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及注漿成型模具。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向注漿成型模具灌漿;B、所述注漿成型模具進行吸漿,在回漿后形成雛坯;C、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倒立;D、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繼續吸漿,所述雛坯干燥后收縮形成生坯;E、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成型底模更換為支撐底模,使所述支撐底模與所述生坯相抵接;F、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正立;G、脫模。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模具。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重力的影響,將注漿產品頸部的收縮變形轉移為注漿產品底部的收縮變形,從而避免了注漿產品頸部斷裂的缺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注漿成型,尤其涉及注漿成型中的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及注漿成型模具。
技術介紹
注漿成型亦稱澆注成型(Slip Casting),是基于多孔石膏模具能夠吸收水分的物理特性,將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動性的泥漿,然后注入多孔模具內(主要為石膏模),水分在被模具(石膏模)吸入后便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均勻泥層,脫水干燥過程中同時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坯體,此種方式被稱為注漿成型。其完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泥漿注入模具后,在石膏模毛細管力的作用下吸收泥漿中的水,靠近模壁的泥漿中的水分首先被吸收, 泥漿中的顆粒開始靠近,形成最初的薄泥層。2.水分進一步被吸收,其擴散動力為水分的壓力差和濃度差,薄泥層逐漸變厚,泥層內部水分向外部擴散,當泥層厚度達到注件厚度時,就形成雛坯。3.石膏模繼續吸收水分,雛坯開始收縮,表面的水分開始蒸發,待雛坯干 燥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生坯后,脫模即完成注漿成型。注漿成型是陶瓷生產中常用的一種工藝,而注漿模具則是注漿成型的必要部分。在注漿成型中,雛坯在形成生坯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收縮,尤其是一些口大、頸細、腹粗的注漿產品,容易導致注漿產品的頸部斷裂。如圖I所示,為注漿成型的生坯300,該生坯300包括口部301、頸部302、腹部303和底部304,該生坯300的形狀特點為口部301大、頸部302細和腹部303粗,其外形輪廓大致為葫蘆狀,該生坯300的高度為Hl。如圖2所示,為注漿成型的注漿成型模具,該注漿成型模具包括蓋模I、身模2和底模3,其中,蓋模I用于成型注漿產品的口部,身模2用于成型注漿產品的頸部和腹部,底模3用于成型注漿產品的底部,該注漿成型模具的模腔大致為葫蘆狀。如圖3所示,在室溫環境下,將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動性的泥漿100注入該注漿成型模具的模腔內,進行灌漿。如圖4所示,在室溫環境下,該注漿成型模具進行吸漿,在回漿(即把泥漿100取出)后形成雛坯200,該雛坯200包括口部201、頸部202、腹部203和底部204,該雛坯200的高度為H2。如圖5所示,在室溫環境下,該注漿成型模具繼續吸收水分,雛坯200開始收縮,表面的水分開始蒸發,待雛坯200干燥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生坯300后,脫模即完成傳統的注漿成型。如圖6所示,由于重力及收縮的影響,生坯300的高度Hl要小于雛坯200的高度H2,也就是說,在雛坯200形成生坯300的過程中,雛坯200的頸部202受重力及收縮的影響,會往下收縮,即生坯300的頸部302要低于雛坯200的頸部202,由于雛坯200的頸部202往下收縮,將與注漿成型模具的身模2形成干涉,最終導致生坯300的頸部302斷裂,最終形成如圖6所示的頸部斷裂處3021。針對上述問題,傳統的做法是在注漿產品的頸部斷裂之后,再進行粘接,但該注漿產品在后續的燒制過程中,容易形成開裂及粘接痕跡,影響陶瓷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及注漿成型模具。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向注漿成型模具灌漿; B、所述注漿成型模具進行吸漿,在回漿后形成雛坯; C、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倒立; D、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繼續吸漿,所述雛坯干燥后收縮形成生坯; E、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成型底模更換為支撐底模,使所述支撐底模與所述生坯相抵接; F、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正立; G、脫模。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注漿成型模具包括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口部的蓋模、用于成型注漿產品頸部和腹部的身模、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底部的成型底模和用于支撐注漿產品底部的支撐底模,所述步驟C中,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成型底模放置于所述身模之上,將所述身模放置于所述蓋模之上。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E為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成型底模更換為支撐底模,將所述支撐底模放置于所述身模之上,使所述支撐底模與所述生坯的底部相抵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F為將上下倒立的所述注漿成型模具正立,使所述支撐底模支撐所述生坯的底部,使所述蓋模位于所述身模之上,使所述身模位于所述支撐底模之上。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A為將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動性的泥漿,將所述泥漿注入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模腔內,所述步驟B為由所述注漿成型模具對所述泥漿進行吸漿,在回漿后形成雛坯。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模具,包括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口部的蓋模、用于成型注漿產品頸部和腹部的身模、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底部的成型底模和用于支撐注漿產品底部的支撐底模,所述身模的一端與所述蓋模連接,所述身模的另一端與所述成型底模或支撐底模連接,其中,所述成型底模、支撐底模可互換。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成型底模設有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底部的成型凸臺,所述支撐底模設有用于支撐注漿產品底部的支撐凸臺,所述支撐凸臺的高度大于所述成型凸臺的高度。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凸臺包括支撐注漿產品底部凸緣的第一支撐凸臺和支撐注漿產品底部凹槽的第二支撐凸臺,所述第二支撐凸臺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凸臺上。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支撐凸臺與所述第一支撐凸臺之間設有臺階部,所述第一支撐凸臺為圓錐臺,所述第二支撐凸臺為圓錐臺。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蓋模設有用于成型注漿產品口部的蓋模模腔,所述蓋模模腔為圓錐臺狀,所述身模設有身模模腔,所述身模模腔包括用于成型注漿產品頸部的頸部模腔和用于成型注漿產品腹部的腹部模腔,所述腹部模腔為弧形凹陷,所述頸部模腔為弧形凸起。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先將注漿成型模具上下倒立,經過灌漿、吸漿、回漿后形成雛坯,在雛坯形成生坯的收縮過程中,利用重力的影響,將注漿產品頸部的收縮變形轉移為注漿產品底部的收縮變形,從而避免了注漿產品頸部斷裂的缺陷。附圖說明圖I是口大、頸細、腹粗的注漿成型產品的結構示意 圖2是傳統的注漿成型模具的結構示意 圖3是采用傳統的注漿成型方法進行灌漿的示意 圖4是采用傳統的注漿成型方法進行吸漿形成雛坯的示意 圖5是采用傳統的注漿成型方法進行吸漿形成生坯的示意 圖6是采用傳統的注漿成型方法導致注漿產品頸部斷裂的示意 圖7是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模具的分解結構示意 圖8是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模具的支撐底模的結構示意 圖9是采用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形成生坯的示意 圖10的采用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的步驟F中將注漿成型模具上下正立后的示意 圖11是采用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步驟F中脫模后的示意 圖12是采用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所成型的生坯的結構示意 圖13是本專利技術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至圖13中的附圖標號為蓋模I ;蓋模模腔11 ;身模2 ;頸部模腔21 ;、腹部模腔22 ;成型底模3 ;成型凸臺31 ;支撐底模4 ;支撐凸臺41 ;第一支撐凸臺411 ;第二支撐凸臺412 ;注漿成型模具的模腔5 ;泥漿100 ;雛坯200 ; 口部201 ;頸部202 ;腹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止產品頸部斷裂的注漿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向注漿成型模具灌漿;B、所述注漿成型模具進行吸漿,在回漿后形成雛坯;C、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倒立;D、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繼續吸漿,所述雛坯干燥后收縮形成生坯;E、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的成型底模更換為支撐底模,使所述支撐底模與所述生坯相抵接;F、將所述注漿成型模具上下正立;G、脫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權輝,呂學貴,劉玉龍,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永豐源普洱瓷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