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貼膠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及具有該貼膠裝置的電池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包括機座,所述機座上設有傳送粘性膠帶的貼膠傳送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一壓膠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二壓膠機構、吸附粘性膠帶的吸附機構和切斷粘性膠帶的切斷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貼膠裝置的電池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在導針刺鉚在鋁箔后,貼上一層貼膠,防止導針在刺鉚時留下的毛刺刮傷鋁箔,有利于提高電池的品質,減少不良品,降低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貼膠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及具有該貼膠裝置的電池機。
技術介紹
現有電池機在進行自動釘接時,當導針刺鉚在鋁箔后,鋁箔由傳送裝置送至卷繞機構,由于導針在刺鉚后無任何保護措施,導致導針在刺鉚時留下的毛刺刮傷鋁箔,從而影響電池的質量,造成不良品過高,使生產成本上升。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及具有該貼膠裝置的電池機。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包括機座,所述機座上設有傳送粘性膠帶的貼膠傳送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一壓膠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二壓膠機構、吸附粘性膠帶的吸附機構和切斷粘性膠帶的切斷機構,其中,所述吸附機構和切斷機構均位于所述第一壓膠機構和第二壓膠機構之間,所述第一壓膠機構包括第一驅動部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部連接的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機座之間通過第一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一滑塊上設有第二驅動部和送膠導軌,所述第二驅動部連接有第一擺臂,所述第一擺臂與所述第一滑塊鉸接,所述送膠導軌與所述第一擺臂的旋轉圓相交或相切,所述第二壓膠機構包括第三驅動部和與所述第三驅動部連接的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機座之間通過第二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二滑塊上設有第四驅動部和第二擺臂,所述第二擺臂與所述第二滑塊鉸接,所述吸附機構包括貼膠吸附座和與所述貼膠吸附座連接的吸附裝置,所述貼膠吸附座與所述第二擺臂的旋轉圓相切或相交,所述切斷機構包括第六驅動部、與所述第六驅動部連接的第四滑塊和與所述第四滑塊連接有切膠刀。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貼膠傳送機構包括用于放置粘性膠帶的放膠盤和多個傳膠輪,其中,至少有一個傳膠輪設置在所述第一滑塊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貼膠傳送機構包括用于調節粘性膠帶張力的張力調節裝置,所述張力調節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機座上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之間連接有導柱,所述導柱上穿設有與形成移動副的張力調節滑塊,所述張力調節滑塊與所述第二固定座之間通過彈簧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設有至少二個固定張力輪,所述張力調節滑塊上設有至少一個活動張力輪。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吸附機構包括第五驅動部,所述第五驅動部連接有第三滑塊,所述第三滑塊與所述機座之間通過第三移動副連接,所述貼膠吸附座設置在所述第三滑塊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擺臂上設有壓膠凸起部,所述貼膠吸附座上設有與所述壓膠凸起部相配合的壓膠凹槽,所述吸附裝置包括真空管固定座和與所述真空管固定座連接的真空發生器,所述真空管固定座設置在所述第三滑塊上并通過密封墊與所述貼膠吸附座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切斷機構包括第七驅動部,所述第七驅動部連接有第五滑塊,所述第五滑 塊與所述機座通過第五移動副連接,所述第六驅動部設置在所述第五滑塊上,所述第四滑塊與所述第五滑塊通過第四移動副連接,所述第四滑塊與所述第六驅動部鉸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五移動副的移動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四移動畐IJ、第一移動副和第二移動副所形成的平面。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移動副與所述第二移動副共線,所述第四移動副垂直于所述第一移動副、第二移動副。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擺臂、第二擺臂均為L形,所述第二驅動部與所述第一擺臂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第一擺臂的中部鉸接,所述第四驅動部與所述第二擺臂的端部連接,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第二擺臂的中部鉸接。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貼膠裝置的電池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機的貼膠裝置。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貼膠裝置至少有二個。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貼膠裝置有二個并上下對稱分布。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通過貼膠傳送機構將粘性膠帶傳送到第一壓膠機構,由第一壓膠機構將粘性膠帶傳送到第二壓膠機構,并分別通過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來壓緊粘性膠帶的兩端,使粘性膠帶呈拉直狀態,通過吸附機構吸附粘性膠帶,通過切斷機構將處于拉直狀態的粘性膠帶切斷,可在導針刺鉚在鋁箔后,貼上一層貼膠,防止導針在刺鉚時留下的毛刺刮傷鋁箔,有利于提高電池的品質,減少不良品,降低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主視圖;圖4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貼膠傳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第一壓膠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第二壓膠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的局部放大圖A ;圖8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吸附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圖B ;圖10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貼膠吸附座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切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技術所述電池機的貼膠裝置的切斷機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至圖12中的附圖標號為機座100 ;粘性膠帶101 ;貼膠傳送機構I ;放膠盤11 ;傳膠輪12 ;固定張力輪13 ;活動張力輪14 ;第二固定座15 ;彈簧16 ;導柱17 ;張力調節滑塊18 ;第一固定座19 ;第一壓膠機構2 ;第一驅動部21 ;氣缸固定座22 ;第一滑塊23 ;第二驅動部24 ;第一推桿25 ;第一擺臂26 ;壓塊27 ;送膠導軌28 ;第二壓膠機構3 ;第三驅動部31 ;氣缸固定座32 ;第二滑塊33 ;第四驅動部34 ;第二推桿35 ;第二擺臂36 ;壓膠凸起部361 ;導柱37 ;吸附機構4 ;第五驅動部41 ;氣缸固定座42 ;導柱43 ;第三滑塊44 ;氣缸固定座45 ;貼膠吸附座46 ;壓膠凹槽461 ;臺階部462 ;吸附腔體463 ;通孔464 ;密封墊47 ;真空管固定座48 ;切斷機構5 ;第七驅動部51 ;氣缸固定座52 ;支撐板53 ;導柱54 ;第五滑塊55 ;氣缸固定座56 ;第六驅動部57 ;第四滑塊58 ;切斷刀59 ;切斷導向塊510。如圖I至圖12所示,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包括機座100,所述機座100上設有傳送粘性膠帶101的貼膠傳送機構I、壓緊粘性膠帶101以進行切斷的第一壓膠機構2、壓緊粘性膠帶101以進行切斷的第二壓膠機構3、吸附粘性膠帶101的吸附機構4和切斷粘性膠帶101的切斷機構5,其中,所述吸附機構4和切斷機構5均位于所述第一壓膠機構2和第二壓膠機構3之間,所述第一壓膠機構2包括第一驅動部21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部21連 接的第一滑塊23,所述第一滑塊23與所述機座100之間通過第一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一滑塊23上設有第二驅動部24和送膠導軌28,所述送膠導軌28用于導向所述粘性膠帶101,所述第二驅動部24連接有第一擺臂26,所述第一擺臂26與所述第一滑塊23鉸接,所述送膠導軌28與所述第一擺臂26的旋轉圓相交或相切,所述第二壓膠機構3包括第三驅動部31和與所述第三驅動部31連接的第二滑塊33,所述第二滑塊33與所述機座100之間通過第二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二滑塊33上設有第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池機的貼膠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座,所述機座上設有傳送粘性膠帶的貼膠傳送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一壓膠機構、壓緊粘性膠帶以進行切斷的第二壓膠機構、吸附粘性膠帶的吸附機構和切斷粘性膠帶的切斷機構,其中,所述吸附機構和切斷機構均位于所述第一壓膠機構和第二壓膠機構之間,所述第一壓膠機構包括第一驅動部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部連接的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機座之間通過第一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一滑塊上設有第二驅動部和送膠導軌,所述第二驅動部連接有第一擺臂,所述第一擺臂與所述第一滑塊鉸接,所述送膠導軌與所述第一擺臂的旋轉圓相交或相切,所述第二壓膠機構包括第三驅動部和與所述第三驅動部連接的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機座之間通過第二移動副連接,所述第二滑塊上設有第四驅動部和第二擺臂,所述第二擺臂與所述第二滑塊鉸接,所述吸附機構包括貼膠吸附座和與所述貼膠吸附座連接的吸附裝置,所述貼膠吸附座與所述第二擺臂的旋轉圓相切或相交,所述切斷機構包括第六驅動部、與所述第六驅動部連接的第四滑塊和與所述第四滑塊連接有切膠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咼德紅,譚國彪,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興誠捷精密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