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多臂導紗裝置,包括一導紗盒,導紗盒以一隔層板區隔分出一頂凹層與一底凹層,且隔層板上設有一第一貫層孔與一第二貫層孔;一頂樞動裝置,包括樞設于頂凹層內且互相嚙合的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二齒輪,一底樞動裝置,包括樞設于底凹層內且互相嚙合的一第三齒輪及一第四齒輪,第三與第一齒輪分層一同樞設于第一貫層孔,第四與第二齒輪分層一同樞設于第二貫層孔,齒輪均與連結件相接,且連結件均連結有旋臂,旋臂透過互相嚙合的齒輪進行同步連動,且頂凹層與底凹層上下層的旋臂能相對獨立地進行同步連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有關于一種針織機的導紗裝置,尤指一種多臂導紗裝置。
技術介紹
如圖I中所示,其顯示常用導紗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導紗裝置90其中一面上聯接有一連結件91,并透過連結件91聯接一導紗臂92。導紗臂92以其一端插結于連結件91,且導紗臂92的自由端處設有兩個固定一體的上導紗眼931與下導紗眼932。常用導紗裝置90的導紗臂92末端為固定的上導紗眼931與下導紗眼932,于實際運作時,將入紗紗線穿過入紗板(圖中未示)經上導紗眼931繞于送紗輪(圖中未示)一圈后 再穿過入紗板(圖中未示)回穿過下導紗眼932而出紗,如果通過下導紗眼932的出紗紗線張力與通過上導紗眼931的入紗紗線張力不均勻,即入紗紗線的傳送與出紗紗線的張力大小不均勻時,則具有固定一體上導紗眼931與下導紗眼932的導紗臂92即會發生快速相互拉扯不停而有劇烈抖動情形發生,從理論上而言,當入紗紗線與出紗紗線張力趨于平衡時才停止抖動,但事實上在送紗作業操作時,入紗紗線與出紗紗線張力在不規則送紗過程中基本上是不可能趨于平衡,只能說,入紗紗線與出紗紗線張力在較佳送紗情況下,兩者的紗線張力差距較小,也就是,在送紗過程中,使穿經上導紗眼931與下導紗眼932的紗線會有打結或脫落的情況,是一種常態現象。如圖2中所示,其顯示常用導紗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導紗裝置90A其中一面上聯接有一第一連結件91IA與一第二連結件912A,并透過第一連結件91IA聯接一第一導紗臂921A,而利用第二連結件912A聯接一第二導紗臂922A。第一導紗臂921A與第二導紗臂922A各以其一端插結于第一連結件91IA與一第二連結件912A,且第一導紗臂921A與第二導紗臂922A的自由端處各設有一個第一導紗眼931A與一個第二導紗眼932A。習用導紗裝置90A具有兩各自穿插結合于兩嚿合的齒輪的第一導紗臂921A與第二導紗臂922A,于實際運作時,入紗與出紗紗線同樣先后穿經第一導紗眼931A與第二導紗眼932A后再繞送紗輪(圖中未示),第一導紗臂921A與第二導紗臂922A其擺動雖因齒輪嚿合而可同步擺動旋轉,但其亦同樣受入紗紗線的傳送與出紗紗線的張力大小不均勻時輸送張力影響,而產生有如同上述習用單臂導紗裝置的劇烈抖動情形發生。有鑒于此,根據上述公知單臂或雙臂導紗裝置的導紗臂在快速供紗運作中因入紗紗線與出紗紗線的輸送張力不同影響而產生不穩定劇烈抖動情形,造成導紗裝置的軸心、軸套極易磨耗,徒增維修成本,且導紗臂劇烈抖動的結果也造成紗線間會有打結或斷裂情形發生,在過去的針織技藝中,由于所使用的紗線皆為強度較高的天然長纖、尼龍、聚酯等韌性較高的人造纖維,故該等紗線尚經得起紗線在輸送張力瞬間變化所產生不穩定劇烈抖動。由于生活質量提高,衣著市場大量需求及紗線制造科技不斷研發進步,功能性(如排汗紗、除臭紗、保暖紗、環保紗..·等)紗線陸續推出,廣受市場歡迎,于是針織市場生態環境大部分都采用功能性紗線,由于功能性紗線為滿足市場需求,皆以大部分天然短纖(如廢茶葉、咖啡渣等)與少部分高分子塑料混合制粒抽絲,其優點是功能性特強,缺點是紗線韌性較差,經不起瞬間劇烈抖動的導紗變化,在此情況下,如以前述導紗裝置進行導紗與送紗時,紗線將瀕瀕斷紗而停車,雖業者進行各項改善措施及技術改良,但仍一籌莫展,只好降低生產速度(由17-降至9RPM),申請人根據多年制作及銷售導紗裝置經驗著手研發構思其解決方案并經過大量的測試和研究,從而完成了本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專利技術人對習用導紗裝置進行改良,且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其旋臂組可以各自依據穿經導紗眼的入紗與出紗紗線張力而分開獨立擺動的多臂導紗裝置,為了達成該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所實行的技術手段包括一導紗盒,該導紗盒包含一隔層件、一頂盒板與一底盒板,該隔層件具有一隔層板以將該隔層件區隔分出一頂凹層與一底凹層,且該頂盒板與該底盒板分別蓋合于該隔層件的頂凹層與底凹層而構成該導紗盒,該隔層板上設有一第一貫層孔與一第二貫層孔;一頂樞動裝置,該頂樞動裝置包括樞設于該頂凹層內且互相哨合的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二齒輪,該第二齒輪上設有一第二勾桿,該第一齒輪與一設置于該頂盒板外側的第一連結件相接,該第二齒輪與一設置于該頂盒板外側的 第二連結件相接;一底樞動裝置,該底樞動裝置包括樞設于該底凹層內且互相嚙合的一第三齒輪及一第四齒輪,該第四齒輪上設有一第四勾桿,該第三齒輪與一設置于該底盒板外側的第三連結件相接,該第四齒輪與一設置于該底盒板外側的第四連結件相接,使該第三齒輪與該第一齒輪分層非聯接一同樞設于該第一貫層孔,該第四齒輪與該第二齒輪分層非聯接一同樞設于該第二貫層孔;一頂旋臂組,該頂旋臂組包括一第一旋臂與一第二旋臂,該第一旋臂一端連結于該第一連結件,該第二旋臂一端連結于該第二連結件,該頂旋臂組透過該頂樞動裝置的第一齒輪及該第二齒輪使該第一旋臂與該第二旋臂進行同步連動;一底旋臂組,該底旋臂組包括一第三旋臂與一第四旋臂,該第三旋臂一端連結于該第三連結件,該第四旋臂一端連結于該第四連結件,該底旋臂組透過該底樞動裝置的第三齒輪及該第四齒輪使該第三旋臂與該第四旋臂能相對該第一旋臂與該第二旋臂獨立地進行同步連動,使其可以自主性送紗。該頂盒板對應該第一貫層孔與第二貫層孔的位置分別設有一第一軸孔,該第一齒輪具有一第一輪軸,且該第一輪軸一端樞設于第一貫層孔上方,另一端樞設于第一軸孔并突出頂盒板外,以供該第一連結件相接,該第二齒輪于其兩側處各設有一第二勾桿并具有一第二輪軸,且該第二輪軸一端樞設于第二貫層孔上方,另一端樞設于第一軸孔并突出頂盒板外,以供該第二連結件相接,該第一旋臂一端設有扁狀的第一插桿而其自由端處設有第一導紗眼,該第二旋臂一端設有扁狀的第二插桿而其自由端處設有第二導紗眼。該第一輪軸設有一第一切部與一第一插孔,且第一連結件對應第一切部設有第一軸孔及橫向貫穿第一連結件的第一插槽,該第一連結件由第一軸孔套設于突出頂盒板外的第一切部上,使第一連結件的第一插槽與第一輪軸的第一插孔互相連通,且該第一插桿插結于第一插槽與第一插孔共同形成的連通結構中。該第二輪軸設有一第二切部與一第二插孔,且第二連結件對應第二切部設有第二軸孔及橫向貫穿第二連結件的第二插槽,第二連結件由第二軸孔套設于突出頂盒板外的第二切部上,使第二連結件的第二插槽與第二輪軸的第二插孔互相連通,且該第二插桿插結于第二插槽與第二插孔共同形成的連通結構中。該底盒板同樣對應第一貫層孔與第二貫層孔的位置分別一第二軸孔,第三齒輪具有一第三輪軸,且第三輪軸一端樞設于隔層件的第一貫層孔下方,另一端樞設于第二軸孔并突出底盒板外,以供該第三連結件相接,第四齒輪于其兩側處各設有一第四勾桿并具有一第四輪軸,且該第四輪軸一端樞設于第二貫層孔下方,該第三旋臂一端設有扁狀的第三插桿而其自由端處設有第三導紗眼,該第四旋臂一端設有扁狀的第四插桿而其自由端處設有第四導紗眼。該第三輪軸設有一第三切部與一第三插孔,且第三連結件對應第三切部設有第三軸孔及橫向貫穿第三連結件的第三插槽,該第三連結件由第三軸孔套設于突出底盒板外的第三切部上,使第三連結件的第三插槽與第三輪軸的第三插孔互相連通,且第三插桿插結于第三插槽與第三插孔共同形成的連通結構中。該第四輪軸設有一第四切部與一第四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臂導紗裝置,該導紗裝置(100)包括:一導紗盒(10),該導紗盒(10)包含一隔層件(11)、一頂盒板(12)與一底盒板(13),該隔層件(11)具有一隔層板(111)以將該隔層件(11)區隔分出一頂凹層(112)與一底凹層(113),且該頂盒板(12)與該底盒板(13)分別蓋合于該隔層件(11)的頂凹層(112)與底凹層(113)而構成該導紗盒(10),該隔層板(111)上設有一第一貫層孔(14)與一第二貫層孔(15);一頂樞動裝置(20),該頂樞動裝置(20)包括樞設于該頂凹層(112)內且互相嚙合的一第一齒輪(21)及一第二齒輪(22),該第二齒輪(22)上設有一第二勾桿(220),該第一齒輪(21)與一設置于該頂盒板(12)外側的第一連結件(23)相接,該第二齒輪(22)與一設置于該頂盒板(12)外側的第二連結件(24)相接;一底樞動裝置(30),該底樞動裝置(30)包括樞設于該底凹層(113)內且互相嚙合的一第三齒輪(31)及一第四齒輪(32),該第四齒輪(32)上設有一第四勾桿(320),該第三齒輪(31)與一設置于該底盒板(13)外側的第三連結件(33)相接,該第四齒輪(32)與一設置于該底盒板(13)外側的第四連結件(34)相接,且使該第三齒輪(31)與該第一齒輪(21)分層非聯接一同樞設于該第一貫層孔(14),該第四齒輪(32)與該第二齒輪(22)分層非聯接一同樞設于該第二貫層孔(15);一頂旋臂組(40),該頂旋臂組(40)包括一第一旋臂(41)與一第二旋臂(42),該第一旋臂(41)一端連結于該第一連結件(23),該第二旋臂(42)一端連結于該第二連結件(24),該頂旋臂組(40)透過該頂樞動裝置(20)的第一齒輪(21)及該第二齒輪(22)使該第一旋臂(41)與該第二旋臂(42)進行同步連動;一底旋臂組(50),該底旋臂組(50)包括一第三旋臂(51)與一第四旋臂(52),該第三旋臂(51)一端連結于該第三連結件(33),該第四旋臂(52)一端連結于該第四連結件(34),該底旋臂組(50)透過該底樞動裝置(30)的第三齒輪(31)及該第四齒輪(32)使該第三旋臂(51)與該第四旋臂(52)能相對該第一旋臂(41)與該第二旋臂(42)獨立地進行同步連動,以達成自主性送紗。...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仁惠,陳佩瑩,陳伯霖,
申請(專利權)人:陳仁惠,陳佩瑩,陳伯霖,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