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是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變焦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A<1.65;NdB<1.65;GD2/GD1<1.35。其中,NdA表示第一透鏡組的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第二透鏡組的透鏡的折射率。GD1表示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光學鏡頭,特別涉及ー種變焦鏡頭。
技術介紹
相機的鏡頭對成像質量的結果占有很重要的因素。鏡頭一般主要是分為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兩種。其中變焦鏡頭可根據需求調整焦距的特點,在使用上非常的便利,因此是廣泛的被應用。然而,目前的變焦鏡頭在設計與效能上仍有不足而需要突破的問題。比方說,變焦性能的倍率受限在約2. 3以下。變焦鏡頭只適用較小尺寸的光圈,而無法采用口徑較大的光圈進行曝光,進而無法在攝像時獲取更具有立體感的影像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變焦鏡頭,可具有倍率范圍大的變焦性能,且能適用口徑更大的光圏。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是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變焦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A < I. 65NdB < I. 65⑶2/⑶I< I. 35其中,NdA表示第一透鏡組的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第二透鏡組的透鏡的折射率。⑶I表示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⑶2表示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本專利技術提供的變焦鏡頭,可具有倍率范圍大的變焦性能,且能適用口徑更大的光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附圖說明圖I為ー實施例中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程的配置方式;圖2A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球面像差曲線圖;圖2B為變焦鏡頭在望遠程時的球面像差曲線圖;圖3A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場曲曲線圖;圖3B為變焦鏡頭在望遠程時的場曲曲線圖;圖4A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畸變曲線圖;圖4B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畸變曲線圖。其中,附圖標記Gl :第一透鏡組G2 :第二透鏡組G3:第三透鏡組⑶I、⑶2:厚度LI :第一透鏡L2 :第二透鏡L3 :第三透鏡L4:第四透鏡L5 :第五透鏡L6 :第六透鏡L7 :第七透鏡S :光闌P:平板組I :成像面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圖I繪示ー實施例中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程的配置方式。變焦鏡頭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第一透鏡組Gl包括至少ー折射率為NdA的透鏡。第二透鏡組G2包括至少ー折射率為NcP的透鏡。變焦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A < I. 65NdB < I. 65⑶2/⑶I< I. 35其中⑶I表示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光軸上的厚度;OT2表示第二透鏡組G2沿著光軸上的厚度。于實施例中,符合上述條件的變焦鏡頭也可滿足以下條件3 ^ ft/fw ^ 5FnoT/Fnoff > 2. 36fV表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焦距。ft表示變焦鏡頭在望遠程時的焦距。FnoT表示變焦鏡頭在望遠程時的相對口徑。FnoW表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相對口徑。請參照圖1,于實施例中,光闌S配置在第一透鏡組Gl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光闌S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變焦鏡頭還包括成像面I與平板組P。平板組P包括互相平行擺設的蓋玻璃(Cover Glass)與濾光片(Filter),其中濾光片可采用紅外線濾光片以濾除可見光以外的光束,例如是波長小于420nm及大于680nm的光束。第一透鏡組Gl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LI與第二透鏡L2。于ー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l具有負屈光度。第一透鏡LI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雙凹透鏡。第二透鏡L2為具有上述折射率NdA的透鏡。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度且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第二透鏡L2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自由曲面(free-from surface lens),例如兩相對的表面均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ー表面為自由曲面。第二透鏡組G2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于ー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組G2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三透鏡L3具有至少ー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對的表面均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ー表面為自由曲面。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五透鏡L5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雙凹透鏡。第四透鏡L4與第五透鏡L5是接合形成一接合鏡片。第六透鏡L6具有正屈光度且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第六透鏡L6為具有上述折射率NdB的透鏡。第六透鏡L6具有至少ー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対的表面均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ー表面為自由曲面。第三透鏡組G3可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組G3包括第七透鏡L7。于ー實施例中,第七透鏡L7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七透鏡L7具有至少ー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對的表面均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ー表面為自由曲面。于實施例中,前述非球面透鏡或自由曲面透鏡的材質可以是塑料或硝材。此外,每一自由曲面透鏡具有至少ー連續光滑曲面,而透鏡的非球面是符合設計方程式[ポυ+Σトつ·其中Z為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距光軸的位移值;K為錐度常數(Conic Constant) ;C = I/曲率半徑;Y表示鏡片高度ふ表示i階非球面系數U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舉例來說,Σ(Ai*Yi) = A4*Y4+A6*Y6+A8*Y8+A1Q*Y1CI+A12*Y12其中A4 表不 4 階非球面系數(4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 ,A6 表不 6 階非球面系數(6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以此類推。于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LI、該第三透鏡L3、該第四透鏡L4及該第五透鏡L5分別是ー硝材透鏡,且該第二透鏡L2及該第六透鏡L6分別是ー塑料透鏡。具體而言,硝材透鏡是由玻璃材料所制成,特別是光學級的玻璃材料,利用研磨拋光或玻璃模造エ藝(Glass Molding Process, GMP)以制成;而塑料透鏡可包含,但不限制于,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環烯烴共聚物(例如APEL),以及聚酯樹脂(例如0KP4或0KP4HT)等,利用射出成型制成。請參照圖1,于實施例中,變焦鏡頭的變焦方法包括改變第一透鏡組Gl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相對距離,且固定第三透鏡組G3的位置。舉例來說,變焦鏡頭從廣角端轉換成望遠程的方法是使第一透鏡組Gl先朝像方側移動,然后再朝物方側移動,同時使第二透鏡組G2朝物方側移動。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距離固定的光闌S是跟著第二透鏡組G2 —起移動。于實施例中,第三透鏡組G3可以為ー對焦透鏡,只有在進行聚焦動作時才會移動位置。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參數與結果表I顯示實施例中變焦鏡頭的透鏡LI至L7的屈光度、折射率(ND)、阿貝系數(VD)與材料,以及平板組P的折射率、阿貝系數與材料。表I權利要求1.ー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 一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以及 一第三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組、該第二透鏡組與該第三透鏡組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該變焦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一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組、該第二透鏡組與該第三透鏡組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該變焦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A<1.65NdB<1.65GD2/GD1<1.35其中,NdA表示該第一透鏡組的該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該第二透鏡組的該透鏡的折射率,GD1表示該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該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祥禾,
申請(專利權)人: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