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其包括一固定裝置,一傳動機構,一馬達及一轉動機構,馬達、傳動機構及轉動機構均安裝于固定裝置上,轉動機構包括一中心立柱,一彈性元件,彈性元件套于該中心立柱上,該轉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壓簧圈,其置于中心立柱一端并壓緊該彈性元件,該壓簧圈包括一圈體及多個壓片,該多個壓片沿圈體內圈間隔布置,與該多個壓片的頂點相切的圓的直徑小于該中心立柱柱頭的直徑。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通過壓簧圈使套于中心立柱上的相關零件固定,其裝配過程簡單易操作,便于實現自動化生產,且該壓簧圈同時起到墊圈的作用,減少了一個零件,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汽車后視鏡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電動控制的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
技術介紹
汽車后視鏡是獨立突出于車身外,當遇到道路狹窄或者障礙物較多時,很容易碰撞到路邊的行人或障礙物,故易導致后視鏡的損壞。現在出現了一種電動后視鏡裝置,他有一個收折角度的設計,當受外物碰撞時,其可以有一個緩沖的動作。如2010年I月20號授權公告的一項專利申請號為200920116843. 2的專利公布了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其改變了之前通過兩個惰輪傳動·的結構,采用蝸桿與斜齒輪嚙合的傳動結構,減少了一級齒輪傳動,簡化了結構降低了制造成本,且通過蝸桿傳動,轉動靈活,噪音小,還提高了傳動效率。但是其鏡板中心軸套上離合彈簧后,需通過一個墊片及一個卡環將離合彈簧固定。這樣一方面增加了一個零件,另一方面卡環的裝配需先壓緊彈簧,再從鏡板中心軸的一側將卡環卡入鏡板中心軸上,故裝配也不太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后視鏡折疊裝置零件結構不夠簡潔,安裝不夠方便等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零件更少,安裝更方便的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本技術解決現有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其包括一固定裝置,一傳動機構,一馬達及一轉動機構,馬達、傳動機構及轉動機構均安裝于固定裝置上,轉動機構包括一中心立柱,一彈性元件,彈性元件套于該中心立柱上,該轉動機構進一步包括一壓簧圈,其置于中心立柱一端并壓緊該彈性元件,該壓簧圈包括一圈體及多個壓片,該多個壓片沿圈體內圈間隔布置,與該多個壓片的頂點相切的圓的直徑小于該中心立柱柱頭的直徑。優選地,該壓簧圈上的壓片與環體端面之間的夾角呈0° -90°,并向圈內傾斜。優選地,該壓簧圈上的壓片與環體端面之間的夾角在20° -70°之間。優選地,該壓簧圈上的壓片為4、5或者6片,且壓片均勻間隔布置于圈體上。優選地,該離合環的壓片之間設置有U形槽口。優選地,該彈性元件為一彈簧。優選地,該傳動機構為多級齒輪組成的傳動鏈。優選地,該傳動機構為兩級蝸桿與斜齒輪相嚙合組成的傳動鏈。優選地,該中心立柱的柱頭上設置有與壓簧圈壓片相對應的槽口,槽口間隔設置,槽口之間為圓柱面,且圓柱面高于槽口底面。優選地,該中心立柱的柱頭上面沿圓周設置有槽口或劃痕,其用于壓簧圈上壓片的定位或防滑。本技術提供的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通過壓簧圈從該中心立柱頭部壓使套于中心立柱上的相關零件固定,其裝配過程簡單易行,便于實現自動化生產,且該壓簧圈同時起到墊圈的作用,減少了一個零件,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中心立柱的柱頭端設置有與壓簧圈壓片相對應的槽口,拆裝時只需將壓簧圈旋轉一定角度,使壓片置于該相對應的槽口內,可以方便地實現壓簧圈的拆卸。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爆炸結構示意圖,其包括一中心立柱、一彈性墊、一旋轉座、一第二斜齒輪、一離合環及一壓簧圈。圖2是圖I所示的中心立柱放大立體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的旋轉座放大立體示意圖。圖4是圖I所示的彈性墊放大立體示意圖。圖5是圖I所示的第二斜齒輪放大立體示意圖。圖6是圖I所示的離合環放大立體示意圖。圖7是圖I所示的壓簧圈放大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請參閱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10,其包括一固定裝置101,—馬達102,—傳動機構(未標號)及一轉動機構104,馬達102、傳動機構及轉動機構104均設置在固定裝置101上,馬達102驅動傳動機構將轉動力矩傳動至轉動機構104,轉動機構104使后視鏡(圖未示)實現轉動調節。固定裝置101包括上蓋1011、固定架1013、旋轉座1015及卡夾1017,其中上蓋1011與旋轉座1015呈殼體結構,固定架1013置于上蓋1011與旋轉座1015之間,卡夾1017置于固定架1013內,馬達102置于上蓋1011與固定架1013之間。傳動機構包括兩級蝸桿傳動,即第一蝸桿1031與第一斜齒輪1033,第二蝸桿1035與第二斜齒輪1037。其中第一蝸桿1031設置在固定架1013內,第一斜齒輪1033、第二蝸桿1035及第二斜齒輪1037設置在固定架1013和旋轉座1015之間。第一蝸桿1031與馬達102旋轉軸(未標號)相連接,且與第一斜齒輪1033相嚙合,第一斜齒輪1033又與第二蝸桿1035相連接,第二蝸桿1035又與第二斜齒輪1037相嚙合。轉動機構104包括離合環141、離合彈簧143、壓簧圈145、中心立柱147、彈性墊149及墊圈142。彈性墊149置于旋轉座1015底部,墊圈142套于中心立柱147上,中心立柱147穿過旋轉座1015后與旋轉座1015相連接,第二斜齒輪1037套于中心立柱147上并置于旋轉座1015上,離合環141套于中心立柱147上,并置于第二斜齒輪1037內,離合彈簧143及壓簧圈145依次套于中心立柱147上并置于離合環141上。固定架1013底部分別具有一第一蝸桿支架1014和二第二蝸桿支架1016,第一蝸桿支架1014有三個沿四周縱向設置的支柱(未標號)組成,三個支柱在底部交匯為一個連接端(未標號),該連接端與第一蝸桿1031 —端相配合。二第二蝸桿1016分別呈夾子形,間隔相對設置于該固定架1013底部,第二蝸桿1035兩端分別連接于該二第二蝸桿1016的一端。請參閱圖2,中心立柱147整體呈一柱狀回轉體結構,其包括一底座1471、一柱體1473及一通孔1479,底座1471直徑大于柱體1473,通孔1479置于該中心立柱147的中心并貫通該中心立柱147。柱體1473與底座1471相接處設置有環形槽1474。底座1471頂部設置二半圈曲面平臺1475,該二半圈曲面平臺1475關于中心立柱147的軸心對稱,每個曲面平臺1475分別包括一段平面1481及一段螺旋面1482,該螺旋面1482與平面1481相銜接,銜接處平滑過渡,螺旋面1482自平面1481末端起繞底座147逐漸上升,然后通過一個斜面1476回落與另一半圈曲面平臺1475的平面1481段相銜接。柱體1473整體呈管狀結構,其末端為柱頭148,該柱體1473與底座1471銜接端·的外圓面沿圓周間隔均勻設置五長條狀的卡齒1478,卡齒1478靠近柱體頭148處的齒寬較窄,靠近底座1471端的齒寬逐漸增寬,且靠近底座1471處有一段卡齒1478的齒寬相等。柱頭148處的外圓面沿圓周間隔均勻設置五槽口 1477,與五槽口 1477相間設置的是五圓柱面1472。五圓柱面1472高于五槽口 1477的底面。請參閱圖3,旋轉座1015呈一上下開口的殼體,底部具有與中心立柱147相配合的軸套結構,其端面具有向下凸起的V形凸塊1012,每個V形凸塊1012兩側分別設置一插槽1018。請參閱圖4,彈性墊149整體呈環形片狀結構,該彈性墊149由板狀材料沖壓彎折而成,其包括一環體1491、二迂回部1493及四卡片1492,環體1491呈環狀,其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位置設置有迂回部149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后視鏡折疊裝置,其包括一固定裝置,一傳動機構,一馬達及一轉動機構,馬達、傳動機構及轉動機構均安裝于固定裝置上,轉動機構包括一中心立柱,一彈性元件,彈性元件套于該中心立柱上,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一壓簧圈,其置于中心立柱一端并壓緊該彈性元件,該壓簧圈包括一圈體及多個壓片,該多個壓片沿圈體內圈間隔布置,與該多個壓片的頂點相切的圓的直徑小于該中心立柱柱頭的直徑。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東平,陳清平,辛萬良,付向兵,胡志海,劉繼華,鄭剛,
申請(專利權)人:三多樂精密注塑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