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及其膠框單元構造,所述背光模塊包含一背板,所述背板具有第一邊緣、第二邊緣、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所述背板邊緣設有一膠框,所述膠框包含多個膠框單元構造,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分別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所述背板上以組成所述膠框。所述膠框通過可調式模塊化的設計方式,調整所述膠框單元構造的數量,來適用于不同尺寸的背光模塊,除了減少材料的使用外,亦可節省所述背光模塊開發的成本及時間。(*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背光模塊及其膠框單元構造
本技術涉及一種背光模塊及其膠框單元構造,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于不同尺寸的背光模塊并可節省開發成本及時間的背光模塊及其膠框單元構造。
技術介紹
液晶顯示器面板(IXD panel)現已廣泛應用于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的電子產品。LCD面板制造商在產生玻璃面板之后,須先結合彩色濾光 片,兩者封合后灌入液晶,再與背光模塊、驅動1C、控制電路板等組件共同組合成LCD模塊出售給下游的筆記型電腦或LCD監視器制造商。背光I旲塊(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不器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塊的功能即在于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背光模塊主要由光源、燈罩、反射板(Reflector)、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擴散片(Diffusion sheet)、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及外框等組件組裝而成。—般而言,背光模塊可分為前光式(Front light)與背光式(Back light)兩種,請參照圖I所示,其揭示一種現有的液晶模塊的局部立體分解圖,其中一液晶模塊10大致包含一背光模塊11、一液晶面板12、一前框13、數個第一螺絲14及數個螺絲15。所述背光模塊11具有數個光學膜片110及一膠框111。所述膠框111是一矩形外框座,其中所述光學膜片110置于所述膠框111內。再者,所述膠框111具有至少一側表面開設有數個第一螺紋孔112,同時所述膠框111另具有一上表面開設有數個第二螺紋孔113。所述液晶面板12在至少一側設有一驅動電路板121,所述驅動電路板121上設有數個驅動集成電路芯片(driver IC),并另在適當位置開設數個開孔122。所述前框13是一矩形外框殼,所述前框13具有一上表面開設有數個組裝孔131。在組裝時,先將所述液晶面板12放置在所述背光模塊11上,并利用所述第一螺絲14穿過所述驅動電路板121的開孔122,以螺設鎖付結合在所述膠框111的側表面的第一螺紋孔112。接著,再將所述前框13壓合在所述液晶面板12上,并利用所述第二螺絲15穿過所述前框13的上表面的組裝孔131,以螺設鎖付結合在所述膠框111的上表面的第二螺紋孔113。如此,所述第一螺絲14及第二螺絲15即可將所述背光模塊11、液晶面板12及前框13組裝成一體,而構成所述液晶模塊10。然而,上述現有的液晶模塊10在實際組裝上仍具有下述問題隨著液晶顯示器面板的種類與尺寸不斷增加,所述背光模塊11的膠框111的尺寸與材料也隨之增加,因為各種不同尺寸的膠框111無法共用,因此,為了生產這些膠框111也必須不斷的開發新的模具,造成所述膠框111使用材料的增加,以及所述背光模塊10開發成本及時間的增加,并也提高了所述膠框111的物料管理復雜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及其膠框單元構造,以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背光模塊,所述背光模塊包含多個膠框單元構造,分別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所述背光模塊的背板上以組成一膠框。通過可調式模塊化的設計方式,僅需調整所述膠框單元構造的數量以構成膠框,因此除了可減少材料的使用外,亦可節省所述背光模塊開發的成本及時間。本技術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背光模塊的膠框單元構造,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分別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一背光模塊的背板上以組成一膠框,所述膠框向上支撐液晶面板及顯示器外框。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可適用于不同尺寸的背光模塊。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其包含一背板,所述背板具有第一邊緣、第二邊緣、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所述背光模塊另包含多個膠框單元構造,分別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所述背板上以組成一膠框,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以固設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上表面用以承載一顯不面板及一顯不器外框。為達上述另一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塊的膠框單元構造,其中,所述背光模塊包含一背板,所述背板具有第一邊緣、第二邊緣、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所述背板上以組成一膠框;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以固設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上表面用以承載一顯示面板及一顯示器外框。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多個所述長條型的膠框單元構造分別設于所述背板的第一邊緣、第二邊緣、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多個所述L型的膠框單元構造分別設于所述背板各邊緣之間的轉角。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長條型的膠框單元構造具有至少兩種不同的長度尺寸。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模塊另包含至少一遮蔽件,所述遮蔽件用以填補所述膠框單元構造之間的空隙,以防止所述背光模塊由側邊漏出光線。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遮蔽件為遮光膠帶。附圖說明圖I :現有一種背光模塊的立體圖分解圖。圖2 :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的立體分解圖。圖3: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的膠框單元構造立體圖。圖4 :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5-10 :本技術其它實施例的膠框單元構造的俯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讓本技術上述目的、特征及優點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圖2所示,圖2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的立體分解圖。一種背光模塊20主要包含一背板21、二膠框條22、多個膠框單元構造23及多個緩沖條24,其中所述背板21具有第一邊緣21a、第二邊緣21b、第三邊緣21c及第四邊緣21d,其中所述第一邊緣21a與所述第三邊緣21c相對應;所述第二邊緣21b與所述第四邊緣21d相對應。所述背板21的四個邊緣21a-d上另包含所述二膠框條22、多個膠框單元構造23及多個緩沖條24。如圖2所示,所述膠框條22設于所述第一邊緣21a及第三邊緣21c ;同時,所述多個膠框單元構造23及多個緩沖條24設于所述第二邊緣21b及第四邊緣21d上。所述膠框條22、所述膠框單元構造23及所述多個緩沖條24共同構成一膠框,其主要功能在于向上支撐一顯示面板40及一顯示器外框50以組成一液晶顯示器(請參考第4圖)。詳細來說,所述膠框條22的本體約呈一長條型且是由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可 用以向上支撐所述顯示面板40及顯示器外框50 (如圖4所示),并且通常可用以固定背光源燈管(未繪示)。再者,所述膠框單元構造23的本體約呈一長條型且是由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在本技術中,所述膠框單元構造23的長度短于所述第二邊緣21b或所述第四邊緣21d的長度,例如所述膠框單元構造23的長度為所述背板21的第二邊緣21b或所述第四邊緣21d的長度的二分之一以下,例如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等。因此,于所述第二邊緣21b及第四邊緣21d可設置適當數量的所述膠框單元構造23,例如3個。并且,所述膠框條22、膠框單元構造23及緩沖條24并不是一體成型的封閉框體形式,而是彼此分開制造的。同時,各二相鄰所述膠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模塊,其包含一背板,所述背板具有第一邊緣、第二邊緣、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塊另包含多個膠框單元構造,分別呈長條型或L型,相互銜接或間隔一距離的設于所述背板上以組成一膠框,所述膠框單元構造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以固設于所述背板上,且所述上表面用以承載一顯示面板及一顯示器外框。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儀正,陳仕祥,俞剛,周革革,陳偉豐,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