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織物結構,包括多條第一反光單元、多條導光單元以及多條儲光單元,這些第一反光單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而這些導光單元則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且這些導光單元包含至少一側面導光部,至少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與這些第一反光單元在該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至少另一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與這些導光單元在該第二方向上交錯設置;通過以上的設計,該織物結構可在具有光線時提供被動發光的能力,而在缺乏光線時提供主動發光的能力,且可同時利用其反光特性將光線反射于同一側而加以集中,達到強化及均勻化光線的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織物,尤指一種具有儲光功能的織物結構。
技術介紹
夜間照明、裝飾或警示系統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被動反光式裝置,其作用在于不需消耗電力下,通過反射外來光源達到警示作用。一般被動式反光裝置以塑料反光條、反光板的形式最常見,但材料質地堅硬,并且所處的外在環境若無光源時,會因為無法反射光線而失去發光效果。另一種為主動發光裝置,以熒光發光或燈泡發光為主要形式。此種裝置光澤度高,不受環境因素限制,但裝置復雜、笨重且昂貴,不適合用來作為衣物或飾品上的警示標志或裝飾圖案。已知的可發光的織物采用導光纖維,其側壁以物理或化學方式做部分破壞,當在纖維末端提供一光源時,光線會沿著導光纖維軸向前進,光線將會由該破壞處逐量泄出,而使導光纖維側面呈現發光的狀態。然而,已知的可發光的織物僅具有被動發光的功能,于夜間時無法主動發光,影響安全,且導光纖維本身的柔軟度不足、光源不均勻、并無法容許過大的彎曲角度,故并不適用于一般衣著與飾品上。于是,本專利技術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的問題,本技術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具有儲光功能的織物結構,其兼具被動、主動發光以及反光特性,且可將光源發出的光線作強化及均勻化的處理,而且其質地柔軟,使得加工容易,且其重量輕,所以方便攜帶。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織物結構,包括多條第一反光單元、多條導光單元以及多條儲光單元,這些第一反光單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而這些導光單元則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且這些導光單元包含至少一側面導光部,這些儲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與這些第一反光單元在該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這些儲光單元的至少另一部分與這些導光單元在該第二方向上交錯設置。進一步地,第一方向為緯向且第二方向為經向,或者,第一方向為經向且第二方向為緯向。進一步地,導光單元與第一反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織。進一步地,織物結構還包括多條第二反光單元,第二反光單元在第二方向上排列,第二反光單元穿插排列在導光單元之間,且第二反光單元與第一反光單元相互交錯。進一步地,第二反光單元與第一反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織。進一步地,導光單元與第一反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織。進一步地,第一反光單元與第二反光單元的截面呈多邊形。進一步地,導光單元與第二反光單元的數目比例介于20 :0至I :5之間,第一反光單元的光澤度介于CNS-7773第3級至CNS-7773第10級之間,織物結構的密度范圍約介于每平方英寸50條線至每平方英寸210條線之間。進一步地,織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聚合物薄膜,聚合物薄膜涂布于織物結構的表面,所述聚合物薄膜具有多個氣孔。進一步地,織物結構還包括多條導電單元,導電單元的至少一部分的與第一反光單元在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導電單元的至少另一部分與導光單元在第二方向上交錯設置,導電單元通過絕緣紗與發熱電阻線合捻而成。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這些儲光單元,能夠在缺乏光線處提供主動發光的能力。另外,這些導光單元連接光源后,能夠同時利用這些第一反光單元的反光特性,將光線反射于同一側而加以集中,提供被動發光的能力,且達到強化及均勻化光線的效果。再者,這些第一反光單元使得該織物結構的質地柔軟,加工變得容易,且其重量輕,所以方便攜帶,非常適用應用于衣著與飾品。 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特征及
技術實現思路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技術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者。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織物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A-A線的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織物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B-B線的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織物結構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圖6為本技術織物結構第四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以及圖7為圖6的C-C線的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I織物結構11第一反光單元12導光單元12a導光單元的截面13儲光單元13a儲光單元的截面14第二反光單元14a第二反光單元的截面15聚合物薄膜16導電單元161絕緣紗162發熱電阻線Rl第一區域R2第二區域R3第三區域R4第四區域LI第一光線L2第二光線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本技術提供一具有儲光功能的織物結構1,包括多條第一反光單兀11、多條導光單兀12及多條儲光單兀13。這些第一反光單兀11在一第一方向上間隔排 列設置,而這些導光單元12則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其中,至少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13與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在該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至少另一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13與這些導光單元12在該第二方向上交錯設置。上述這些導光單元12均可包含有至少一側面導光部(圖未示),通過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這些導光單元12及這些儲光單元13的結構設計,可使本技術的織物結構I兼具被動發光、主動發光以及反光的特性。舉例來說,織物結構I的這些儲光單元13能夠在缺乏光線處提供主動發光的能力,這些導光單元12在連接光源后,能夠利用這些導光單元12的光源來再次補充這些儲光單元13的能量及利用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的反光特性,將光線反射于同一側而加以集中,提供被動發光的能力,且達到強化及均勻化光線的效果。另外,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可使得織物結構I的質地柔軟,加工變得容易,且其重量輕,所以方便攜帶,適合應用于各類衣著與飾品。請參閱圖I及圖2,圖I為本技術織物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而圖2則為圖I的A-A線的剖視圖;如圖I所示,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排列的第一方向與這些導光單元12排列的第二方向選自緯向與經向、以及經向與緯向的其中之一組合,于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在經向方向上排列,而這些導光單元12則在緯向方向上排列,且至少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13可與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在該第一方向(經向)上相互交錯設置,而至少另一部分的這些儲光單元13則可與這些導光單元12在該第二方向(緯向)上交錯設置,且這些導光單元12與至少部分的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作交織。第一反光單元11可為由反光膜(如聚酯或聚氯乙烯等)經加工成為細長的單面/雙面反光紗線,其中所述的該反光紗線內還可混有規律且連續地分布的角錐狀的微折光物,當光線入射微折光物時,可增加反光強度并向原光線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而達到反光的目的。第一反光單元11的截面可大致呈多邊形,且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的反光性能是依照CNS-7773光澤度測量法來測定,舉例來說,CNS-7773光澤度測量法分為10級,其中光澤度介于CNS-7773第I級至CNS-7773第3級之間,表示不具反光效果,而光澤度介于CNS-7773第3級至CNS-7773第10級之間,則具有反光效果,這些第一反光單元11可采用CNS-7773第3級至CNS-7773第10級之間的級數與第一反光單元11的形狀相搭配,而使得該織物結構產生多種不同的態樣,于本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反光單兀11的光澤度為CNS-7773第6級。導光單元12 (I 7條,優選為3 5條)可包含有至少一側面導光部(圖未示),這些導光單元12是將碳氟化物涂布于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織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結構至少包含:多條第一反光單元,所述第一反光單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多條導光單元,所述導光單元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設置,所述導光單元包含至少一側面導光部;以及多條儲光單元,所述儲光單元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一反光單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所述儲光單元的至少另一部分與所述導光單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錯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啟宗,
申請(專利權)人:冠德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