、以及ー套設于驅動模塊外的散熱燈杯;其中,連接組件更包含一設于驅動模塊上的第一連接器、以及ー設于發光組件上的第二連接器,且第一、ニ連接器相互對接而使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電性連接。所述驅動模塊包括一中空殼罩、以及設于該殼罩內的驅動電路板。所述發光組件由一光源電路板、以及設于該光源電路板上的LED模塊所構成。所述第一連接器位于所述驅動模塊的殼罩中心處,而所述第二連接器則位于所述發光組件中心處。所述第二連接器更進ー步埋設于所述光源電路板上。本技術通過兩個連接器相互對接的連結關系,使得LED燈泡的發光組件與驅動模塊間的連接性更為便利,組裝上更容易,也能允許較大的公差,進而可達到快速組裝的目的。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LED燈泡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中的驅動模塊連接結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的驅動模塊連接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一實施例的組合剖視示意圖;圖5A為圖5的A部分放大詳圖;圖6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發光組件 I光源電路板10LED模塊 11驅動模塊2殼罩20驅動電路板21連接組件3第一連接器30第一座體 300第一端子301插入端302插入孔303第二連接器31第二座體310第二端子 311插入孔312封蓋313散熱燈杯4。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進ー步了解本技術的特征及
技術實現思路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技術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請參閱圖1,其為本技術LED燈泡的立體示意圖。本技術提供ー種LED燈泡及其驅動模塊連接結構,該LED燈泡包括一發光組件I、ー驅動模塊2、一連接組件3、以及一散熱燈杯4,其中的驅動模塊2設于發光組件I背面,并通過連接組件3連結發光組件I與驅動模塊2達到電性連接,進而構成所述LED燈泡的驅動模塊連接結構。而該散熱燈杯4則套設于驅動模塊2タト,借以構成所述LED燈泡。如圖2及圖3所示,所述驅動模塊連接結構主要即通過上述連接組件3,以方便該發光組件I與該驅動模塊2間達到快速組裝的目的。該發光組件I是由一光源電路板10、以及設于該光源電路板10上的LED模塊11所構成,而該驅動模塊2則包括一中空殼罩20、以及設于該殼罩20內的驅動電路板21,所述驅動電路板21上設有驅動器(圖略)等電子零組件,以ー并被容置于該殼罩20內。請ー并參閱圖4所示,該連接組件3包含一第一連接器30與一第二連接器31,并且兩者相互對接;而在本技術所舉的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ニ連接器30、31為同軸連接器,第一連接器30具有ー呈圓柱狀的第一座體300,并于其第一座體300內設有ニ個間隔設置的第一端子301,該ニ個第一端子301 —端延伸至第一座體300前端所形成的軸狀插入端302表面、另一端則延伸至第一座體300后端而焊接至上述驅動電路板21上;另,第ニ連接器31具有ー呈圓筒狀的第二座體310,并于其第二座體310上設有ニ個分別與該ニ個第一端子301相導接的第二端子311,該ニ個第二端子形成弾片狀而突露于第二座體310內所形成的插入孔312內,井能與上述光源電路板10焊接。再請參閱圖5所示,當上述第一、ニ連接器30、31相互對接時,第一座體300前端的插入端302插入第二座體310的插入孔312內,以供ニ個第一端子301能分別與ニ第二端子311相接觸而導接。值得ー提的是該連接組件3更可設置于發光組件I與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ED燈泡的驅動模塊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發光組件;一驅動模塊,設于該發光組件背面;以及一連接組件,連結該發光組件與該驅動模塊,該連接組件更包含一設于該驅動模塊上的第一連接器、以及一設于該發光組件上的第二連接器,且該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相互對接而使該發光組件與該驅動模塊電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冠吾,蘇柏魁,
申請(專利權)人:貝爾威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貝翰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